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各种盘点和总结接踵而至。 听过的歌,看过的书,完成的目标……我们需要这样的时间节点来提醒自己:拥有的时间有限,别苍白度过。 而回望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看到自己。 今天,我们想同你分享一份看理想同事们的 2021私人书单,其中有畅销书,也有学术专著,有的书外界评价并不高,却带给了我们无法替代的心灵感受。 就像我们的书单列表上,“想读”和“读过”之间的差距一样,每个人心里,或许都藏着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自己。但我们,得先学会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2021年最想推荐的书 《最好的决定》 梅根·多姆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6 之所以把这本列为最好,不是因为文章思想有多么深邃,而是因为它让我了解了另一个未经探索的视角。 书中一共选取了十六篇文章,分别来自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这些人中有男有女,不生育也各有原因,有人出于童年创伤,有人因为身体原因,但不论如何,他们最终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是,生育与否不是轻飘飘的答案,在做决定之前,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独自面对生活的混沌、虚无、无常,能否面对父母离去后,世上再没有人与你有同种牵绊的事实——对很多人来说,生孩子本身就是活下去最大的意义,而决定不生养,更是有着极大勇气的选择。 但在下定决心之前,有一点是肯定的,像书中所说,不做“妈妈”,也可以成为一个“好阿姨”。@汁儿 《伟大的电影》 罗杰·伊伯特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罗杰·伊伯特的电影评论,粗看过去好像很平淡——基本就把电影的部分情节复述一遍,加点电影拍摄的轶事,中间穿插着一些感想。 但如果看过电影再回看他的影评,你会发现,罗杰的感想简直是点睛之笔,寥寥数语,却往往击中要害。毫不夸张地说,今年翻看《伟大的电影》,从中习得了电影的崭新魅力。 阅读《伟大的电影》的体验非常流畅,适度的情节描写能让你回忆起电影的情节并沉浸到那个世界里。它很适合作为案头书使用,看完一部电影回去翻一篇影评,轻轻松松就读完了。@小七 《图像、观念与仪俗:元明时代的族群文化变迁》 张佳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5 今年看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本。从一顶小小的元代流行帽子,“深簷胡帽”,能谈到元明之际的族群和身份认同问题,简直不能更精彩!在现在的论文评价体系,感谢文研院可以给学者7年时间慢慢写一本扎实而令人惊艳的历史作品。@Dany 《隳三都: 蒙古灭金围城史》 周思成 著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1 这是一本给期待研究历史和接近历史的小朋友以希望的书!历史读物就该这么写啊!(吹得有点大)虽然看书名看不懂说的啥,甚至念不出来那个隳字,但这本书我拿起来就不想放下,一晚上就读完了。最近这种体验太少了。 能把军事史讲得这么有趣又扎实的年轻中国学者,周思成绝对是其中之一!即便面对我这种对战争军事丝毫不感冒的小朋友,即便跳过军事部分,剩下的故事也完全成立并无比精彩! 蒙古灭金本来就是大众史学阅读里比较少提及的部分,能从一系列的围城战里提出一条叙述主线,还能把金朝的步灭亡的故事写得这么好看也没谁了。大家一定要去听周思成老师为《从中国出的全球史》撰稿的部分啊! @Dany 《也许你该个人聊聊》 洛莉·戈特利布 著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7 一开始有朋友向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这又是哪里来的鸡汤?后来连续被三个朋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推荐这本书,就还是被“穹顶效应”给征服了,心想:不妨一看。 结果,看的过程就连呼,真香啊!中间看哭了十几次。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其中有她自己当咨询师的故事,也有她作为咨询者的故事。 往大了说,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作为一个平凡人改变的艰难,但与这种艰难相对应的,是他们面对这种艰难时展现出的巨大勇气。这中间当然有各种曲折,但故事里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更好的可能性。 