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桃蛋妈发了自驱力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为什么你为了娃殚精竭虑,结果还不如别人随便管管? 文中提到了父母的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的控制感,不利于自驱力的建立。 今天,桃蛋妈想从脑科学的角度聊聊自驱力。 有的娃自信乐观,做事有动力,遇到压力有韧性,不管成绩如何,这样的孩子总是能让人放心。 但有的娃则不然,他们身上总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恐惧、焦虑、易怒。 要么是遇到困难就往后退,要么容易被压垮,走向抑郁,要么明明很聪明优秀,但习惯了贬低自己,张口闭口就是“我太笨了”、“我总是这样”。 这样的差距,是性格使然吗? 如何让第二种娃,变成第一种娃? 答案还是在《自驱型成长》这本书里,今天,桃蛋妈想跟大家聊聊自驱力系列的第二篇——培养自驱力,就是培养健康的大脑。 让你的娃做出不同的反应的,可能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而是他大脑里发展不均衡的脑区和浓度不同的各种激素。 不管未来如何,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一个有韧性、大脑健康的孩子,既能巧妙地思考,又能从各方面扛得住打击。即使事情不尽如人意,他们也不会惧怕风险甚至崩溃。 这样的大脑,才是自驱力的底子。 好在,孩子的大脑发育仍在进行,一切都还来得及。 01娃如何反应,取决于大脑被谁控制。 想知道娃遇事如何反应,我们首先得了解两个重要的脑区,执行控制系统和压力应激系统。 1.领航员——执行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是领航员,是大脑里的指挥官。 它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 也就是说,前额皮质能让我们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智。 但如果遇到比较大的压力,前额皮质也会“掉线”。一旦前额皮质掉线,我们就容易冲动、做蠢事。 2.斗狮战士——压力应激系统。 想象一下,你突然手无寸铁地出现在大草原上,旁边还有只狮子对你虎视眈眈,你会怎么办? 冲上去战斗,逃跑,甚至直接吓呆了。 都有可能,但这些反应都是应激的,下意识的,压力应激系统让我们凭本能行事。 影响这个系统的主要是大脑中的杏仁核,它是一种威胁探测器,不能自主思考,但能直接感知事物并作出响应。 一旦杏仁核觉察到危险,我们就容易沦为斗狮战士。 平时,这两个系统是交替控制大脑的。 比如,娃正在考试,虽然略感紧张,但好在题目都会,没有什么大问题,他仍然可以高效地思考。 这时候,就是领航员前额皮质在控制大脑。 突然,娃碰到了一道特别难的题,耗费好长时间也没做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娃一看表,天呐,马上要交卷了,后面还有几道题没做呢。 一紧张,压力骤增,根本无法有逻辑地思考,甚至连题干上的文字都读不懂了。 此时,斗狮战士已经接管了他的大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领航员早就被一脚踢出了控制室。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人的一生有两次提升大脑性能的机会,第一次是两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出现并贯穿整个青春期。 青少年的大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器官,除了刚出生的头几年,孩子们的大脑在12~18岁比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发育得更高效。 在这个时间段里,前额皮质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需要多用多锻炼,才能发展出它应有的程度。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压力之中,那么就会事与愿违,得到强化的是杏仁核。 一旦斗狮战士越来越强,那么领航员就会被抑制。 所以,前额皮质和杏仁核谁发展得更好,决定了孩子是拥有一个全情投入、尽己所能的大脑,还是一个在压力下高速运转的大脑。 02伤害大脑的毒性压力,你每天都施加给孩子。 阻碍前额皮质发展的拦路虎,就是压力。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并非所有的压力都有坏处,每个人的生活也不可能彻底地与压力绝缘。 一般孩子们是如何避免被压力压垮的呢? 首先,孩子身边有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 其次,孩子有时间从压力中恢复。 最后,孩子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一般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只要旁边有提供支持的父母,或者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恢复元气,基本不会伤筋动骨。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毒性压力,它是指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杏仁核)被频繁或者长期地激活。 毒性压力要么是遭遇了严重的极端事件,要么来自日复一日的慢性压力。 对孩子来说,遭遇极端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毒性压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长期的慢性压力。 这种慢性压力之所以长期存在而不被我们察觉,是因为很多时候,它正是我们带给孩子的。 你是不是总是大包大揽,小到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写作业,大到学什么特长、上哪所学校,都不让孩子过问? 你是不是总给孩子传递“成王败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观念,让他以为只要不成功,就是他不够努力,只要没考上清华,人生就是失败? 