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72|回复: 1

[育儿心经] 给父母们的忠告:请不要把“逗”孩子当乐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7-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里写到爸爸想逗女儿于是伸手去抱,但是当女儿张开手迎接拥抱的时候,爸爸却缩回了手。
    这个来回逗女儿的动作持续了三次。
    一岁半的女儿则从开始高兴接受,到最后的尴尬拒绝,直到后来一晚上对这个爸爸不理不睬,而平时女儿是非常喜欢和这个爸爸玩的了。
    “逗”孩子使父亲失去了在女儿心中的信任。
    尹建莉书中曾经提到:“‘逗’孩子绝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或者害怕,带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
    对于很多家长,或者大人来讲,“逗”孩子习以为常。
    “你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家里还有一个小哥哥或者小姐姐,你们可以一起玩,走吧,跟我走吧”
    “宝贝,来妈妈吃一口”当孩子把东西给妈妈吃的时候,妈妈却说“宝贝,妈妈不吃了,都留给你吃吧”
    “来,让叔叔抱抱,你爸爸说不喜欢你了,叔叔喜欢你。”
    表面上来看,这些“逗“孩子的行为无害,但是给幼小的孩子心灵上留下了不信任、害怕,或者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1.“逗”孩子容易让孩子对人失去信任
    在微博和知乎上,人们对这种“逗”孩子早就深恶痛绝。
    每年春节都会集中吐槽“熊亲戚”
    “妈妈不要你了”,然后孩子哇哇大哭,人们却大笑起来“哎呦,这小孩怎么这么较真?”
    女儿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我带着3岁左右女儿去表姐家拜年,表姐突然一时兴起对我女儿说“如果给我磕头,嗑一个多给100块钱”。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玩笑。
    但当我转头的时候,却看到表姐正坐在椅子上,我女儿正在给她磕头,表姐却还在那里哈哈大笑。
    我很生气,赶紧把女儿抱了起来走出了房间。
    孩子的表情是焦虑与不安的,我觉得我的女儿受到了伤害,并且对表姐这种“逗”的行为嗤之以鼻。
    表姐是真的想给我女儿钱吗?
    或者说她真是想用这种方式去引诱孩子去给她磕头以达到娱乐的方式。
    她也许没有想到我的女儿真的去给磕头,但她没有制止,却引以为乐。
    孩子的信任是来自于本能,大人绝不可以随意拿来践踏。
    我们喜爱孩子,就是喜欢她的纯洁和天真。
    孩子原本信任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如果她都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都不信任,她怎么可能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呢?
    和孩子一起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请大人们不要再“逗”孩子了。
    2.“逗”孩子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偶尔刷到一个抖音视频,一个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厨窗前,对着做好的猪肉说:
    “你看,这是小猪佩琪的鼻子,这个是他妈妈的耳朵,这是是他爸爸的脚,这个是他弟弟的肠子.”
    孩子瞪着橱窗不说话,眼睛里充满了惊恐。
    我想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看小猪佩奇的动画了。
    因为当看到这个动画的时候,孩子会不自觉的想起来小猪佩奇一家人的残忍遭遇,他幼小的心灵不能理解为什么佩奇一家都被送上了餐桌。
    家长用这种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快乐和童真,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惊恐,对周围环境失去了安全感。
    还记得小时候吃西瓜子的故事吗?
    小时候父母经常逗我说“西瓜子不能吃呦,吃多了西瓜会在肚子里生根发芽,西瓜会越长越大,会撑破你的小肚皮哦。”
    我曾经非常害怕吃西瓜子,生怕有一天西瓜会越长越大,撑破我的肚皮,而我会因为撑破肚子死掉。
    父母的话是善良的,他们只是希望我不去吃西瓜子,怕引起消化不良。
    但吃西瓜子的阴影在我心里深深扎根,不管长到多大,都会怀疑自己肚子里到底能不能长出西瓜来。
    家长的这种“逗”的行为,让我对吃西瓜失去了安全感,让我对以后的事物也都充满了恐惧。
    尹建莉的书中说到“逗,是一种恶习,毫无趣味,只会增加孩子对社会的恐惧”。
    孩子对未来社会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请不要用逗的方式,让孩子害怕,忧心忡忡了。
    3.写在最后
    尹建莉书中提到“逗”孩子的前提是让孩子体会到快乐,而大人们的“逗”都是建在自己快乐的基础之上的。
    有一项著名的研究发现,孩子到了四岁以后才能分辨出电视中或者电影中事物的真假。
    研究人员让孩子观看爆米花的电视,告诉他们如果伸手过去,是不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研究发现三岁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答对。
    显而易见,大人无法完全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感受,所以,请不要再去“逗”孩子了。
    因为大人的一句玩笑话,也许给孩子带来永远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们应该理解孩子,要把孩子感受放到第一位,努力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意义和价值。
    真和善,是美好生命的两大基石,也是教育的两大基石-出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 j3 v# D" T+ o, O" @( Q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7-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1 21:53 , Processed in 0.24768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