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米粒送进校门,米粒妈就被一个超大分贝的嗓门吸引了。 一个奶奶推着自行车站在马路边上,因为路边都停了车,她的自行车进不去,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到了校门口的便道上。 孩子站在便道上,没有往校门走。奶奶开始大声地催促,“你赶紧进学校啊,你快走啊……” 孩子嘟囔着说了句话,站着没动,还冲着后边挥了挥手。 奶奶依然站在马路边上,大声催,“你快走啊,磨蹭死了!” 原来孩子在等同学,同学过来后两个人一起进校门了。大嗓门奶奶一边走一边嘀咕,“这一天天的磨蹭,急死个人……” 这段小插曲让让米粒妈挺感慨的。孩子磨蹭是让人着急,但孩子没有马上行动,就是磨蹭?孩子磨蹭,催催催就管用? 提起孩子磨蹭,都有点罄竹难书的感觉了,从早到晚,从家到学校,都能看到磨蹭的孩子。 早晨起床,任闹钟响亲妈吼,孩子就是躺在床上巍然不动。偶尔翻个身,哼唧两声,用被子把自己裹紧,继续跟周公在梦里相会。 好容易起床了,睡眼惺忪走进洗手间,上个厕所醒醒盹,照照镜子醒醒盹,拿起牙刷牙膏用0.5倍速刷牙…… 终于收拾停当,可以吃早饭了。坐在餐桌边,一点点打量眼前的早饭,似乎能从牛奶里看到一头奶牛的前世今生。 不管平时吃饭多么大口,吃个早饭就是那么优雅,似乎每一口都能回味无穷,品尝出不一样的人生。 终于,吃饱喝足可以出门了,他又好像突然想起什么重要的事情。 打开书包一项项翻着课本作业试卷,像侦探一样地寻找蛛丝马迹,眉头紧锁着,其实脑子里一片空白。 翻书包的时间没有定论,主要看老母亲的状态。 老母亲一言不发默默等待,他就翻得久一些;老母亲小小催促,他就少翻十几秒;老母亲大嗓门开吼,马上就能结束。 从早上叫起床到送出门,这一早上的忙碌考验着老母亲的心脏,也一次次验证了催促定律: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大吼才动。 一个孩子磨蹭就够考验人了,要是两个孩子一起,那场面米粒妈是不敢想,不过办公室有个小姐姐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大场面。 她家是龙凤胎,用她的话说,幸福是双份的,折磨也是双份的。 两个孩子性格爱好天差地别,但磨蹭这一点却出奇一致。 让他们干点啥,不说个三四遍就像没说过一样。两个孩子还特有默契,颇有点“敌不动我也不动”的阵势,老母亲分分钟想暴走 上海一位妈妈,被孩子的磨蹭折磨了2个多月,实在忍无可忍,用了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母女二人像互换身份一样,背着书包的孩子站在门口,一个劲儿地催促慢吞吞的妈妈,“妈妈快点,上学快迟到了”。 妈妈继续慢吞吞地准备,“你不急我也不急”,孩子可是真急了,边催边跺脚边哭。 评论区里是一片叫好,“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就该这么治,要不孩子不长记性”…… 看着孩子被急哭,确实有点“你也有今天”的过瘾,只是孩子磨蹭这个问题,还真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跟孩子比磨蹭这一招,偶尔试一次可能会管用,但大概率也就管用一阵子。 评论里有人说,没碰到狠的,小孩看到大人这样,直接回屋睡觉去了,正不想上学呢?如果真这样,着急上火的又成家长了。 米粒妈是觉得,孩子磨蹭就跟发烧一样,只是外在的表现,找到引发这种表现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磨蹭的问题。 米粒妈在《孩子磨磨蹭蹭,该反省的是父母!》里写过,孩子磨蹭可能的几个原因,比如天生慢性子,没有时间观念,对即将要做的事情很抗拒等等。 其实成年人也有畏难情绪。我们可以帮孩子把大难题划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很多事情只要开始做,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 遇到难题适当地缓一缓,放一放,天也不会塌下来,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面对一个磨蹭的孩子,90%的家长会催,有温柔的小声的催,有大声的凶凶的催,控制不住没准还会动手。 孩子磨蹭家长催,其实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的催促,会给孩子传达很多不恰当的理念,比如权力斗争。 孩子正在玩玩具,妈妈看时间不早,该洗漱睡觉了,就开始催促孩子。孩子玩在兴头上,听到催促后就没有动。 在一次次催促中,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权力抢夺之争。我什么时候洗漱,应该是我自己做主,为什么妈妈要不停地催催催? 妈妈催了几次,看没效果,再看看时间依然一分一秒地过去,火气变大开始吼。孩子一看妈妈发飙了,麻利地去洗漱了。 乍一看,妈妈一吼效果就有。可孩子此刻的屈服的并不是他该做这件事情了,而是妈妈发飙了,再不去我会有麻烦。 