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尤其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通俗文学不断发展,出现多部脍炙人口又广为传播的小说,最为后世熟知的当属四大名著。 实际上,“四大名著”成为名著,也得通过时间检验,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建国以前,普遍认为有“六大名著”,之后却把两部从中淘汰,仅留下今天的四大名著。 那么,这两部名著是什么?为何被从六大名著中“除名”? 一、被淘汰的《聊斋志异》 被除名的两部名著其一就是《聊斋志异》。在明朝,有所谓的四大奇书之说,其实就是把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替换成《金瓶梅》。这四大奇书,在明朝上至士大夫,下至市井普通百姓,都竞相传诵阅读。 然而,《金瓶梅》的内容太过于不可描述,与儒家的道德观相背而驰,遂被官府列为禁书。曹雪芹的《红楼梦》一问世,快速取代《金瓶梅》,成为百姓“必读书目”。明清以至近代,并无四大名著,而是有“六大名著”。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内容大多记载鬼怪妖精,几乎都是荒诞怪谈。也恰恰因为《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荒诞离奇,涉及人妖或人鬼之恋,所以多次被改变成影视作品。蒲松龄本是读书人,但多次应试不中,逐渐失去当官兴趣。 蒲松龄与传统读书人不同,他喜欢看民间荒诞怪事,尤其是鬼怪妖精。闲暇之余,蒲松龄经常行走在市井,尤其是鱼龙混杂的茶馆,收集各种鬼神故事。再经过艺术加工,终于著成《聊斋志异》一说。 一经问世,《聊斋志异》迅速成为当时热销的鬼怪小说,无数读者沉迷其中。《聊斋志异》总共24卷,涵盖五百多个故事,比如我们熟知的《画皮》、《小倩》、《辛十四娘》、《花姑子》…… 经过后世研究,《聊斋志异》并非单纯的记载神鬼和人间,其中还蕴含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封建科举制的批判。甚至有时候还传达出“人不如妖精”的思想内涵,妖精比人还善良,比如辛十四娘。 但剧情精彩,内涵丰富的《聊斋志异》却被“六大名著”除名,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其一,《聊斋志异》的内容。《聊斋志异》属于奇异鬼怪小说,里面涉及大量的鬼怪妖精,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有可能引起读者恐慌。 其二,《聊斋志异》不符建国初期主流思想,而且故事情节分散。虽然《聊斋志异》不在“四大名著”只列,但仍然是一部经典小说,在现在也有着庞大的读者群。 另一部被淘汰的小说则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被淘汰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们都不陌生,或许没完整读过,却也在高中学过其中的节选片段《范进中举》。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共有五十六回,《范进中举》只占很少的篇幅,却因为具有典型性被选入课本。 要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蒲松龄一样,两人都曾在科举考试中受挫,正统之路行不通,便开始“歪门邪道”写小说。但是与《聊斋志异》不同,《儒林外史》全文主旨就是批判科举制度,其中还夹在一些神鬼故事。 吴敬梓用笔,描述了一个科举考试的士人群体。其中有以范进和周进为代表的老年考生,周进为有贡生考试资格,不顾脸面撒泼打滚,才有商人施舍给其监生身份。汤奉、王惠为代表的一类为官代表。此二人本来是穷苦出身,做官以后却肆意贪污,当官不为民做主。 当然也有正面人物王冕和杜少卿,两人不慕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吴敬梓对科举考试的批判,简直是直击要点,正中要害。估计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儒林外史》在清朝肯定不得正统读书人和朝廷的喜欢,因为他把没落的科举制度展露无遗,讽刺意味太强。要说《儒林外史》被“四大名著”除名,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儒林外史》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由很多小故事构成。读过四大名著的可以发现,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蕴含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在这一点上,可以看看外国,他们被称为名著的作品,也往往体现国家民族变迁。 其二,《儒林外史》内容有限。《儒林外史》也涉及一点神仙鬼怪,这与主流价值观不符。再加上《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而我们现在也实行高考制度,考试选拔人才。 虽然高考与科举制不同,但还是容易引起争议。所以说,《儒林外史》可能就是清朝落榜之人的一剂安慰药,也为研究科举制提供素材。 经过历史演变,《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被从“四大名著”除名,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不是好作品。只不过现在这两部作品从大众知名度讲,确实不如另外四部。另外,“四大名著”作品诞生于明清,但成为名著却在现代社会。 三、“四大名著”的由来 前面已经提及,冯梦龙创造出明朝“四大奇书”,后世的“四大名著”也是仿照冯梦龙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出版社需要一版再版。 为了方便起见,也是为适应读者需求,便把这四本书印为一套,取名“四大名著”。慢慢地,四大名著的叫法便流传开来,并被学术界和读者接受。但是在当时官方的文章里,却并未认可这一称号,一直到1982年才得到官方“冠名”。 这四本书成为“四大名著”也是当之无愧,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这四部书,除过反应所属时代的历史、伦理、以及民族性情之外,自身还有着独特的哲理的表现形式。 《红楼梦》更是被认为是一部“奇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灭亡。从明清到现在,几百年已经过去,这些作品依旧散发着光彩,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解读。四大名著经过改编,也都被搬上荧屏,一直焕发着生命力。 “六大名著”有其存在的道理,“四大名著”也当之无愧,对这个问题不必过多纠结。 小结: 其实无所谓“六大名著”或者“四大名著”,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从奠定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庸》、《大学》,再到精美高雅的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 总之,有饱含哲理的著作,有反应历史变迁的,还有描述鬼怪神仙的。想了解古代历史,如果枯燥的史书难以吸引眼球,其余文学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我们现在恰恰缺少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只知名字而不知内容。现在我们提倡国学,主张学习传统文化,阅读古代书目必不可少。读古书不容易,文言文就是现实的一道难题,但明清小说却相对白话,易于理解,可以从小说入手。 再加上古代的文言文读本,现在编辑出版时,大多都有注释,细细揣摩也能理解。总之,还是要多读书,尤其是要多读我们的传统书籍。 9 p( z2 ~5 M: w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