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很多钱送孩子上早教课,本想给孩子扩宽社交圈的,但她根本不愿和其他孩子玩” 我家宝宝1周2,带去小区玩,他好像完全对其他孩子不感兴趣,不知道怎么加入其它小朋友的游戏,这正常吗? 孩子在家里很活跃,但到外面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很怕生,是不是性格太内向了,该怎么引导? ” 关于宝宝早期社交,这是我经常收到的留言,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家宝宝自信开朗、受欢迎。 这当然没错,但说具体的引导招数和技巧之前,我认为事先了解宝宝在不同阶段的社交发育特点,才是真正提高宝宝的社交能力的基础。 1岁之前:独自玩耍期,学会认识熟悉的人,有基础交流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生”阶段,宝宝大多数时间和家庭成员待在一起,也愿意和家庭成员玩,但好像对其他宝宝几乎都视而不见。 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发展很关键,独自玩耍的时间其实是孩子在不断自我确认,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声音,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玩具,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这是她最初对这个全新世界的认知,其他也许还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但他已经慢慢知道了哪些是“我的”,是安全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放轻松就好。不要给予宝宝太多的“社交”压力,强迫宝宝和其他孩子玩,强迫孩子去分享。 1岁左右:平行玩耍期,创造社交机会 此时,宝宝慢慢开始乐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呆在一起了,但他们之间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各玩各的,但会听和观察其他孩子。 最常见的互动可能就是抢玩具,行为本身也说明了宝宝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周围有同伴存在了。 这个阶段是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父母要更加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和年龄相仿的孩子呆在一起,去体验他人生的早期社交。 这个阶段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些固定的玩伴,或者去一些早教课、参与一些亲子活动。但要注意,创造机会,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求孩子就能互动交流,适应周围有同龄人本身也是需要时间的。 同时,正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还不成熟,当孩子之间出现一些所谓的“行为问题”,比如抢玩具、比如打人,大人是需要干预的,而不能“让孩子自己解决”。 我们的干预不是惩罚或者表扬,而是在给孩子们(双方,打人和被打者)演示正确的社交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身教大于言传。 2~3岁:联合玩耍阶段:扩展稳定的社交圈 这个阶段孩子还是各玩各的,但和上一个阶段有个明显变化就是他们会模仿其他孩子做一样的事。 他们会开始互动,比如交流、交换玩具玩,但每个人还是自己玩自己的,缺少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才刚刚建立,他们只有先确定自己是安全的,才会去扩张自己的社交圈子。遇到冲突时,尊重孩子的主权,可以不强迫分享。 对于还没打招呼的孩子来说,家长也千万不要定性为“没礼貌”,更加不要强迫。最好的方式不是对孩子说,“宝宝,叫人”,而是直接演示给孩子看,你自己是怎么和周围人打招呼互动的。 同时,这也是很多育儿书会建议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完全适应周围有同龄孩子的存在,那她需要有空间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而且最好是一个稳定持续的社交圈。 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开始接触同龄人,接触的时间更长,接触的人更多,也就越“熟练”。 了解了宝宝的这些“社恐”的真相,就会发现其实不过是每个孩子经历这些阶段的速度不同罢了,但都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 因此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些都是特别正常的。 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单纯说鸡汤,呼吁“静待花开”。“静待花开”的前提是建立在一定育儿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不然那就是盲目乐观。 了解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拔苗助长,但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创造合适的条件才能真正“花开”。 4 [# L7 F% L5 f$ e! M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