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450|回复: 1

[其他] 朱自清创作《背影》背后的秘密:因妻子的笑,几乎跟父亲断绝关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7-2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 Q! Q- E# S5 q3 r. y' Y
    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入选了语文教科书,文章中浓厚的父子之情,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实际上,朱自清的这篇文章作于1925年,他所描写的这段送别场景是发生在1917年,当时他是否如此感动尚不得知,但在这八年间,父子之间的关系几近决裂……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第117期:我们都被朱自清骗了,若他不写《背影》,其父将怀着悔恨走进坟墓!
    一、
    跟前面几期我们讲到的文学巨匠鲁迅很像,朱自清原籍也是浙江绍兴,只是他生于海州,长在扬州。
    两人不仅同为文学大师,而且还是同乡,甚至是亲戚关系,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就曾经说过:
    “我家原是绍兴人氏,母亲周姓,与鲁迅同族。周、朱两姓门户相当,常有联姻,均为当地大族,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是我家的远亲。”
    按照我们读书时老师讲的那样,《背影》一文,通过父亲笨拙的样子去买橘子,还原了一个真实、沉厚,又有着浓郁父爱的父亲。
    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老师还会语重心长地重复一遍又一遍:
    你们还小,况且现在又属于叛逆期,自然读不太懂这篇《背影》,也不懂父亲的苦。等到某天自己当了父亲,等到某天自己能换位思考了,或许就真正懂了这篇文章。
    就跟作者朱自清一样,以前不懂父亲,但碍于父亲的威严,也不愿意跟他亲近。等到某一天父亲开始露拙了,开始变笨了,开始变老了,才感悟到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突然就感动了,落了泪……
    事实上,确实如此!
    朱自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其实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藏在文中最后: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二、
    按照一般常理,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大都是报喜不报忧,那么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要给他写这么一封信呢?
    其实,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也给了答案: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这段话也蕴含着大量的信息,父亲先是情不能自已,经常要把情绪发泄出来,甚至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就要动怒。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跟朱自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跟以前不一样了。
    随后话题一转,父子俩竟然是两年没有相见,而父亲好像先服了软,忘记了当儿子的种种不好……
    由此可见,父子之间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冲突,甚至互相不理睬。直到父亲向儿子服软,并以自己的身体不大好了为由,期待跟儿子的和解。
    正因如此,朱自清才刻意回忆了八年前,父亲送自己去北大读书并在站台上买橘子的温馨场景。实际上那时候的父子关系,也已是矛盾重重,处于即将破裂的边缘了。
    关于这个问题,若是仔细读《背影》一文,会发现文章开头的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朱自清既然写了这么一句,那么为什么不交代清楚,祖母因何而死,父亲又因何交差呢?
    居中者是朱父,后面穿西服的是朱自清
    三、
    既然是朱自清刻意写的这篇《背影》,又是刻意选取了这段送行的场景,并刻意提到了祖母的死和父亲的差事,自然不是顺手一笔。
    既然写了,又为什么不写清楚一点,祖母是因病去世,还是因意外去世?父亲又是因何交卸了差事,这两者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是没有必要交代,还是朱自清在刻意隐藏着什么?
    显然,答案是后者!
    既然要隐瞒一些事情,那么这句话能不能不写呢,这样不是更容易隐瞒吗?