在阅读的同时,我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狂躁、自大、怪异等等让人不愉悦的面相时,他们内心或许就藏着一个“不知所措”的小人,在等待着被看见。 我想,这是今年我读到的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书,一本让我感到人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书。去阅读它,或许你能从中寻得开启“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之门”的那把钥匙。@佳隽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2 以前比较抗拒这种类型的书籍,今年偶然翻阅,却从中受益,打破了我的偏见。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的无力感,让我把目光重新投向了身边可以改变的事情。不论怎样,都可以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音频编辑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 坂元裕二 著 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8 “我要说的,主要是这个世界的痛楚,和与痛楚数量相当的喜悦。”第一次读完的时候直接泪洒高铁站,快小半年了,但每次再看这句话还是感觉哀伤到胸痛,并深深地叹口气“坂元裕二啊坂元裕二。” 书很小很薄,但作家厉害就厉害在将最浓烈的情感和最琐碎的日常,都融进了往来的几行书信里。有时一行文字背后可以想象出一整个日剧世界...但又觉得如果真用影像呈现出来,必然会对小说的克制感造成损失。是一次很奇妙的阅读体验。@何叶 《魔戒》 J·R·R·托尔金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9 发愿多年,今年终于读了一遍书,重看了一遍电影,还听了一遍有声书,还听了反派影评的专题(且听了2遍)。读过、看过、听过,才能明白《魔戒》的伟大,书读完了,今年算是没有虚度。@cen 《仙症》 郑执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10 《仙症》的故事好几篇都看得我眼泪哗哗流,可能是东北银的共鸣吧,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家门口。下起来没完的大雪,神叨叨的算命先生,几个人拎着红砖头和啤酒瓶为哥们儿干架,打完可能跟对家成了兄弟…除此之外,还有想飞但飞不起来的梦想,和到死也说不出口的爱与思念。在郑执笔下,这里是一个又丧又侠的江湖,每个人被生活锤得半死,但总有一股咋地也要当大哥的横劲,喝一口热酒,怕熄了热血。@驼驼 《鹿川有许多粪》 李沧东 著 鹿书deerbook|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8 似乎很难准确形容当时读完《鹿川有许多粪》的感受了。说是一场“当头棒喝”稍嫌兀然,可形容成一盆当头淋下的刺骨冷水又觉过于刺激,更像是厚重的冰面压住了一种强烈的悲恸,最终动弹不得。 阶层,与价值,崇高,与庸碌,意义,与怀疑,李沧东书写的每一条裂隙里都透着光。人物没有因任何特定的历史叙事而被模糊,那种痛苦之下的挣扎与无力过分真切,直面生命意义的渴望和怀疑又始终纠缠交织,读完只想陪着他们彻底嚎啕大哭一场。 出于我个人偏好,小说集里的《真正的男子汉》《鹿川有许多粪》两篇是我的私心最佳。 前一篇普遍评价并不高,有人把故事里的张丙万视作一个底层者不彻底的抗争的典型,但对我而言这并非故事的重点。真正戳中或说“伤及”我的,反而是身为小说家的“我”和打算在杂志连载张丙万故事的后辈,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一个觉醒的民众形象”,或者说,试图将自己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判断强置甚至凌驾在一个原本自卑的底层普通人之上;当张丙万真的以某种形式发生改变之后,后辈的态度又变成了冷嘲热讽。 张丙万更像是一个介质,反射着精英们的伪善自私与怯懦;合上张丙万的故事许久还是会反思,当我们总习惯以自以为的崇高价值取向评判、审视或矫正他人的行为之时,是否也只是一种精致利己与自大?最后李沧东写与战警沉默对峙的张丙万也足以令人“战栗”,身上捆着铁链,和自己的小推车绑在一起,“闭着嘴一言不发,只是瞪大双眼,像是承受着巨大痛苦的修道者一般……他全身伏地,以自己的力量拉拽着全世界的重量。我不知道他将去向何方。” 与小说集同名的中篇《鹿川有许多粪》倒不必多说,是较为公认的高光作品。同父异母兄弟俊植和玟宇重逢后,剥落了生活的矫饰,两人的生活境遇和对人生意义的分歧尖刻了我们不愿在现实中承认的矛盾。 