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6512|回复: 1

[其他] 《西厢记》作为戏曲之冠,试分析老夫人的形象特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3-2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西厢记》本是发端于唐朝元棋的传奇《莺莺传》,自问世之后,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地传播,且被加工成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一系列的西厢故事的创作。
    北宋赵令峙创作有《商调·蝶恋花》,周密《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段数《莺莺六么》,罗烨的《醉翁谈录》收录有话本《莺莺传》,金董解元作有《西厢记诸宫调》等,这些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完善。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集继承与创新于一体,达到了极高的思想艺术水平,成为了戏曲之冠。
    一、《西厢记》人物分析
    1、老夫人:保持利益至上为主
    在《莺莺传》中,老夫人只是介绍莺生相识,并未有过多的动作,更不要说阻碍,真正阻碍莺生的是他们自己头脑中封建思想的束缚,到了《董西厢》和《王西厢》则完全不同。
    由于时代的不同,女真元蒙时期科举制度门阀制度等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作者的思想和处境不同,对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反抗也有一定的局限,以及观众要求不同,民众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等,作品的主题成了两种婚姻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矛盾也不再是人物内部思想的矛盾,而是成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而老夫人这一角色作为反封建的对立面活靶子,就显得至关重要,《王西厢》较之于《董西厢》更加具有典型性。
    在《王西厢》中,老夫人形象虽复杂多样,但却始终以利益至上为主,老夫人只有在第一本楔子有唱词,其他地方只有穿插宾白,戏份几乎没有,但是却又时刻存在于每个人特别是莺生的心中,或明或暗的存在,使人不得不顾及。
    各家对其评价不一,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其是封建礼教、婚姻制度、门阀等级观念等的代言人,强硬刻薄、虚伪狡猾、机变权诈、背信弃义、冷酷无情之人;同时又有温情和慈爱的一面,忍辱负重、治家有方、精明谨慎、打理上下、称职无比。
    老夫人形象确实具有复杂性,其内心的疼爱是真诚的,有对莺莺、对家人、对整个崔家的爱和责任,只是其是通过自己认为的方式去爱,通过其理解的封建道德的教条去立身行事去爱。
    但是随着境遇境况的不同,其对封建道德礼法的遵守是有选择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或者是舍弃礼法,可见其真正不变的是随时追求崔府家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一个利益至上者。
    2、老夫人形象变得不重要
    在王基《西厢记后传》和周公鲁《锦西厢》中,由于作者写作倾向的不同,老夫人形象变得极为不重要,其性格也不再是利益至上,而是成为了情节发展需要中的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物。
    在《西厢记后传》中,郑嫌妻丑而寄书欲求娶莺莺,老夫人因许给张生而欲回绝,面对郑恒的主动求娶和张生的应试无果,老夫人应该是接受郑恒舍弃张生,而其却做出了回绝,但是这里的老夫人只是作者为宣扬因果轮回而安排情节中的道具。
    《锦西厢》中,红娘代嫁,老夫人与莺莺同归,这里的回绝和同归看似是对莺生私合之事的接受和莺生感情的维护,不再是以利益至上,但是这个行为是作者为了情节发展需要而设定的,人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特征,只是被应用的棋子。
    《西厢记后传》中作者的主要精力是崔张郑韦之间的轮回报应,《锦西厢》中着意在写崔张面对的各种离奇突发事件,都基本与老夫人没有任何纠葛,所以老夫人这一形象成为了忽然应用之角色。
    二、情感主题
    1、老夫人的弱化
    本剧中生旦的结合遇到的阻力依然是来自于老夫人,但是老夫人较之于《西厢记》,其对礼教的维护性减弱,首先,生旦指腹为婚,可见生旦是门当户对,有着父母之命,生出身不会太差,但从生入住东厢而传情写恨可以看出,二人的结合并未因此得到允许。
    其次,从“春鸿请宴”可知生“施武略脱祸除殃”,并被邀请赴宴,但是接下来的“月夜听琴”则显示出生旦再次受阻,相救于难的恩情也并未起作用。