    也不行,若是没有这一句话,就很难理解朱自清跟父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就难以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背影》了。
    真相总是那么赤裸裸,可以说朱自清跟父亲之间感情的变化,也是源自于此。但碍于家丑不可外扬,子不言父过,朱自清不敢说得那么明白,故而留下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那么,朱家究竟咋啦,祖母因何而死,父亲又因何卸了差事?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个性情中人,因为崇拜苏东坡,故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小坡”,并以“朱小坡”自居。
    其实他还给长子朱自清起了一个跟苏东坡有关的名字,叫朱自华,取自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
    朱鸿钧官运不错,1901年就在扬州府邵伯镇当了个小官,并在随后的仕途上一路高升。等到了民国,朱鸿钧已经做到了徐州榷运局长,这个职务相当于烟酒专卖局长,是一个专管盐、烟、酒的肥差。
    四、
    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才又有钱,在仕途上又一路光明的朱鸿钧自然就是尽情狂欢了。
    人呢,总得有些爱好,有人爱古董,有人爱字画,有人爱金钱,有人爱权力,有人爱喝酒,而朱鸿钧则比较喜欢娶姨太太。
    实际上到了民国后,已经是提倡一夫一妻了,只是旧的观念一时间尚未扭转过来,且缺乏一定的管控。朱鸿钧来到徐州任上后,不甘寂寞啊,于是又娶了一房姨太太。
    作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娶个姨太太也并非什么大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没跟徐州那边爱吃醋的另一潘姓姨太太沟通。这下子可翻了天,潘姓姨太太也不是善茬,一听说这个朱鸿钧违背誓言,说的是只爱自己一个,结果刚到徐州就玩了这么一出。
    就跟现在的小三反腐一样,女人一旦彪起来,铁定坏事,于是潘姓姨太太跑到徐州这么一哭二闹三上吊,一时间满城风雨。
    媒体记者也不放过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啊,这种花边新闻就是流量(报纸大卖)的象征,于是这种丑事被《醒徐日报》头版详细报道了一番。
    官场上出现了如此“丑事”,又引发了媒体报道,自然就得调查,这一查就查出了朱鸿钧有挪用公款的罪过,就这样,朱鸿钧丢了官。
    就跟朱自清文中说的那样: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因为朱鸿钧娶姨太太的事,搞得是丢人又丢官,得到消息的老太太(朱自清祖母)怒火攻心,竟然被活活气死了。
    五、
    这就是《背影》一文,所发生的背景事件,正因为祖母被活活气死,朱自清才从北大回家奔丧,才有了返回北大时跟父亲同行的这么一段经历。
    事实上,朱自清跟父亲的关系一开始就不怎么好,早在之前读书的时候就有矛盾了。
    毕竟得意之时的朱鸿钧还是比较霸道的,或许是作为旧文人,或许本身就反感新学。朱鸿钧对朱自清就读新学有很大意见,毕竟那时候科举已废,新学初兴,对新学有看法的人大有人在。
    正因如此,朱鸿钧以新学效果不佳,用处不大为由,把朱自清送到了同乡举人那里学习诗词和古文。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自清考北大的时候,数学考了0分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压根就没学过数学!
    除了干涉朱自清的学业以外,朱鸿钧还干涉朱自清的婚姻,在1912年,朱自清刚刚年满14岁周岁,朱鸿钧就霸道地给儿子定了亲,而对方就是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
    在朱自清的记忆里,父亲一向是严厉的,是不近人情的,是威严不容挑战的。所以,自小他就跟祖母的关系好,很多时候也是祖母在照顾朱自清的生活。
    这次父亲丢了祖上的脸,又把没病没灾的祖母活活气死,朱自清对父亲只有怨恨,根本谈不上什么爱!
    正因如此,本该由朱自清安慰丢了官又没了母亲的朱鸿钧,却变成了朱鸿钧反过来安慰朱自清: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六、
    人死不能复生,作为在顶级学府北大就读的朱自清不会不懂,之所以会出现反了的安慰对象,就是因为朱鸿钧从朱自清眼中看到了怨恨。
    表面上是父亲在安慰儿子,祖母去世了,不要难过,我会想办法解决的。
    实际上是父亲怀着一丝愧疚的,但碍于自己的长辈身份,不愿意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而已!
    但朱鸿钧所谓的天无绝人之路,他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变卖家当和卖钱: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亏空是因为挪用公款造成的,回家把全部家当卖了,还他娶姨太太挪用的亏空。老太太的丧事,则需要借钱办,至于账怎么还,父亲并没有想好,这次跟朱自清同行,也是为了去找点活干赚钱养家还债。
    就因为父亲多娶了一房姨太太,导致朱家遭此不幸,连带着朱自清都没办法完成学业。本是几年的课程,朱自清硬是拼命苦读,提前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毕业工作。
    1920年,从北大毕业后的朱自清,应聘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不久后他又回母校扬州八中任职。每个月发了工资后,他需要把一半寄给家里,另一半留给自己的小家庭。这个小家庭就是前面提到的父亲给定的跟武钟谦的婚事,此时他们已经结婚,还有了孩子。
    本来父子俩一起扶持这个家庭,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但朱鸿钧的一个偷偷摸摸的行为,直接激怒了朱自清。
    朱自清和武钟谦
    七、
    如果说一开始朱自清怨恨父亲,完全是因为他的荒唐事,以及害死了祖母,那么下面发生的事,就是朱自清几近跟父亲断绝关系了。
    丢官以后的朱鸿钧,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本应该吸取教训,踏实做事。可是作为长辈的自尊,以及对以往作风的维系,他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想要控制这个家庭。
    他不仅要控制朱自清,让他给家里寄更多的钱,更是要控制儿媳武钟谦。甚至他觉得自己这么倒霉被免了官,就是因为武钟谦的原因,是因娶了她才给朱家带来的霉运。
    要知道武钟谦也是他自己给儿子挑的啊,虽说是包办婚姻,但是朱自清跟武钟谦的感情却很好,俩人也很合得来。
    赋闲在家的朱鸿钧,脾气是一天不如一天,什么事都不满他意,更见不得儿媳武钟谦的笑。由于朱自清在北京读书,武钟谦有什么委屈又无法及时排解,于是她也就时不时往娘家跑,她越往娘家跑,朱鸿钧就越看她不顺眼。
    一方面,他仍然觉得就是因为娶了这个儿媳后,自己才开始倒霉。另一方面,他觉得既然我都这么倒霉了,你个做儿媳的,竟然还笑?