我印象深刻的是俊植回忆他的母亲,几乎算不上任何体面的人生,但对于一个需要为家庭的生计奔波的女人来说,生存面前道德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对母亲和俊植而言,“所谓生活,华丽、宏伟、高尚永远遥不可及,卑鄙、肮脏、疲倦却总是持续不断",所以他忍不住对玟宇怒吼:“是,我不懂什么是人生,没有梦想也没有理想,活得像只虫子。我只能自甘堕落、卑鄙地活着。不过,你怎么能如此道德高尚呢?为什么只有你还这么道德高尚地活着呢?” 当一切残忍的戳穿之后,你大概也会泛起那种“对任何人也无法说明的,只属于自己的悲伤”。 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你会像俊植一样,把所有的脏污、憎恶,还有那些已被抛弃的梦想全部踩在脚底下,走向自己摇摇欲坠的安乐窝;还是会像《天灯》里的信慧,注视着那颗宇宙中的星星,孤独地守护着自己的位置,发出微弱的光?任何痛苦的抛问,其实都没有唯一的答案。 这是今年为数不多的不因工作而读的书,每个故事的篇幅并不长,一口气读完也不算难事,但读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停下来喘几口气,合上书我兀自在余味里沉默了好久…@猫爷 “想读”,但还没读‍ 《苏联解体亲历记》 小杰克·F.马特洛克 著 新经典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21-12 “帝国黄昏”的故事,怎么会有人不爱呢。况且今年恰逢30周年。沉甸甸的900多页,足以想见这个题材的厚重,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跟着亲历者捕捉的蛛丝马迹,去窥视一个庞大的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最终在圣诞夜的钟声中略带戏剧性地终结。之所以还没读,主要是——我要等圣诞钟声再次响起,再读。 (真实原因:这题材,管它读不读,先入手再说。)@猫爷 《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 埃里克·韦茨 著 培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初是被腰封上那句“这是希特勒羽翼渐丰、极端右翼崛起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大师云集的时代”吸引的。(腰封还是有用的!)作为一个非历史爱好者,魏玛共和国是一个偶尔听到但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的神秘名词,因此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看了一些短评,感觉这应该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入门书,就加入了“想读”列表中。但,截至目前,好奇心还不足以驱使我开始阅读它。@Purple 《卡拉马佐夫兄弟》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用多说,但是看书需要缘分,我一直蓄力,总有一天会看的!@汁儿 《深时之旅》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出繁体时就买了一本,到简体版出来,又买了一本,但还是没读。今年阅读太功利了,大多数跟工作有关,这种自然文学,无欲无求的,排序一直往后移,希望春节有闲读完。@cen 《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1640-2000)》 沈艾娣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6 没读的原因单纯是因为买不到。 书的内容从山西一个小村庄洞儿沟,远渡重洋讲到罗马教廷和中外传教士,在听完全球史之后,尤其是第四季和第六季之后,这本书可能会是一本不错的进阶阅读,了解中国天主教和从17开始的微妙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络。推荐给对全球史感兴趣的朋友(天呐我像是个销售)。 如果喜欢史景迁那本《胡若望的疑问》的朋友可能会更感兴趣!不过这本现在只在香港出了,惦念了大半年了我还是没买到,但是要看原版的话好累啊,我就退缩了。 @Dany 《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 克莱夫·詹姆斯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10 书里出现的大部分名字都是听说过却没读过的作者,实在难以鼓起勇气翻开这本书……@小七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著 新经典·琥珀|文汇出版社 2021-11 本人天然对《好奇心日报》的人带有滤镜,也一路追随到了他们新做的文学杂志app“小鸟文学”。那伊险峰和杨樱出的新书,还是非虚构哦,当然要看了! 但是,事情迎来惊天转折。出版社寄来书没多久后,就被猫爷以强权夺走了(猫爷:???别胡说啊,我就看了两天就被小紫夺走,我还是自己重新买的),导致我只看了几页,我的书签甚至还夹在里面!