    再次,从“月夜听琴”可知当时己是高中“探花金榜第三名”的进士,而非布衣书生,但是即使这样依然不得不秘密传情,可见高中也未使二人在一起。
    这些皆是符合礼法礼教和世情的,《西厢记》中具备了后两者而走到了一起,但是本剧具备极具说服力的第一条而未得到同意,可见老夫人并非坚决维护礼教者,因为其若维护礼教,具备上述条件时则应让生旦结合。
    2、老夫人对礼法观念的坚决维护
    出于礼法外的因素而反对,但是不管原因如何,老夫人没有顺应礼法而让其结合,体现了其没有坚决维护礼教,只是做到不违礼教,较之于《西厢记》中老夫人对礼法观念的坚决维护,其对礼法的维护减弱。
    另一方面通过生旦的屡次受挫,亦可看出老夫人出于礼法之外的原因对其造成的障碍增强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出,虽然其是运用蕴含着儒家孝的观念的家长制来对其造成比原著更强的阻碍,生旦是私自结合,看似生旦对礼教稍有违背。
    可这里的家长是维护非礼法因素而不严格维护礼法的家长,所以生旦增强的更多是针对非礼法因素的反抗;而生旦本身具备礼法结合的合理性条件,同时老夫人也不是维护礼教而对其阻碍,反而是不坚决维护礼教,维礼性减弱,所以原著中所体现的生旦对礼教的反抗性在这里减弱了。
    总之,原著中,其不符合礼法,老夫人处处以礼法要求之,其结合体现了对礼法的反抗;而本剧中,其本身具备礼法的结合条件,老夫人却用非礼法的因素反对,体现的是对非礼法因素的反抗,而对礼法的反抗很少,所以原著反抗礼法的主题弱化了。
    三、《西厢记》传播兴盛状态下的受众
    1、兴盛状态下的受众特点
    在下层接受者中,文人是另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观赏戏剧演出、阅读原著剧本,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西厢记》作研究批评和改编创作,摇身一变成为《西厢记》及西厢故事这一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基于对戏曲或文本作品的兴趣爱好,除去休闲娱乐的目的,他们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西厢记》在元代崭露头角,深得受众喜爱,直到明末清初仍备受追捧,一方面是作品对人性人欲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实现了百姓对圆满人生的向往,表达了大多数文人对功成名就的渴望。
    明朝初期,士风唯谨,民俗敦朴,而明朝中后期,逐利与奢侈之风盛行。《西厢记》流传至明代,与南曲传奇的出现相适应,产生了大批南曲形式的改编作品,被搬上舞台演唱,而印刷业的繁荣也为其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种形式的刊本层出不穷。
    2、兴盛状态下受众的选择
    兴盛状态之下的《西厢记》传播主要依赖于文本传播、改编传播、演出传播、批评传播等几种方式,不同的受众群体因经济、文化等因素选择了不同的接收途径。
    戏曲于上层阶级的功用无非是“官府盛典”、“衙前娱乐”和“唱歌陪宴”,大多是为了满足声色之好和审美快感,下层受众受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对戏曲的接受则主要是休闲和凑热闹的从众心理。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和手工业占据了古代经济产业的大部分,从文本形态来看,戏曲文本较之于其它文本,语言通俗、说唱交替、形式新奇,对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薄弱的市井百姓,尤其是妇孺老幼而言,它更便于理解也易于接受。
    《西厢记》能在民间流传得如此广泛,离不开舞台演出打下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语:
    《西厢记》作为文学经典,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亦是受到后人的诸多模仿和追捧。续书与原著联系紧密,很多作品中有与原著相同的人物,形成了众多的人物系列,还有作者自创新增的人物群体。
    从人物塑造来看,原著中的人物之所以成为经典人物,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类化特征和代表性,是基于生活实际进行的提炼升华,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复杂因子,耐人咀嚼品味且透过人物体现生活的深刻。

    4 a% r+ \8 v1 |
    $ E1 ?5 u& x* `, m
    ) u7 S, g4 c' U+ C/ G5 \
    论坛GIF-动图大.gif

    + A% f( U3 W6 x: a6 [2 l# K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3-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5-4 16:56 , Processed in 0.282943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