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16836|回复: 0

[影视点评] 去年高口碑台片出了,赶紧补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3-7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想成为的人,是我的母亲。”


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儿,会对母亲说出这样的狠话?


在阮凤仪导演的处女作《美国女孩》里,描绘了一个在中美文化冲突下,普通又特别的家庭。



恐怕只有女导演,才能如此精妙地拍出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张力。


这部由林嘉欣主演,斩获金奖7项提名《美国女孩》,上线Netflix后口碑不错。


台式家庭题材电影,一直都有独到之处。


从侯孝贤、杨德昌到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一脉相承,再到2020年的台湾年度票房冠军《孤味》,还有同在Netflix上线,同为聚焦母女关系的《瀑布》。



《美国女孩》和《瀑布》还颇有点”撞题”的意思,但前者更多了些细腻色彩。


今天,小编就来好好聊聊这部新片。


“凤仪”和“芳仪”


很多导演的首部长片,都会脱胎于个人的成长经验,或近或远地挪用私人记忆。


《美国女孩》的故事,映照着导演阮凤仪自己的亲身经历。


导演和《美国女孩》主演


她199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七岁时随着母亲、妹妹前往美国居住,而父亲留在台湾,每月把薪水寄过去支持母女三人的生活。


后来全家搬回台湾,她在台湾大学念完中文系,又赴美拿下美国电影学院的导演硕士。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还有中美文化间的差异,一直是阮凤仪最感兴趣的创作母题。


《姐姐》剧照


她的第一部学生短片名为《姐姐》,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讲述了一对年幼的姐妹初到美国移民,渴望融入当地的故事。


《美国女孩》是短片《姐姐》的某种延续,只不过核心人物从姐妹变成了母女。片中姐姐的名字“芳仪”和导演的名字“凤仪”,听起来很相似。


《美国女孩》剧照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背景放在非典时期,与当下的新冠疫情可以说无缝衔接,同样有口罩、消毒、隔离与人心惶惶。


移民美国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饰)因身患乳腺癌,带着两个女儿芳仪(方郁婷 饰)、芳安(林品彤 饰)从美国回到中国台湾治病,与聚少离多的丈夫宗辉(庄凯勋 饰)团聚。


习惯说英文的芳仪是个初中生,一回来就感觉处处不适应。



她被迫离开了原来的朋友,剪短了长发,上着陌生的课程。


因为中文成绩落后,她被同学戏称为「美国女孩」。


家里还留存着她和妹妹小时候的各种痕迹,然而多年过去,却显出缺少打理的破败和局促。


母亲接受了乳腺癌手术,轮番的化疗让她身体虚弱,但她强撑着继续承担着不少家务,仍然不忘照顾两个女儿。



母亲和女儿,都在经历个人生活的巨变。


她们陷在自己的困境里无法自拔,但对亲人的困境却无暇顾及,也没办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对母亲来说,这份困境来自癌症病痛的折磨,来自对死亡的巨大恐惧,还有关于自身“美国梦”的破碎。


因为一场病,她辛辛苦苦在美国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对芳仪来说,这份困境是青春期特有的执拗、叛逆和苦闷。


在最需要自我认可的年纪,她遭遇了环境的骤变和身份的重建,无人理解这份撕裂和不安。


她最大的精神寄托,是美国邻居家的那匹白马,自由奔腾,无拘无束。



她悄悄把房间里挂满了各种马的符号,在课本的每一页都画上一匹马,希望有朝一日,能和梦中的白马重逢。


病痛


久未团聚的一家四口,因为一场病而聚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显得剑拔弩张。


芳仪不能理解母亲对于死亡的恐惧,心心念念想着等妈妈病好了就可以回美国。


而罹患癌症的妈妈,总把死亡的阴影不断渗透进各种日常对话,一不小心就指向自暴自弃的失控。



确实,她有足够的理由,大团大团掉下的头发,干呕颤抖的虚弱身体,没人能代替她承受这份痛苦。


反而是小女儿芳安更敏锐地觉察出了母亲的恐惧,她小心翼翼地问姐姐,“妈妈会死吗?”