你是不是总在孩子自己尝试点什么,结果又失败了的时候,立马想替他走上正确的道路:“我就说不行吧,不听我的根本不行”? 我们所谓的关爱,不想让他栽跟头,其实就是一种慢性压力——让孩子长期处于极低的控制感之中。 没有比长期的低控制感更有压力的事了。 我们生来就有对控制感的需求,2岁的孩子会自己选穿什么衣服,5岁的娃明确表示不想吃什么蔬菜。甚至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是为了夺回自己的控制感。 孩子的控制感,并不是说他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得自己说了算。就算他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也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比如,如果孩子在家里比较自由,学校的环境严苛点儿也没事。 然而现实却是,孩子们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控制。 在学校里被管得很严,在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 比如现在暑假了,很多父母都给娃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表,那用心程度比自己上学时都多,而且自认为是最科学有效,能够查缺补漏帮助孩子弯道超车的。 但是,压根就无视孩子的意见和需求,就像学习这事儿根本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需要执行计划的工具人。 这种压力怎么能不让孩子产生淡漠感——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都跟我无关。 这样长期的、不被父母理解的压力,一时半会恢复不了。 健康的压力反应是这样的,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一旦压力荷尔蒙不能快速回落,就会出问题。 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 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体内不断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 但是,高浓度皮质醇一般一次会在体内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又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越逼,孩子们就越容易遇到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大脑中充满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压力的影响下,前额皮质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杏仁核则会越来越大。 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身心疾病的风险。 长期下来,孩子看起来就像是性格大变。 书中就有一个例子,10岁时,杰瑞德是个幽默、有趣的小伙子,乐于跟人打交道,也特别招人喜欢。大家都叫他“扳不倒的小子”,因为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能够困扰他。 16岁时,杰瑞德上了高中,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整个人都变得气馁又悲观,还在服用抗抑郁的药物。 原因就是学业上的压力压垮了他,他每天都熬夜学习,一旦停下来,就担心被别人超过。 可见“铁杵磨成针”的观念已经在杰瑞德心里扎下了根,他为学习焦虑,得不到帮助,日复一日的学习也让他没有时间恢复,更体会不到控制感。 长期的压力和连续不断的疲惫,把他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爸爸妈妈们,好好观察观察你的孩子吧,不管内向、外向,他都应该是自信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焦虑的,一旦意识到他处于压力之中,就得及时提供帮助。 更重要的,是不要总是事无巨细地插手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一点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多一些控制感。 我们每天唠唠叨叨、全方位的管理,对大脑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03让孩子发会呆吧! 关于大脑的发育,还有一点要说。 我们常常喜欢让孩子见缝插针地做点什么,比如上学路上背个单词,争分夺秒地榨取孩子的每一分钟。 其实,我们的大脑不需要时刻把自己填得满满的,它更需要时不时地放空,离线,也就是彻底停工期。 彻底停工不是说放下书本去打游戏,或者跟同学视频聊天,而是不用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带什么目的,就单纯地无所事事。 比如,走在路上什么都不想,靠着窗户单纯地看着天空。 别看是啥都不干,这对于大脑这个7x24小时运转着多任务处理的芯片来说,它是一剂重要的解毒剂。 生活节奏越快,我们的大脑越是需要彻底停工。 你可以把生活中的诸多活动、任务、互动想象成不断落在你大脑上的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就堆积成一大片难以跨越的积雪。 那么彻底停工就像是一台能将它们均匀处理掉的除雪机,为你的生活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做白日梦、冥想、睡眠,都是强大的彻底停工形式,平时,我们也可以让娃偶尔走走神,什么也不想,来让大脑短暂地休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 大家都有这种经历,每隔几分钟就不自觉地要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或者微博,仿佛上瘾一样。 这是因为我们一旦打开手机,就会受到多巴胺的冲击,如果再碰到什么积极的刺激,这种冲击会更猛烈。 这时,我们被卷入了一个心理效应——间歇性强化,就算不知道执行某个操作时是否会获得奖励,你还是会不断去做,因为奖励会不定时到来,期望驱使着你不断地操作。 