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虽迟但到。 进入这一周以来,端午档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已经连续三日夺得票房日冠。截至目前,该片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3亿元,犀牛娱乐预测,该片最终票房有望达到2.2亿元左右。 作为近五年台湾票房最高的华语爱情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在端午档并未显露出太强卖相,档期三天仅收3000万出头。但凭借良好的品质与口碑,该片在假期结束后一路逆市上扬,票房仍在不断抬升。 (《当男人恋爱时》日票房高点出现在上映一周后,为典型的逆袭走势) 这早已不是台湾爱情电影在内地的首次爆发。 早到十几年前的《海角七号》,开启内地青春片时代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到2019年在内地市场斩获将近10亿票房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凭借体量不大质量不低的特性,台湾本土爱情片在内地市场频频走红,而这背后绝非全是偶然。 台湾爱情片为何走红? 我们梳理了截至2021年为止内地引进台湾电影票房的TOP10,总体来看,鉴于台湾本土电影产量有限、普遍体量较小的特性,以及两岸政策原因等一些外部因素,近年来引进的台湾本土电影数量并不多,在内地市场的票房表现也不算突出。 在统计的十部影片中,于2019年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一骑绝尘,以9.58亿票房位居引进台湾电影票房榜冠军,亚军为目前仍在上映中的《当男人恋爱时》,季军则由2012年上映的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夺得。剩余八部影片累计票房均未突破亿元关口。 不过从题材方面来看,除了多达三部的五月天音乐纪录电影和台湾本土少见的历史题材大片《赛德克·巴莱》以外,剩余上榜的六部影片无一例外均为爱情题材电影作品。 为何台湾爱情片总能戳中内地观众的喜好? 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是,从引进片的角度来看,爱情题材作品的市场包容度一向较高,选择这一类别项目引进上映的操作风险相对较小。 其次,相较在粤语体系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一直使用国语,且在地域文化上与内地也比较接近。在这一基础下,台湾本土电影自然会比较容易获得内地观众的共鸣。 这一点通过台湾本土华语电影票房TOP10也可以得到佐证。在上榜的十部影片中,与内地引进台湾电影票房TOP10的重合电影项目达到了6部之多,侧面证实了内地观众与台湾观众对电影喜好的一致性。 (图源维基百科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排行) 而具体到爱情题材上,相通的卖点本身就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台湾本土电影本身具备的情感细腻风格,也与日本电影比较相近,这是内地电影一直所缺乏的特性。将这种风格放在青春、爱情题材影片中,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与年轻观众的共鸣。 换个角度来看,内地电影市场青春片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部在2012年引进的台湾本土爱情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在这部影片成为票房黑马后,内地电影市场发起了一场青春片创作浪潮,《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接连成为爆款,青春片大旗竖起,至今仍是商业市场上非常受捧的题材类型之一。 可以说,这部影片几乎奠定了内地青春爱情电影的风格。它不仅培养起了一批全新的受众,时至今日,在内地的青春片中也仍然能够看到《那些年》的些许残影。而这,也是至今二者仍然高度互通的因素之一。 在此基础下,已经在台湾得到过市场验证的《当男人恋爱时》在内地市场迎来第二春,似乎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为什么只有爱情片? 可以看到,台湾爱情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两岸市场屡屡出圈,一方面体现了台湾电影创作者在爱情题材这一领域的较高创作水准,能够稳定产出具备优良品质的本土爱情题材作品;另一方面,市面上大量留存的单一性题材,也暴露出了台湾本土电影的落寞。 由于台湾电影市场的长期低迷,台湾电影行业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创作者流失的困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伪“行政院新闻局”为激励台湾本土电影创作而设立“国片制作辅导金”。早期本意在于支持为参加国际影展而拍摄的艺术电影,若影片能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仍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 在辅助金政策的帮助下,李安、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等导演先后创作出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推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戏梦人生》《青少年哪吒》等优异作品,也为整个华语电影行业培养了多位大师级别人物。 但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创作者在激励政策下脱颖而出,很多电影公司为了得到辅助金剑走偏锋,大力布局艺术电影,大量台湾电影创作者也开始调转方向,以参加国际影展、在影展获奖为目标拍摄电影。在此行业环境下,台湾本土商业电影市场的地位一降再降,其商业市场环境不断被破坏。 如今,爱情片之所以能够撑起台湾本土电影市场的半边天,意味着台湾电影行业已经很难产出其他题材的精品项目,更遑论考验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大体量电影项目。 而至今高居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榜首的《海角七号》,其票房水平不过1.2亿元人民币有余。这一数字甚至不及引进内地后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当男人恋爱时》的票房表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备受辅助金政策冲击的台湾商业电影市场迎来一批影人出走潮流,大量电影投资者转向香港电影市场,通过投资港片反输台湾的方式进行运作。如今,香港电影产业日薄西山,内地电影产业迅速崛起,台湾电影人又迎来了第二轮出走潮。 由于影视资源在内地的高度集中以及日渐开放的政策优惠,大量成熟内容创作者与台湾演员都陆续转向内地影视行业发展。 像蔡岳勋执导的《痞子英雄》系列、钮承泽导演的《爱》以及朱延平导演的多部电影项目,均选择了大陆、台湾联合制片的合作方式。由青年台湾导演程伟豪打造的悬疑科幻小爆款《缉魂》,同样采取了两岸联合制片出品的形式。 近两年十分活跃的台湾青年导演陈正道,其许多项目则直接选择了在内地创作发行,更在去年参与了内地网剧《摩天大楼》的创作。 演员方面,以彭于晏、赵又廷、邱泽、王大陆、张钧甯、陈乔恩、郭采洁等为代表的台湾成熟演员,也长期在内地市场进行活动。这些成熟从业者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台湾本土电影的衰落。这一方面,与处在人才断代、产业无以为继的香港电影产业十分相像。 而选择留下来的这一部分创作者,则在台湾电影行业浓厚的艺术气息下,大多又走向了商业电影市场的另一面。 不知不觉间,被留下的爱情片,早已成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独苗。
' W0 a( c h# s y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