芳仪毫不犹豫地否认,“她不会死了,白痴。”



无论是爸爸还是芳仪,面对母亲的这份恐惧与焦虑,都是视而不见,避口不谈的状态。


父亲可能觉得这个话题太过沉重,太不吉利,不愿多谈,女儿更多是无法理解。


芳仪有很多次“冒犯”地讨论妈妈的病情:“你一天到晚只会说你要死。”“你自己得癌症,搞得好像全家都得癌症。”


妈妈仍旧努力想做好一切,但她需要疗愈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和情绪。


林嘉欣把这位饱受折磨又充满怨怼的母亲,演绎得很有层次感。



在生死病痛的巨大压力下,病人的情绪很容易因为随便一句话或者一个细节,而点燃爆炸。


芳仪无法察觉到妈妈的这股无名火到底来自哪里,爸爸同样也不能。


这是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长期在外挣钱打拼,和母女们分隔两地。


他笨拙地想对女儿好,也会满足女儿的物质要求,但总会弄错一些关键性的细节。


因为常年不在女儿身边,他忘了两个孩子早已不再爱去动物园,也不知道妹妹最讨厌吃番茄酱。



他最无法忍受的,是孩子们顶嘴,这会让他瞬间暴怒,甚至直接扇耳光。


爸爸当然知道家庭里母女关系的暗流汹涌,但他是如此“粗线条”的男人,无力消化吸收如此复杂的情绪,他最常做的只能是苦闷地抽烟。


芳仪的闺蜜问她,你到底在气你妈什么?


芳仪说,“我只是觉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闺蜜反问,“如果这已经是她的最好了呢?”



外人看得清的事情,最亲密的家人反而看不清。


他们像牙齿和舌头一样亲密无间,也随时都在伤害彼此。


美国


《美国女孩》的片名,暗示了芳仪对自我身份无所安放的彷徨,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里。



家乡仿佛是异乡,而异乡却更像是家乡。


“想回美国”其实是母女的共同心愿,尽管看似只有芳仪想回去,但实际上妈妈何尝不想?若非生病她怎会选择回来?


“美国”不只代表一个梦,更像是一个能够让她们逃离现实的地方。


母亲和姐妹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去吃冰激凌的那天,那家充满美式风情的甜品店,让她们仿佛回到了从前。



在父母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想着上台大,每个人都想着去美国。


妈妈的美国梦碎了,而女儿的美国梦是身不由己的。


当年妈妈带她去美国,如今被迫回来给妈妈治病,没人问过她的意见,也没人清楚,她到底想不想当美国人。


年幼的芳安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美国的生活也不完美啊。”



全片在英文和中文之间的语言切换,同样很有意思。


芳仪的英文比中文明显更加流利,她和妹妹说悄悄话是英文,脱口而出的抱怨是英文,说给自己听的内心独白也是英文。


英语成了她下意识的“第一语言”,然而她却始终不是真正的“美国女孩”。


美国甚至成为了她犯错时的某种“原罪”。


妈妈骂她,“你在美国就学会摔门和顶嘴?”


老师讥讽她,“52分在美国是及格吗?”


芳仪曾在美国曾经成绩优异,回到台湾却变成全班倒数第一,还要被打手板。


身形庞大的老师,颇具视觉上的压迫性,少女芳仪举着双手,显得更加弱小和无助。



老师的教鞭打下来,芳仪下意识地缩回了手。


当众体罚学生,这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羞辱。


教鞭一下下打在她的手上,她的自尊也被打得碎了一地。


全片的神来之笔 ,是芳仪离家出走,在马场真的找到了一匹白马。她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但当她试图把缰绳套在这匹马身上,马却在强烈的反抗,让她几乎急哭了。


父亲的巴掌,老师的鞭打,让芳仪体会到身体的剧烈疼痛,都是借由身体的野蛮“驯服”。


这匹不愿戴上缰绳的马,和不愿被“驯服”的芳仪,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对视。


或许,他们才是真正的灵魂相通。

来源:时光网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15 01:17 , Processed in 0.29679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