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是脑、身体发育最旺盛和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不良将影响一生的健康与智力,甚至其后代。因此,如何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其父母营养知识,态度,饮食习惯行为和生活条件不同有高度的相关性。 常见现象: 宝宝吃得并不少。而且也没生病。精神头很好,但体重始终比其他同月龄宝宝轻。就是不长肉。看来还是吃得不够。还是要多吃; 现象分析: 通过比较体重来衡量喂养是否得当,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宝宝长得好不好,要跟自己比较,而不是横向与其他宝宝比较。因为每个宝宝出生时的体重不一样,后天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横向比较是不科学的。 在半岁之前,只要宝宝每个月体重能增长800-1000克,那就说明生长发育良好,半岁后每个月体重增长500-600克也是正常的。 应注意的是,宝宝“不长肉”可能与食物的热量不足有关,体重不增长或是增长缓慢,说明食物中的能量不高,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所以,在宝宝适应吃各种辅食之后,我们不主张给宝宝吃白粥(6个月后),要吃菜粥,并添加各种荤素菜,这样既美味又有营养。 营养氛围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能为宝宝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素,而且对宝宝的身心健康、社会交际、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饮食行为的干预主要包括饮食干预、进餐时间安排、就餐环境特点、互动作用等。 部分外来宝宝父母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生活保障较低,从各种媒介中接受营养和保健知识的机会较少,他们工作稳定性差、生存压力较大、对婴幼儿的健康体检、保健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辅食添加知识,往往因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未能按时正确添加辅食。 调查发现家长在一些方面存在误区,比如: 54%的家长不允许1岁以内的婴儿自己用手抓饭吃; 25.7%的家长在18月龄前不允许婴儿自己用勺,这不仅对宝宝的饮食造成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幼儿神经运动功能的发育; 1岁以上婴儿将近一半不经常与家长同时进餐; 近四分之一的婴儿吃饭地点不固定; 38.5%的1岁以上宝宝家长会在宝宝不爱吃饭时追着喂; 这些行为都会对宝宝的饮食习惯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不科学的母乳喂养方式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以其经济简便、营养合理、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而深受人们欢迎、重视,但多数特别农村家长据此认为:只要有母乳,就应该一直给小孩吃。而调查表明,有些地区2岁以内宝宝的发育迟缓率高达7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说明合理的科学喂养已势在必行。 2、擅自给婴幼儿用药 目前药品广告随处可见,但说的大都是一面之词——强调药物的治疗作用,且尽是溢美之词,绝口不提不良反应。而部分地区药品市场管理不严,许多药店不仅出售非处方口服药品,连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及静脉输液用的滴管、注射器都应有尽有,且价格低廉,但鱼目混珠,假货不少。家长往往为了省钱、省事,只凭一鳞半爪的药品知识,擅自购买使用,用药不当,所导致危害极大。 家长们,行动起来吧,别让宝宝的营养输在起跑线上。良好饮食习惯对宝宝生长发育、预防营养性疾病有重要作用,宝宝能否获得充足的营养,除受经济条件影响外,家长的营养与喂养认知水平对婴幼儿喂养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受教育程度、营养知识、文化观念、健康和营养状况等。
" }5 e3 b, P;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