    本来武钟谦是一个特别爱笑的女子,到了后来,越来越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察觉到不对劲的朱自清也追悔莫及,为妻子写下了一篇《笑的历史》。
    八、
    朱自清这篇《笑的历史》是用妻子的口吻写的,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妻子的笑没了,增加了对父亲更多的怨恨:
    你问我现在为什么不爱笑了,我现在怎样笑得起来呢……你在家时还好,你不在家时,我寂寞透了……我此刻哭是哭不出,笑可也不会笑了,你教我笑,也笑不来了。”
    除此之外,朱鸿钧更过分的地方在于,他在姨太太的教唆下,利用跟扬州八中校长的私交。竟然是瞒着朱自清,直接把他的工资提到自己手中,让朱自清不再自由支配自己的工资。
    这下子可是彻底惹恼了朱自清,一怒之下,他带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从当地学校辞职去了外地春晖中学。
    离开了公公朱鸿钧,妻子武钟谦脸上这才慢慢重新有了笑容,当然,朱自清跟父亲的矛盾也算是彻底摊牌了,几近决裂。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虽然对父亲不满,但对于自己远走他乡的行为,多少也有点内疚,所以,也是想缓和父子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1922年暑假,朱自清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扬州,试图缓和父子间关系。可惜,事与愿违,这次回家,朱鸿钧根本就不让朱自清进门。虽然在其他家人的极力劝说下,总算让朱自清进门了,但父亲根本就不搭理他,自知没趣的朱自清只住了几天就悻悻回宁波了。
    正因如此,回去后的朱自清写了一首长诗《毁灭》:
    “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是我,是我……在我烦忧着就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是再不能,也不想理会了。别耽搁吧,走!走!走!”
    九、
    由此可见,朱自清跟父亲的关系已经是水火不容,他甚至断言在父亲操持下的朱家即将“败家”!
    第二年暑假,不甘心的朱自清再次回到了老家,这次回家算是父子间彻底决裂了。
    朱自清怪父亲乱动自己的钱,朱鸿钧却大声训斥朱自清,说“老子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
    朱自清怪父亲让自己的妻子没了笑容,朱鸿钧却怒斥武钟谦的笑是不怀好意,你当丈夫的不好好管教妻子,还怪到我头上了!
    这次回老家又没能待几天,最终以朱自清跟父亲的彻底决裂告终,从那之后,朱自清好几年都不再回老家了,对父亲的怨恨也没能停止过。
    这才是《背影》一文中,开头提到的,自己跟父亲已经两年不见了,这可不是被动的没见哦,是朱自清主动跟父亲不见了两年!
    而朱鸿钧是身体真的大不如从前,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才给朱自清去了一封信,期待和解吗?
    也不是,《背影》一文写于1925年,而朱鸿钧可是一直活到了抗战时期,1945年,76岁高龄。
    之所以要这样写,不过是服老,服软,找了个理由让儿子来给自己个台阶下而已。
    正因为父亲主动要台阶了,朱自清才顺从父亲的意思,写下了这篇名文——《背影》。
    等到其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1928年了,此时收录《背影》一文的朱自清散文集出版。
    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回忆当时父亲看到文章时的场景:
    “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至此,父子间的隔阂才彻底打开,父亲也不再端架子,儿子也不再耍脾气。可以想象,朱鸿钧这次主动给儿子台阶下,若是朱自清不下,怎么收场,不得而知。
    至于会不会像信中说的那样,身体不行了,时日不多了,若是父子俩再不和解,父亲就要带着悔恨进坟墓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递台阶的理由而已吧!

    % c8 O- V7 S) _: g2 h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7-2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4-26 12:40 , Processed in 0.335574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