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楼市经历了“火热-调整-冰封”的反转之路,尽管调控环境日趋严格,全年出台调控次数高达651次,全面刷新纪录,但房地产依然是巨无霸体量的存在,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亿平米,销售额18.2万亿,双双创下新高。 但喧闹背后,房市的“老毛病”又犯了。据易居地产研究院报告,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100城新房库存总量为52110万平米,为2016年8月以来的最高库存。这个结论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同样的情形也在2016年发生过。 当时由于过度开发,使得住房的需求和供应无法匹配,楼市普遍面临销售压力,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约为6.65亿平米,总体待售面积创新高。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同时消化住房市场的库存,楼市推出棚改货币化措施,在去库存、大拆大建、降低首付比例、发放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影响下,库存规模得到明显下降。 既然5年前的去库存已经很成功,为什么房地产库存又开始积压? 逻辑很简单,在去库存的带动下,各大城市的房价也出现疯涨行情,百城房价涨幅高达55.2%,诸如“房价四小龙、炒房客、接盘者”等称号也是诞生于此阶段。房企更是被全面激活盖房热情,一边加大力度高周转,把拿地、盖房、卖房这条路径干得越来越溜,另一边高价地的出现,房地产的兴盛,使得卖地成为各个城市的主要收入。不过,房子越盖越多并没有让社会变得更好,实体被严重挤压,更重要的是,置业难度加大让民声哀怨,随着高层动真格调控,出台土地、金融、限购限售等五花八门的措施,房价才慢慢回到合理区间。 特别是2021年后,金融调控措施开始显威力,楼市出现大范围的降温行情,部分热门城市更是罕见出现“量价齐跌”景象。市场不景气,开发商销售遇阻,库存又开始严重积压。再叠加金融措施收紧,房企资金受考验,土地流拍增加,工人工资收不到,已买房业主利益受损,种种影响进一步传导至经济发展上。最终形成上文提到的局面,库存回到5年前。 基于过去的“路径依赖”,很难不让人担心2022会重演“去库存”历史 一方面,今年以来房地产上演“集体营救”行动,据诸葛找房统计,截至3月8日,全国实施松绑的城市已达55个(浙江省未计算在内)。涵盖了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售、限价、发放购房补贴以及公积金首付比例降低、贷款额度增加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武汉尤为典型,竟公开喊出加快“去库存”。 另一方面,前两月的市场成交也开始回暖,北上杭等地楼市新二手房成交出现量价齐涨趋势,北京方面,1月新房价格指数同环比分别上涨5.5%、1%,存量住宅网签11875套;仅2月23日一天就签约达到526套。另外官方数据70大中城市中,新房和二手房价格下跌城市分别39和55个,均比上月有所减少。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之前有着惊人的相似,楼市猛药来了,是否意味着“涨价去库存”又开始了呢? 房说君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因为2个信号在“发酵”。前不久,高层会议上用109字定调2022年楼市,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定位。回顾过去几个月的调控环境,虽然通过降房贷利率、降首付等货币放松措施,部分城市的房价轮动上涨,却再也没有见到过大范围的市场蹿升。可以说只要房住不炒的框架没有变,房价就没有重走老路的基础。对此经济日报也在《稳楼市需谨防市场过快上涨》文章中表态:各类措施出台不是以市场暴涨为前提,而是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当然了,市场的购房需求严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城镇居民住房饱和率达到96%,户均拥有1.5套房,可以说市场上存在更多的是改善型住房需求,再看看购房的刚需,实在太少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是过去几年极其少见的出生人数低谷,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意味着未来买房刚需会更少,那么房子未来应该卖给谁? 除了生育观念转变、受教育程度提高等主观因素外,高房价、高消费让年轻人将结婚生育的需求降低,以满足基本生活为前提。毕竟谁看到房价都会吓一大跳,普通住宅一线城市要上千万,二线要五六百万,就连三四线城市也要百万元起步了。所以,从以上2点问题可以看出,和5年前相比楼市已经缺乏涨价去库存的支撑。 楼市困局下,高房价最后稻草也可能被压垮 房说君认为,影响房价长短期走势的因素是“人口和措施”,我们不妨可以分析下高房价产生的原因,持续增长的人口才有持续不断的需求,房价才有上涨的动力,他们或买来结婚、子女上学、落户城市等;但相反,如果房价一直上涨,就会让年轻刚需买不起房,让少部分富人掌握了大量的房产,不仅加速楼市后继无人的趋势,还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所以这才有了高层定调房住不炒的同时,全国55城实施宽松楼市措施的现象出现,如此逆天操作,只因房地产太重要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GDP为114.37万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约为12.9%,重要性仍可见一斑。同样地,地方也对房地产到了难舍难分的程度,根据Wind统计,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从1998年的507亿元,一路飙涨至2020年的8.4万亿元,增长165倍,以杭州为例,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90亿元,而土地金收入2612亿元,可见土地收入对地方的影响已经远超其他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靠房吃饭”的人。随便一想就可以联想到,物业、中介、装修公司、建材装饰等一大波相关行业。这也是影响你我身边千千万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很多人连饭碗都保不住。所以,人口和措施2大问题就可能成为压垮楼市的“最后稻草”,毕竟人口是楼市有生力量,而措施又能制约高房价的增长,降低买房成本,才是最重要的。 房说君有话说,人数不够措施来凑,显然楼市也是开始着急了,不过通过高层态度明显由施压向呵护转变,2022房地产风向基本明朗。 2 o+ v, J) r( o J; l, ~
S7 l) y% L) Z% H5 c( r& l
# z* j3 G4 b6 c0 _; i
7 ]4 F0 ^0 O' C) [
; ^% X1 T9 v/ p+ l. B: C3 w% j' N0 T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