当孩子磨蹭妈妈催孩子行动,成为了常态,孩子磨蹭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了。妈妈的催促,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早上起床妈妈催,吃饭妈妈催,做作业妈妈催,晚上睡觉妈妈还催,孩子就像个陀螺,从早到晚跟着妈妈的小鞭子转。 妈妈生气,就动作麻利点,妈妈心情好,就磨磨蹭蹭混日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至于妈妈催着做的事情该不该做,重不重要,他就没有自己的判断了。 因为对他的事情,最上心的是妈妈。妈妈着急,就是重要,妈妈不着急,就不用紧张了。 一个磨蹭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爱催促的妈妈。这关系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说不清谁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说两者相辅相成。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磨蹭,除了催催催,还有别的办法吗? 米粒妈总结出一套帮孩子改变磨蹭的“组合拳“,虽说不是立竿见影,却是可以治本的法子,亲测有效。 首先,家长要管住嘴。不管孩子磨蹭到什么程度,坚决不要一遍遍地催催催。 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孩子磨蹭不起床,我们脑子里的时钟却滴滴答答一秒都不停地转动。 每过去一秒,形势就紧迫一秒,离催促发飙也就近一秒。 米粒妈有个小办法,妈妈们可以试一试。想催孩子的时候,就干点别的事情,别让脑子里的时钟倒计时。 比如,喝水,闭目养神。你想啊,催孩子又费嗓子又生气,喝点水闭目养神是养生之道,是不是更值得去做呢? 有的妈妈就说了,我也不想催,但是不催的话,孩子是真不动,事情总要去做呀! 确实,该做的事情总要去做,但在做事情之前,我们应该分清楚,这件事情是谁的事情。 分清界限,划分好责任人,接下来的事情才能顺利。 比如,起床上学,放学写作业,按时休息,这些都应该是孩子的事儿。 不按时起床,迟到的是孩子,不做作业,被老师批评的是孩子,不按时休息,第二天没精神的还是孩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矛盾,就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还乐在其中。 米粒妈这么说,一定会有很多人反对,虽说是孩子的事情,可孩子做不好,被批评的是家长,孩子学不好,以后受罪的也是家长。 孩子做得不好,家长肯定不能独善其身,但问题是,被家长催促着做好这一切的孩子,就真的能变好吗? 米粒妈在《儿子全校前三,女儿顶级女校,她却跟孩子道歉,写下悔过书》里写过,韩国知名教育家,知名小学小校长,重点班老师李柳南,和她两个孩子的经历。 李柳南的两个孩子,曾经优秀到璀璨夺目,儿子常年保持年级前三,女儿成绩稳定在第一梯队。 无数家长把李柳南当成榜样,向她学习教育孩子之道。可是,儿子在高三那一年退学了,女儿随后也退学了。 他们在妈妈的推动下确实很优秀,可他们一直都没找到优秀的意义。当他们足够强大可以跟妈妈抗争的时候,妈妈再怎么推,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李柳南的经历给米粒妈触动很大,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催,可以管。 可当孩子大了,我们管不动了,孩子还没学会自己做主,他走偏我们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说啊,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让他自己做主,付出的代价就越小,这也说明了分清界限的重要性。 孩子的事情,孩子负责,自然也由孩子承受相应的后果。 就拿早起上学来说,跟孩子约定好了,早上7点半出门,可以适当提醒孩子时间,但不要催,也不要急。 孩子迟到了,就承受迟到的后果,路上也不要怼孩子, 只需要稍微提一句,明天我们提前10分钟出门就不会迟到了。 还有作业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做个计划,想想今天都有什么作业,打算用多久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自主权还给孩子之后,你就会发现,早上迟到最着急的人是他,作业完不成急到哭的还是他。 因为有了自主权,他才会把自己做的事情,跟后果联系起来。 最后,米粒妈想说,孩子磨蹭不要紧,想让孩子不磨蹭,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想清楚这一点,孩子磨蹭就不算什么大问题了。 ; G# o }4 D) k; I9 c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