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又和广大网友见面了,该榜单由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与媒体联合推出,致力于推荐优秀中文原创图书,每月初定期更新。本期书单所选的13本著作,连通古今,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之旅。盼望热心读者和我们一起阅读,共同关注和支持中文原创图书。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郭建龙 著《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丨2021.9 本书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动通俗的文字,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 西汉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时期,玄奘远赴印度取经;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明清时期,伴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丝绸之路逐渐衰弱。 本书用“古代全球化”支点,撬起中国和世界各大帝国的历史叙事;同时,它始终关心的历史车辙下,人的命运。带你探索历史,关注现实,思考未来。 《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 著《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丨2021.7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汉字精气神》 张一清 著《汉字精气神》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8 本书从汉字的起源入手,阐述古人造字的哲学思辨,连通古今,立足当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全书内容叙述简洁,深入浅出。以三大板块展开:从提高个人修养的“生命之初”“立德树人”“君子之格”“德行之修”“高远之志”到担当社会角色的“尊长爱幼”“言而有信”“职场操守”“遵纪守法”“环保节约”以及树立家国情怀的“思源‘首丘’”“家国百年心”“境界须开更放开”“薪火相传”等,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修身立德的意识与主张一脉相承。我们既重视个体提升自身修养,也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更主张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 《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王子今 著《秦汉海洋文化研究》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丨2021.9 本书试图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汉社会对于海洋的认识层次、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够就此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中秦汉人的贡献。此前对当时的海洋探索、海洋开发,对当时社会的海洋意识,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化的总体论说,研究还很不深入。此项研究尝试说明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风貌与特色,从而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为考察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史进程及海洋学的历史发展提供学术基础。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刘三解 著《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记号Mark·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丨2021.10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本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洛神赋〉九章》 戴燕 著《〈洛神赋〉九章》商务印书馆丨2021.8 本书为戴燕教授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凡九章。作者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相关侧面,重建曹植写作《洛神赋》的文学背景与传播过程,以此突破“感甄”说和“思君”说的旧式解读,分析曹植写作《洛神赋》本来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赋》跨越千年的文学生命力。 《诗唱大唐》 陈尚君 著《诗唱大唐》凤凰出版社丨2021.8 诗,有不同的读法。咬文嚼字,析象品意,固然不失为通往诗世界的阶梯;读出背后深藏的历史,破译其中隐晦的言说,才是真正登上诗的殿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号称认识唐代人比现代人还要多,他细密爬梳文献,审慎独到思考,在多年潜心考订唐诗文本的基础上,将心得与发现以通俗化的随笔形式介绍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个有关唐诗的动人故事。书中各文虽侧重不同,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适可传达唐人之文化自信与诗情风流。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 王水照 著《北宋三大文人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丨2021.10 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北宋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北宋文人和北宋文学,有其鲜明的特点。 王水照先生《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通过分析钱幕僚佐集团、欧门进士集团、苏门学士集团,这三个时间上前后相继、人员上传薪接脉的文人集团的构成、群体特点、文学活动,为人们展现了北宋的社会文化和士人精神生长、演变的主要线索,以及北宋诗歌、散文、歌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敦煌文书与经像传译》 尚永琪 著《敦煌文书与经像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丨2021.10 本书收录作者十来年间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史和早期佛教传播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专题论文。这些文章,既有对敦煌文献的考订,也有对早期佛教史考古资料和历史图像学资料的探索。研究内容涉及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一系列重点事项,如胡僧东来、佛经传译、佛像流布、图像演变、义疏讲经、佛舍利流变、僧人流动、佛教工匠、学问僧、职业佣书人、邑义与村落、幻术与僧团、中亚与丝路等。这些论题点面结合,互补适当,有对历史大背景的探讨,有学术脉络的梳理,还有人物群体与个体的考述、中西文明交流因素的考订,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探讨。 《变风变雅:清季民初的诗文、学术与政教》 陆胤 著《变风变雅:清季民初的诗文、学术与政教》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9 《诗大序》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在风雅正变的话语中,“变”只是一个脱离常轨的时刻,最终还是要回到“经”与“正”。但清季民初“变风变雅”的正面化,却萌发了“风雅”独立于“政教”的可能。 本书所集文字大致围绕着一个问题,即清季民初诗文、学术二者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此类讨论当然不限于考索文学文本或学人文献中的政治本事,更非出于机械的社会反映论,而是意在摸索“变风变雅”时代共通的表达结构。 《中华生态古诗的博物学解读》 胡淼 著《中华生态古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丨2021.9 本书在与环保主题有关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撷取373首,分29个栏目,内容涉及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作者对所选诗歌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古典诗歌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带领读者回访数千年来生态环境的变迁与许多珍贵物种的兴亡,检讨了人类的历史功过和责任担当。本书是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文艺性与故事性于一炉的大众读物,对阅读古诗,乃至对当今人们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帮助。 《语藏集》 王丁 著《语藏集》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丨2021.8 本书为一个中外关系史学者的学术随笔集。内容涉及较广,概括而言,是从一些具体而微的话题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认知和贡献。“语藏”是汉文摩尼教经典中的一个译名术语,取以名集,可示文集从语言探寻历史的方法取向特征。 《画与绘:中国画笔墨生态》 轩敏华 著《画与绘:中国画笔墨生态》上海书画出版社丨2021.6 本书试图从笔墨传统入手演绎中国画形式语言的衍变历程,当笔墨作为绘画语言的物质承载,它所具有的表意功能因文化视角的设定而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中国画重画(勾画)轻绘(染绘)的技法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从“彰施五彩而作绘”的唐虞时代到“水墨最为上”“运墨而五色具”的审美标准的建立,这其间绘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书中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笔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艺术语境问题,扩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a+ n m5 s, L: Q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