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虽然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扶持,只能勉强保持住70%的就业率。 对于大学生所要从事以及研究的方向,他们大多是迷茫状态,大学四年各个阶段对于职业发展规划也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清楚自己所要从事的方向、所擅长的工作,就业时四处碰壁或反复失业。 为此,学术界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吸引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年级阶段存在哪些差异? 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但其实这个概念更有深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人对于自身的评估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评估也存在着不同。 通常,职业决策和兴趣、个人属性以及能力等有很大的关系。人是发展中的人,受到所处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决策自我效能是不断变化的。 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各个年级大学生决策自我效能差异并不明显,但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大二和大三职业决策总分比较高;大一学生分数次之;大四学生分数最低。 究其原因,大概是大一新生入学之时对于大学生活不够了解,处于对新知的好奇阶段,比较迷茫;而大二学生度过了大一的迷茫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节奏,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充满着热情和信心,计划安排一个接着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到了大三,往往又面临考研或是就业的岔路口,他们对于自己的规划再度进入迷茫期。优秀的同龄者层出不穷,自信受到了打压,这时候做出自我职业感知效能,比大二时期的分数值略低。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与就业,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通常对自身能力不自信,担心受到社会的打压。因此这时候往往是更为保守的,自我效能更低一些。 当然,除了年级差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存在着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比成绩稍差的学生感知效能得分高;人际交往能力强比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学生得分要高一些等等。 除了职业效能的差异,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特点也值得分析 大学生职业决策结果显示分数仅能达到60分左右,显然水平不高。 其实这和当今学生所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经历了升学考试,一直在知识环境中学习,基本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脱节的。 面对职业效能的思考,难免感到不知所措,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成绩水平造成职业效能差异的特点分析 一般说来,大学也是一个分流的阶段。优秀的人出类拔萃;懒惰的人只会显得平庸无奇。 那些对于成绩上心、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家长的表扬与鼓励;在学校也会赢得同学的尊重和老师的关注。长期下来,优秀的学生能够有极大的信心和学习的勇气,对于目标明晰程度也会比差生好很多。因此处于激励环境的“优秀学生”比处于挫败氛围的“差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更高一些。 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一般和自己的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较好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信息来源;遇到问题也能够汇集更多的方法积极解决。因此,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学生,往往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未来发展比较自信,不难得到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分数。 而那些人际交往圈子比较小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容易产生自卑的心态,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评价分数。 如今许多大学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一系列职业测试和老师的专业分析,有利于大学生走出迷茫,对于自己的人生走向有更明晰的规划。 写在后面 通过统计数据得出来的结论,不妨建议学校在学生大二时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自我感知。 争取尽早一些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更快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大学生和社会的双赢。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