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在恋爱的时候会依赖你的对象吗?会依赖到什么程度呢?随着人们思想的开化,姐弟恋也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男性比女性大上5岁到10岁的情况,也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实际上,很多人的择偶标准之中,都会带有一点自己母亲的影子,无论男女,寻找配偶,其实就是在寻找能扮演母亲角色的人。而你渴望的爱情,其实是童年时期与母亲关系的投射。 上述所提的,并不是说找一个长得像自己妈妈的人,也不是找一个脾气秉性与自己母亲相似的人,而是说在这样一段恋爱关系之中,对方能够扮演一个类似于自己母亲角色的人。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Winnett首先提出:“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给予孩子最好的抚养”的理论和方法。 温尼特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在孩子出生并成长到6个月的时候,最需要来自于母亲的关爱,并且是十足的关爱,在这个阶段,母亲能够发现一些孩子细微的需求。 在这段时间内,母亲的关心和不断地给予,会使孩子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依恋关系。 所谓的依恋关系,指的是一种能够诱发正向情绪的社会联结。与母亲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是个体生命之中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会辐射到孩子以后的交友方式,即这个人今后社会关系所选用的模式。 依恋能够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到达愉悦的情绪,也能够安慰孩子的负面情绪,达到一种情绪的中和。 除此之外,所有人在婴儿期的依恋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成年之后与他人之间交往的模式和倾向。 温尼特指出,大部分人在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都可以划分为以下这四种: 安全依恋模式(Secure attachment model):积极健康,相互信任 回避依恋模式(Avoidance attachment model):疏远、冷淡,表现出回避 矛盾依恋模式(Paradoxical attachment model):排斥靠近又害怕疏远 混乱依恋模式(Chaotic attachment model):依赖需求极为不稳定 这些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大部分由母亲来完成,在婴儿与父亲关系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个体在3岁之前,通常与父亲的关系比较普通,父亲通常作为母亲的附属品出现,因此,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会对父亲有敌对情绪。 例如男孩们在小的时候大多数都有过想要打败自己的父亲,独占自己的母亲的想法,很多小男孩甚至会有“长大后,我要娶妈妈”的想法。而与母亲相似的人也是很多男孩最早的择偶标准。 因此,在与母亲关系中的这个“我和你”的概念,会影响到孩子在以后的恋爱关系中“我和你”的概念。 每个人都无限憧憬着有一段亲密的关系,希望对方能够与自己无限契合,而当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我们也难免会感到愤怒、失望和沮丧。 婴儿时期与母亲形成什么样的依恋类型,长大之后就会找到什么样的配偶。例如安全依恋型的人,大多会选择与积极阳光、举止得体、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他们喜欢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生活中也会与人为善,与他人的相处也会比较融洽。 而在童年时期形成了不健康依恋类型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在恋爱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自己的对象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更有甚者会被渣男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因为人们会在恋爱的时候本能选择早已存在,并且自己比较熟悉的依恋模式。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提到过,个体的一切行为举止当中,都能够找到童年时期的影子。 恋爱,就是对于个体幼儿时期依恋关系的一种修正,在那个期间,人们越是缺乏什么东西,就越是会去追求什么东西,越是看重什么东西。 综上所述,很多人在恋爱中都显得比较幼稚,会向伴侣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恋爱的时候,寻找那个可以扮演母亲角色的人。
0 v+ p9 o; S) b; l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