唉,我还能说啥呢,李海鹏的序写得很不错,朋友们,买吧。@林蓝 “在读”,且一直“在读” 《美国的反智传统》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 理想国|中译出版社 2021-8 因为公版的原因,霍夫施塔特的这一著作在2021年被一口气出了五部中译版本(分属于理想国、译林、上海译文、后浪、郑大出版社,其他版译名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这倒是多少反映了我们对这个主题的迫切。 要知道,这本书的首次出版时间是1963年,也就是说距今已近60年的时间。60年后,让人们对这部作品及其探讨的主题展现出了出奇的热情和关注度,除了出于对当下社会现实中诸多相似困境的疑惑不解之外,当然也因为霍夫施塔特的这本书可以称作“反智”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了。 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实在有趣,比如为何商业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反而对“反智”推波助澜?我也好奇,弥漫的反智氛围下,知识分子是否真的只有与社会保持疏离和顺从“社会规则”这二难选择? 之所以一直在读又没能读完,主要是之前道长(梁文道)在《八分》里其实介绍过,而理想国版本里任剑涛老师的导读又几乎把书的核心内容拆解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给我一种“已经读完了”的错觉。在“良心”的驱使下,深刻认识到这种“听过即读过”“马(mark)了就是看了”的意识不可取,坚持读一读,算作一种抵抗。@猫爷 《忧郁的热带》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6 这本书我看了两年,目前处于还在看的状态。起初购买它不仅因为它是著作,更因为我对书中有关南美原始部落的探索与研究感兴趣,想要通过作者窥探那些始终位于丛林深处部族的生活样貌,是什么让他们能够长久地保持在某种封存状态,又是什么将这种稳定打破,有没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它们曾经是属于人类的闪光,却被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所抛弃、遗忘? 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常常令人失望,或许看完这本书,我会觉得生活还没那么糟糕(完蛋),可以再坚持一会儿。@汁儿 《声誉》 唐诺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3 除了《声誉》,还有《尽头》《眼前》等唐诺作品,都是一直在读,经常读。每次拿起都觉得很好,但也都读不完,即便读完很快就忘了,重拿起时,又能再读了。@cen 《赖声川的创意学》 赖声川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 经常一段文字要读两三遍,也不是读不懂,就是投射到自己之后,就会时而被打击的垂头丧气开始反思,时而被戳中又会频频点头...已经不奢求读完了(因为想起了已在读6年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每次翻开都能有新领悟就够啦。@何叶 在文化内容行业工作,总是会想,究竟什么是好的创意?怎么让好的创意落地?怎么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好的作品?创作究竟是有迹可循的还是全凭天赋?在这本书里,赖声川老师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关于创意的绝学。 它涵盖的内容完全碾压了我的思考疆界,为我打开一个全新世界。而对我的思考疆界内的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又让我直接送上自己的膝盖。 总之,这是一本我认为需要反复阅读的书,边读边实践,有朝一日才能真正地明白赖老师所讲,幸运的话,或许也能在创作的这条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佳隽 《我执》 梁文道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 记得第一次翻开道长的这本书,从推荐序就开始掉眼泪,“因为敏锐让人理解苦难,并因慈悲而开始行动”,每当感觉自己正逐渐变得冷漠坚硬、开始自我厌恶的时候,重新翻开,瞬间又可以回归柔软。它是我的“心灵柔顺剂”。@夏夏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3 快两年前看《十三邀》,被项飚老师朴实的学者气息深深折服。后来又看了《把自己作为方法》,非常浅薄地引用了人家很多次,每次都只知道讲“附近的消失”,心存愧疚,决定一定要好好读读人家的学术著作,那才是人家真正的“秀场”。 