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作为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一直以来被当作家庭教育的典范,傅雷也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然后事实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当我们合上书本,去看现实中傅雷,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多变。 在温情脉脉的文字下,却隐藏着傅雷的另一幅面孔——一个家暴者。 儿子傅聪五岁时在客厅里写字,傅雷突然不知缘由地发火,顺手拿起蚊香盘击打傅聪的面部,弄得年幼的傅聪满脸是血,从此傅聪鼻梁上就留下了一个疤痕,正是父亲的“杰作”。 长大后的傅聪回忆起往事,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在我们正常的认知里,小孩子因为不听话被家长打一顿并不奇怪,可问题在于,傅聪被打却是没有原因的,纯粹被当成了出气筒。这也直接导致了父子关系的貌合神离。 傅聪钢琴天赋奇高,傅雷也深知这一点,但在其培养上极为苛刻。只要弹钢琴时不小心走调,傅聪便免不了被打骂一顿。甚至有次将傅聪捆在树上,幸好钱钟书夫妇撞见才得以解救。 当我们回看傅雷家书,就会发现种种不对劲。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后来傅雷开始在书信里忏悔,可是伤痕永远无法抹去,父子之间的隔阂,并不是通过书信里的道歉就能冰释。 傅聪选择的就是逃避。因为音乐天赋,他从小取得了很多奖项。于是,他在20岁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学欧洲,与这个家庭告别,这一别就是一辈子。往后父子俩只是通过书信交流。 对于父亲写给他的书信,作为局内人的傅聪表现冷漠,他甚至没有好好读过书信。他也很少回信,因为他深怕自己回信的内容会引起父亲强烈的反应。 傅雷对待孩子不仅仅是暴力,还有偏心。傅敏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小时候也希望能跟哥哥一样学习音乐,但父亲断然拒绝了。在傅雷看来,傅敏没有这个天赋,自己也没有钱财和精力再去培养一个小孩学音乐,于是傅敏的音乐梦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在对待感情方面,傅雷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他的妻子朱梅馥是其表妹,他在19岁时就和14岁的朱梅馥订了亲。可在他法国留学之时,却爱上了一个名叫玛德琳的法国女子。热情、漂亮的她很快将傅雷迷住,傅雷也完全忘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婚约。 尽管傅雷苦苦追求,最终也没能抱得美人归。只好于23岁时孤身一人回国,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第二年与朱梅馥结婚。 妻子朱梅馥的性格和傅雷恰好是两个极端,傅雷性格强硬,而朱梅馥像湖水般温婉,也正是如此两人的婚姻尽管磕磕绊绊,但还是走到了头。 已经结婚的傅雷并没有收回浪子之心,后来他又爱上了名叫成家榴的歌唱家,为此甚至茶不思饭不想。朱梅馥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大度,在傅雷因此无心创作时,她竟然主动邀请成家榴来家做客。 妻子朱梅馥之所以对丈夫表现得十分忍让,原因就在她对儿子傅聪说的这段话中: “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疾恶如仇,是有根源的——当时你祖父受土豪劣绅的欺侮压迫,二十四岁就郁闷而死,寡母孤儿悲惨凄凉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我爱他,我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放弃小我,顾全大局。” 傅雷的性格由原生家庭造成,直接导致了傅雷对下一代的暴戾,这一家族的不幸延续了三代。 傅雷父亲在其很小时候受人陷害而死,年幼的傅雷跟随母亲见识到了人间冷暖。母亲对傅雷教育严苛,傅雷因为贪玩不用功读书,竟被母亲在其熟睡时用布包住,丢进河里想要淹死他。幸好在邻居的帮助下,傅雷才捡回一条命。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长大后拥有自己家庭的傅雷,从一个被虐者转变为施虐者,他将自己的不幸童年转嫁到了自己的孩子头上。 可以说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当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把孩子作为工具,被自己牢牢把控。 现在再翻开《傅雷家书》,在字里字外回看家庭教育,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绝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还有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给我们的教诲。 $ T, _0 I! B" O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