同理,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期待,总想打开手机,看看妈妈传来的问候,或者关注的男/女同学发的动态。 而且,从小就浸润在屏幕之中,孩子们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许多孩子无法忍受哪怕一分钟的无聊,也无法容忍一次只做一件事。 他们乐于多线程地生活,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抽空刷手机。 这样一来,娃很难有机会彻底放空,一旦有空儿就见缝插针地玩一会儿,积雪又重新落进了大脑。 桃蛋妈不是反对孩子玩手机,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不是孩子们的未来离不开电子产品,我们就应该完全放手让他们沉迷其中的。 如果娃过度沉迷,我们可以带他们去附近的公园转转,让孩子们体验一种没人打扰,做事情不被打断,以及回归自然的自由感。 日本有一个术语叫做“森林浴”,行走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清理”前额皮质,让自己平静,让自我回归到中心地位。 04如何培养健康大脑? 说了这么多,最后来总结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大脑? 1.控制感、控制感、控制感。 只要是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选择今天要穿的衣服,或者装饰自己的房间之类的小事,这都会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并使其有效地做出反应。 这时,大脑的领航员模块就会成长,通过控制感变得更强大。 另外,前额皮质自出生后就在发展,所以即使是一岁的幼崽,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控制感。 一两岁时就给他拿两件衣服,让他选心仪的,或者拿出积木和画板,让他选玩哪个。 等孩子长大一些,我们更应该注意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尽量给他们多一些选择。 把孩子能够自己支配的事情做一个清单,想一想,还有什么能够加进去的。 问问你的娃,有什么事是他感觉可以自己说了算,但是他现在却管不着的? 即使你真的很想给娃做计划,也考虑一下你的措辞,别说“先做这个,再做那个 ”,给他一些选择的机会。 “这事儿你来定”对我们来说可能无足轻重,但对孩子来说,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2.让孩子懂得他脑海里的科学。 孩子们往往很熟悉电子产品的用法,却不一定知道自己脑中的科学。 其实,让孩子明白他脑子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他就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他性格的缺陷,而是他大脑里的发育出了点问题。 从而更能自控,并且往往能行为得当,表现更好。 有一个孩子名叫本,他思维清晰、表达清楚,但只要跟他谈话,他就在不停地表露出不自信的一面。 他总是会说:“我不擅长这个”,“我做什么事都慢吞吞”,“你要给我打低分了对吧”。 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之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他大脑中的杏仁核反应过度。 所以,我们不妨告诉他:你大脑中的杏仁核太敏感,你应该反思的是你原始大脑中被误导的功能,而非性格中的缺陷——你不笨、不慢,但你下次要告诉自己,别紧张,一切都是杏仁核反应过度了。 虽然,关于如何让他的杏仁核不要过度紧张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明白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就是重要的一步。 把问题从个人转移到科学领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短板,能让他们更有控制感,也更有信心面对挑战。 3,好好锻炼,好好睡觉,多接触自然。 孩子们日常功课多,再加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时不时地玩玩手机、玩玩游戏,孩子们一天接触到的信息其实挺多的。 孩子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需要一段彻底停工期。 锻炼、睡眠、甚至在自然中放空,都有益于大脑的放松。 不要把锻炼的时间让孩子去学习,也不要因为学习让孩子熬夜睡眠不足。 平时,多给孩子的大脑一些留白,上学路上,就让他单纯地走走路,或者在车上看风景。 别玩手机,也别见缝插针地背单词,得到休息的大脑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05 后记 从脑科学的角度,桃蛋妈觉得一切都好理解了。 孩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是大脑在一次次地选择中,习惯了这样的反应模式。 虽然眼前看到的是作业、成绩、奖项、大学,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而这些,都依赖一个能够全情投入,尽己所能的健康的大脑,而不是一个在毒性压力下高速运转,各种有害激素堆积的大脑。 自驱力是父母和孩子的双重修行,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支持,给娃松绑,让他们甩开压力,大胆向前。 读完这篇,你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给孩子控制感,如果他彻底放纵了怎么办,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重要的决定必须得我来。 下一篇,桃蛋妈会讲到这个问题——我一放手,孩子彻底不学了咋办? 别着急,这不是某一个孩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重要的是,孩子放纵之后我们的做法。 养娃路上,咱们一起探索、思考、进步,下期不见不散。 / W+ V& d! ^ l, o; l'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