然后我立马向音频同事好运来借来这本书,但终究没能逃过低俗趣味,在一个个下班的夜晚,我翻开项飚老师的书看几行,又合上,去看女团跳舞视频了。 一年过去了,我猜好运来已经忘记她借了我这本书,而这本书依然在我的床头,作为一种“你很低俗耶”的警示。现在,我偶尔还是会翻开看几个字。2025年,我一定把它读完!@林蓝 评分不高,但喜欢 《如何聊电影:聊电影,是一门技术活儿》 安·霍纳迪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豆瓣评分:7.5 评分也不算很低了。聊电影没有门槛,正好说明电影是今天最有穿透力的艺术形式。不过副作用可能是导致很多电影类图书比较难卖、评分也低。我们都更相信朋友和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权威,尤其不相信影评权威。 回到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逻辑结构清晰,影片案例很新,根据书中的片单推荐去找电影,往往真有收获。读一部书,找到了看十部电影的理由,还要啥自行车?@cen 《台湾味道》 焦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1 豆瓣评分:7.6 最近突然很喜欢这种纯粹描写食物味道的内容,尤其是他乡的饮食,可能是因为疫情封闭实在太久也暂时看不到尽头。很多遥远的、无法实现的渴望,只能通过阅读文字实现了。@小七 《长安乱》 韩寒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8 豆瓣评分:7.4 第一次看差不多是十年前了,到现在还记得开头那句“我出生未知,父母不详,却不知为何有一个师傅。我从小受困,四面高墙,一样不知为何。”好吧,其实我没记住,但是重看这句话时一下子记忆都回来了。开场的这两句话的节奏感好好啊。 我写稿也有两年了,时不多时会有种“我好会写文哦!”的辣眼错觉,但越来越发现,写字人人都会,但写出有节奏感的文字,那是需要很深的功力的。 书里的具体情节我都记不太清了,依稀记得有些激烈的打斗,伤痕的感情,最后好像还盖房了?反正当年作为我的青春读物,我时常有被韩寒的幽默搞笑到。作为(曾经)的韩帮人,我不后悔,希望他以后拍点好电影吧。@林蓝 《台北小吃札记》 舒国治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 豆瓣评分:7.8 非常可爱的文字。读着,那些画面、声音、味道,就全都回来了...@夏夏 《心碎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梅根·莱斯洛琦 著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8 豆瓣评分:7.5 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心碎史”。淡豹翻译的。从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古今与爱情有关的习俗观念,到艺术家、文学家的爱情纠葛,都有涉及。“我们一路向对方走去,走向爱情的交点,但此后却飘香相反的方向。” 不过,这本书今天似乎有些过时了,毕竟,我们已经不太好意思大张旗鼓地失恋了。@Purple 《争夺记忆·单读25》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12 豆瓣评分:7.5 准确说来,这不是一本属于2021年度的书籍,它出版于2020年末,更多也是一场立于2020的记忆争夺战。但2021的故事发展,并未新鲜多少。 如序言所说,“记忆不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不断被重塑和掩埋,“我们不得不首先与之搏斗”,而这一年人类奄奄一息,急于忘记却无法绕过。 书以“世界”“自我”“附近”三者为尺度,收集了这继续停滞的一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记忆。个人比较喜欢《贝鲁特来信》《瞥见可能的未来》《危机中的未来,以及乐观主义时刻》几个篇章,大概是因为几乎都藏着“希望”“改变”与“可能性”的潜台词。读下来,“乐观主义时刻”的确大过危机时刻。 出版环境如此之差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去做这样一个涉及集体事件的题材,至少,我看到一小股久违的勇气。还是里尔克的那句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猫爷 距离2021年结束,还有28天,很多计划可能都得延至明年了,但,也许还来得及看一本你最想看的书。 📖 你今年的推荐、“想读”、“在读”图书是什么?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配图:《书店》《刺猬的优雅》 封面图:《编辑部的故事》
! F- h7 c" U; e7 y4 R5 c. {3 i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