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106|回复: 1

[其他] 古代琳琅满目的端午节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6-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菖蒲剑、雄黄酒、香糖菓子……
    古代琳琅满目的端午节物
    《岁时广记》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林赶秋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些应节的物品,古语谓之“节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节物虽已退出历史舞台,却会在诗、词、歌谣等文学作品里留下痕迹,如果我们不稍加了解,便无法看懂这些作品。
    下周就是端午节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其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文人笔下的端午节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发展到宋代,端午节物已相当丰富,可谓琳琅满目。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就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菓子、糉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会。”
    其中的香糖菓子,似将紫苏、菖蒲、木瓜切丝,然后以糖蜜渍之而成,又称“端午果子”;或以诸丝入盐,曝干,称为“百草头”。水团,又名白团,用秫粉包白糖,以香汤汆之;或杂五色,做成人、兽、花、果之状,称为五色水团。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端午节有众多的描述,如北宋词人黄裳在《喜迁莺·端午泛湖》词中写道:“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南宋诗人释梵琮在偈颂中称:“今朝正当端午节,衲僧倒用真妙诀。转圣作凡,点金成铁。却把山茶,以替竹叶。角黍满盘,菖蒲细切。虽然俗气未除,也要大家暖热。百草头边,艾人懽悦。”
    南宋词人陈达叟在《本心斋疏食谱》中记载:“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北宋词人张耒《端午》词中云:“水团冰浸砂糖裹。”
    或隐或显,这些抑扬顿挫的句子里都自然而然地穿插着古人习以为常的端午节物。
    20世纪60年代,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中兴乡流传着《端午天师会歌》。其中一首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提菖蒲剑,降魔万万五。”另一首也极富意趣:“五月端阳雄黄酒,泥鳅黄鳝不敢走。各家门前悬蒲剑,四害五怪脚杆抖。”
    收录这两首歌谣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成都市灌县卷》注释道:“灌县民俗阴历五月初五为天师会期,要抬起张天师神像出游以避邪镇妖。”实际上,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民谣,如“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等等。《端午天师会歌》被采录入书的年代虽晚,但其中涉及的一些传统端午节物,却颇有历史渊源。
    千门结艾鬓髯张
    端午在唐宋已经是重要节日,宋末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三卷的篇幅辑录了汉代以来关于端午节俗资料,其卷二一“画天师”条目中记载:“《岁时襍记》: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其中的“头”,在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彭大翼《山堂肆考》中皆作“须”,在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作“鬓”。而在苏轼《端午帖子·夫人阁四首》之三中也有“千门结艾鬓髯张”的诗句。
    在该书“画天师”条中,还引用“艮斋先生魏元履词云:‘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这大概是天师骑艾虎最早的出处。
    在该书同卷“结艾人”条目中还记载:“《荆楚岁时记》:荆楚人端五采艾结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同卷“掺艾虎”条目说:“《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戴在哪儿?当然是头上。故北宋王诜词云:“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
    宋末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记载:“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虎头,或许也是以艾与百草缚成。“赤口白舌尽消灭”,就是赤口上青天的意思。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在宋代,粽子名目很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从宋代端午的粽子可知端午节俗已经十分丰富了。《岁时广记》记载的端午节俗节物资料,生动有趣。其中在“裹黏米”与“作角粽”条下,引本朝人的《岁时杂记》对粽子的形制作了细致说明,“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加之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这些描述,让我们对宋人端午粽子有了清晰的印象。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在《梦粱录》等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翔实的记叙:“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彩丝。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围以五色蒲丝,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却以葵、榴、艾叶,攒簇华丽。或以彩绒杂金线缠结经筒、符袋,互相馈遗。僧道以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檀越,而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往来者。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像,或硃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揭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避蛇虺。”
    从这些古代典籍记载可知:早先,艾人是艾人,天师是天师(或为画像,或为泥塑,或为草编),艾虎是艾虎,互不相混。后来,才有所谓“天师艾虎”。明佚名撰、清常茂徕修订的刻本《如梦录》中说:“天中时,卖天师艾虎、朱砂、雄黄、鲜艾、菖蒲、油馓、粽子、百锁、排线。”而在近代的《续修陕西通志稿》中则称:“妇女小儿多以锡及磁石制为各种花兽,以彩丝贯之,系于项下,名曰百锁。”排线大概即彩丝,也许是被编织为天师骑虎之状(草编、泥塑),抑或是被刻、绘成天师驭虎之形(画像)。
    为何是虎,而不是其他兽类呢?《风俗通义》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曰:鬼魅入虎口。
    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妃阁》诗之三有句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縈尧母门。”此“天师艾”不知是指天师画像,还是草编天师或泥塑天师,还是鲜艾?姑且存疑待考吧。
    菖蒲剑雄黄酒辟邪
    关于端阳怎么过节,清道光《缙云县志》、光绪《处州府志》作了同样的记载:“食粽与蒜,饮雄黄酒,插艾旗及菖蒲剑,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其中菖蒲剑和雄黄酒,《端午天师会歌》也有提到。
    菖蒲剑,简称“蒲剑”,实即菖蒲叶。其形细长如剑,一名“水剑”,旧俗于端午挂在门上,谓可辟邪,今天有些地方仍在延续此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在《端午帖子词》中云:“彩丝缕缕称延命,蒲剑青青说辟邪。”诗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而讲得最为详细者,当数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唐时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菖蒲酒。清代五日,“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换言之,即“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于是,又有了“雄黄菖蒲酒”之称(以上引文均见《清嘉录》卷五)。前人相信,此酒不仅能让“泥鳅黄鳝不敢走”,还可“以避蛇虺”,就像白蛇传的经典桥段那样。

    0 p* F7 D4 H$ f' W  m4 M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6-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2-22 18:32 , Processed in 0.26601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