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像爬藤,进好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作者:Dr. Kenneth Ginsburg,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专长于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健康。 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不要用孩子18岁的成就来定义成功 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看着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么成功? 这样做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两件事:快乐或者成绩。 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眼下的快乐而对孩子没要求,那么这样的快乐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如果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我们应该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长为35岁的样子,如果家长开始考虑35岁成年人的成功需具体备哪些素质,子女教育会轻松很多,而家长也会更明白如何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培育有后劲,能在35岁、40岁、50岁时成功的人。 把目标放长远,我们对于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宽了。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短跑,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冲向终点,不筹划未来。一旦摔倒,我们就输了,所以我们输不起一点的失败; 但倘若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得更长远。周围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励,才能走的更远。如果你碰壁跌倒,你爬起来继续跑,寻找一条更好的路。 当然,成功也包括好的教育、职业以维持生计,但我相信,以上的品质都大大地增强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和满足。 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像爬藤,进好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正确定义成功,尊重孩子的自立 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长过程变成了名校申请履历表的制作过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孩子在三十五岁会成为的人,你的孙辈会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保障,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创造力,那我相信我们是在谈论好的话题,切中核心的话题。 亚洲大学生的自杀率正在飞速增长,其中亚裔女孩在大学的自杀率居高。完美主义在亚裔程度似乎很高。因为完美主义让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孩子会遭受如此痛苦。我希望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让家长开始寒暄时不谈论孩子去的哪个大学,考试成绩怎么样,而是谈论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吗,分享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都谈论这样的话题,孩子们就都能成长好。 有时候孩子表现的无情,装作不爱家长,是因为爱我们而生的伤害。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熬过困难的时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会远离你。给孩子独立,孩子会展翅、到处飞翔、降落回父母的窝,孩子会在一生中多次回来。爱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们做出的成就,这是给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作为家长也有极限,孩子有时会把家长气疯。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提醒自己、让自己做到的是爱孩子这个人,给自己时间好好回想一下他们到底是谁,他们的美好天性和品质是什么,那些孩子曾经让你感动的事、那些美好亲昵的时光..…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这也是我们推出《蓝橡树·教育日历》的初衷—— 2020年,我们首次推出了《教育日历2020》,后台、朋友圈满满的好评让我们很感动,也确信明年还是要把“每天一句的教育”继续做下去。 日历采用手撕形式——虽然有家长建议我们改成翻看便于收藏,但我们坚持“手撕”这个举动更有仪式感。 当你忍不住想要手撕孩子的时候,试着去手撕日历,读一下上面的话,冷静三秒,一切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糟糕了。 蓝橡树2021年日历 除了秉承过去2年风格,推出了全新、精致的内容外,2022年的日历—— - 布艺封面,工艺升级,手感相当高级!! 编辑部小伙伴拿到打样啧啧称赞:质感绝对秒杀前两年,终于让我们找到一个靠谱的印厂了!
- 纸张加厚,正反都可书写。 其实我每天撕下来的日历背面也会做草稿,但因为过去的纸张比较薄,所以手感一般般,今年直接加厚印刷,更环保性价比更高。
: q1 s8 ]5 z {0 `
2022年,我们更新12个月份的全新主题,以及365天的内容。新增了每周一部教育电影推荐,让这本日历更具有实用性,陪伴你们度过每周的亲子电影时光。 - 新年新启程: 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大梳理+ \3 h: J1 Q. a$ z4 I6 ^
传言太多,而常识太少。是我们在遇到孩子生长过程中各种挑战时,手足无措的根源。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 “2022年1月19日,教育不单单是讲授,更在于你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教育,我的人生就是我的讯息。”越南的一行大师在《活在此时此刻》里的一句话,就像一枚定心神针,不要惶恐,不要着急,好好生活一切都会有答案。 “2022年1月24日,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修辞,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不满,因为当时任何教育形式与职业的相关性都令人怀疑。“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写在《文凭社会》中的一句话,送给那些劝我们孩子去读职校的人! 2022年1月13日,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科普作家郝景芳的这句话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声处惊雷。 在《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每天分享一句教育常识,这些教育上的底层逻辑,将会成为你内心安定的力量,陪伴你走过充满挑战的每一天。 - 紧扣教育热点话题: 多胎家庭、性别教育、自驱力、未来世界0 h$ g5 \6 z7 P6 Z9 y$ I
2022年,12个月全新的主题,紧扣教育热点,说的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尤其是2022年首次提到了“自驱力”的话题,紧扣双减主题。 双减之后,那些自律、自驱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2022年6月6日感觉到‘真有意思‘‘真棒‘,是‘感动‘。变为‘擅长‘是熟练。这两点相互关联,感动是熟练的准备,熟练让感动深化。这是产生干劲的根源。”日本漫画家斋藤孝用非常形象的表达,告诉你一个道理,只有仿佛练习到熟练,兴趣才有价值,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2022年6月6日,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心理学家艾尔菲·科恩揭示了一个真相,父母的奖励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自驱力。 “2022年5月10日,性别问题并不是一个女性问题,男性同样也在社会中被规训和制约,解放女性同样意味着解放男性。”沈奕斐告诉我们,教育男孩和女孩,同样重要,并且有难度。具体该怎么做?教育日历给你更多思考。 在《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将分享一些通俗,但又非常好用的小方法,它们将会成为你的武器,让养儿育女更轻松。 - 每一部有启发的教育电影: 和孩子一起观影,收获美好的亲子时间
9 T+ W2 i% |. c& g
在《教育日历2022》中,每周推荐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有时候苦口婆心劝说无用,不如一起看一部好电影,都在电影里了。 “2022年3月19日,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你有可以成功的自信。《垫底辣妹》讲述了一个差生逆袭,最后考上名校的故事。中二的剧情,深得孩子们的心; “2022年4月24日,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了一桩生意。”印度电影《起跑线》揭露了一场荒谬的择校,而我们也依然身处其间。 “2022年5月28日人会变老,生活也会逼着我们去成为大人,抛弃稚嫩,变得稳重。而你就会发现以前的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拥有一颗童心是值得庆幸的事。”20年后重看《菊次郎的夏天》,依然会被北野武大叔的温情脉脉打动。 - i' ]8 B0 D# m& j8 @2 w7 h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