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01|回复: 3

[八卦讨论] 警惕“熊孩子”“鸡娃”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25 09:4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6-1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针对所谓的“熊孩子”“鸡娃”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26日在记者会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不赞同一些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也不赞同给这些家长和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

      近年来,“熊孩子”“鸡娃”等指代部分孩子的称谓充斥各类媒体和平台,大有泛滥之势。随意给未成年人贴标签,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新的伤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明确反对这两顶“帽子”是一种必要的纠偏。“熊孩子”“鸡娃”等称谓及其背后的标签化思维,也应引起各方重视和警惕。

      标签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熊孩子”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但现在,这个概念被无限泛化,个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也被称为“熊孩子”。

      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很容易让家长在管教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比如,有的家长小题大做,把孩子偶尔的出格行为视为常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无原则“护犊子”,即使孩子杀人放火,也以“他还是个孩子”来辩解。教育孩子,不能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时候,标签化就是“污名化”,这在“鸡娃”这个称谓上尤为明显。“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目前,围绕“鸡娃”这一称谓,育儿界已形成了一个“黑话”体系,“家鸡”“荤鸡”“素鸡”等不一而足。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当孩子被贴上“熊孩子”标签,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消极暗示,认为自己就是“熊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同样,“鸡娃”这一标签使得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因此,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不妨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文章转自 番茄好吃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南通0
    匿名
    发表于 2021-7-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7-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保护未成年人,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7-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保护未成年人,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2-22 16:09 , Processed in 0.135420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