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文润 我相信凡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写作者,在谈起新闻与文学的职业区别时,多半都会觉得扯不到一块。这很正常,新闻的五大要素是要让记者以冷静客观公正的零度写作来叙述某个社会事件;而文学恰恰相反,是要求作家以强烈的个人视角和情感立场,依靠故事架构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表现某个主题意义为目标,两者操纵文字的套路与抵达目标根本大相径庭,似乎隔着楚汉之界。 但是,国外的记者作家却并不鲜见:海明威、马尔克斯、威廉·曼彻斯特、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中国也有不少:金庸、张恨水、孙犁、刘白羽、林清玄、马原等等。 跟那些中外记者作家一样,作为《成都日报》首席记者的作家蒋蓝,像打通任督二脉的高手,仗一柄非虚构长剑,在新闻与文学两界纵横捭阖,佳作不断。这个崇拜豹子、曾披着一头雄狮般浓密鬃毛的巴蜀后裔,他无法遮掩的才华和光芒、他的强悍、他的厚实、他的锐气,总是让我无端地联想起那些一喉兼唱男女两声的异禀歌者,以及靠肺呼吸、貌似“水陆两栖动物”的扬子鳄。 我与蒋蓝最初相识于几年前四川省作协在北川举行的非虚构写作讲座。基于对当代散文写作领域侧漏出的衰弱困局的迷茫与不满,应运而生的“非虚构写作”与“新文化大散文”两种散文潮流遥相呼应,来势浩荡,正突出重围,奋力追赶诗歌小说队列,一扫往昔凋敝之气,犹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读者对散文的信心与热情的燎原之焰!给了我们重新思考散文与时代的关系。 从此我的阅读兴趣惊喜地滑向非虚构作家部落,譬如非虚构写作领军人物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穆涛《先前的风气》、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阿来的《瞻对》、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李娟的《冬牧场》、杜强的《太平洋大逃杀》等等,同时国外的非虚构作品也吸引了我,如被评论界赞誉为“改变了写作史、开创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的里程碑式作品《冷血》和《甲骨文》《江城》《光荣与梦想》《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直到蒋蓝两年前成为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导师,我开始有意识地跟踪蒋蓝和那帮才气与勇气兼具的非虚构倡导和践行者,我通过各种渠道搜罗到蒋蓝的作品:《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豹典》《踪迹史》《黄虎张献忠》《极端人物笔记》《梼杌之书》《春熙路史记》《锦官城笔记》等等,今年7月《蜀人记》面世,再一次展示出蒋蓝借助具思考的反叛特质,对历史遗迹的田野考查,对筛选巨量史料,借以“拓扑学结构”之法研究城市的非凡驾驭能力! 我原来以为蒋蓝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伙们仅仅是高擎“非虚构”大旗,不约而同地与另一股“新文化大散文”潮流共同致力于推动传统散文的改良与革新,可是当我读完蒋蓝的《蜀人记》,才幡然醒悟,原来并非如此,蒋蓝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其实,这盘棋的悄然布局阴谋早在他几年前的《踪迹史》和《极端人物笔记》就有意或无意间露出了马脚。 实话说,蒋蓝的《蜀人记》出版之前,他那本被誉为“当代历史写作的一个标志”的《踪迹史》是我宠幸的几本枕边书之一。这些年,我极有节制地沉醉于《踪迹史》带给我的阅读快感。特别是书中那段对川南丘陵山区的中华枯叶蛱蝶与胡寿昌在慰劳官军途中,通过一个状如乞丐的路人眼神,识别出其起义军奸细身份的过程巧妙地交融一体的经典文字,让我无数次带着这份阅读享受入睡,说来也怪,那些起义军将领石达开与清军将领唐友耕的命运纠葛反复闯入我的梦境,也让我的体验中,自甘沉沦、不能自拔。 我没有料到,2021年夏天,当我终于获得由李敬泽、张炜、阿来联袂推荐的蒋蓝新作《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并介入阅读时,让我忽然感觉自己变成他笔下那只枯叶蝶,穿越时空,飞回到《极端人物笔记》。我惊奇地发现:前者侧重于人物所遭遇的极端命运;后者则重点在于为奇人奇事写真立传。只不过这一次,蒋蓝手里的剑更加锋利,显得更加炉火纯青,更加心手合一。 蒋蓝更像是一个潜伏于新闻阵营的“反叛者”,多年来一直“脚踏两只船”,从容地在记者和作家身份的不断变换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他就像一个吝啬的地主对待每一粒粮食那样,早有预谋地窖藏了作为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来的原始素材,悄悄咪咪地完成了“庞大人物库”的积累。 蒋蓝用一部30万字的《蜀人记》收获无数赞誉,让那些一直对非虚构喋喋不休的怀疑论者闭上了嘴,并让这份属于他个人的高光时刻,照亮了非虚构部落的荣誉之旗。他以是否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为入选标尺,精心筛选出13个“非著名”普通人的故事,用他最擅长的散文、随笔、思想断片的非虚构笔触去还原这了13位当代四川奇人的人生断代史,强力彰显其笔下“奇人”超越名利,尽一人之力与命运扳手腕、呵护生命的挚爱与尊严,展现了四川人的特质:担当、隐忍、勇敢、坚毅、创造、多才、豁达、深情,从而完成了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蜀人精神的一次成功诠释。 噢,这就是作为四川籍作家的蒋蓝下的那盘大棋。 《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所写的13位普通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正是蒋蓝从“庞大人物库”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四川巴中红军坪的守陵人聂正远,在夹金山种玫瑰的脱贫致富带头人陈望慧,“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何夕瑞,身残志坚却乐于为困境中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的赖雨,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人物冯春,在天台山进行萤火虫牧羊和研究的高叔先,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时濒临死亡又意外获救的作家李西闽,名声被长时间淹没的国画大师陈子庄…… 在我肤浅而有限的散文阅读里,我特别钟情于那种既能触摸到作者情感体温的细节文字,又映照人物灵魂光芒的醉人描写。相信读者在阅读《蜀人记》时,会和我一样轻而易举地在字里行间嗅到蒋蓝的悲悯情怀、流露出的深切同情和理解。当然更多的是蒋蓝对他们由衷的赞美和赞赏。我们从13个奇人故事里还能看见因其不凡的行为和事功、超逸常情的举止和性情,而深度冒犯了功利俗世,往往令人侧目,显得格外超凡脱俗,从不认为自己的孤独,反而高度认同自己的人生选择。难怪真资格木匠出身的民间制琴大师、四川荣昌县的何夕瑞会很恳切地感概:“这世上有些孤独还是温暖的。” 在我看来,作为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非虚构写作部落一员猛将的蒋蓝,在众多中国作家阵营里,他绝对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他的成功经验在哪里?他的强大的驱动力?他的写作路径的方向辨识力来自何方? 要解释这些疑问,可以用蒋蓝在7月济南书博会上与张炜对谈时说的那句话来说明,“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一语道破他的写作“私家秘籍”。我猜测,如果追溯蒋蓝写作《蜀人记》的启示与灵感,一定可以在西汉初年文翁兴学化蜀,像古蜀纵目之神替蜀人开了“天目”史事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蒋蓝,凡是了解或近距离接触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叫“豹子头蒋蓝”、精力充沛,酒量惊人,会摆龙门阵,像火一般燃烧激情的四川男人,就不得不赞同茅奖获得者张炜的看法:蒋蓝本生也是一个奇人。 蒋蓝应该是《蜀人记》中的第14个人。 只不过他的故事都在书外。 - b' W* W: ~" z O6 f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