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陈行甲? ——是网红书记,是清华硕士毕业的山里孩子,是一名公益人。 在看这本书以前,我确实没有听说过“陈行甲”;在看完这本书后,听着他的演讲《我的妈妈》我哭了。 这是一本足以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读完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泪流满面。 一是行甲大哥母亲弥留之际,他托 抱着母亲给母亲洗最后一次头,以及为逝去的母亲擦掉左眼最后一滴泪的时候,看到这里我扣上书,默默流泪。 二是行甲 大哥的爱人,在电话亭里打电话告知他,自己决心辞职回兴山找他,打完电话后骑着一边自行车一边泪流满面的场景。 三是他们带着上三年级的孩子回城过年,看到孩子第一次见到红绿灯时的兴奋,行甲 大哥爱人捂脸痛苦。是啊,她本该有更美好的人生,却选择回到僻乡穷镇。 四是行甲大哥从巴东辞职离开前,反抱着母亲遗像回到宿舍时,那一句“甲儿,带我回家”。 等等,书中感人至深的情节还有很多,其中的某一个章节或许就会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担任巴东县委书记的5年零2个月里,有一件让陈行甲颇为自豪的事情,那就是他没有走过一次县委大楼的后门。 以往,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为了避开来访群众,一般不会从前方的正门走,都是从后门出去。 在初到巴东的日子里,只要陈行甲一出大门,就会围上来好几波人,里三层外三层,搂脖子抱腿的,甚至还有下跪的。而且这些人好像约好了似的,不到时间不来,就瞅准了陈行甲刚出来的时候一涌而上。后来才知道,除了正常的来访者之外,还有一些是“有人指挥”。 而这些人,就是天天和他在一栋楼上办公,等着看热闹的“身边人”。你不是表现得亲民吗?让你亲个够。你不是说干部要贴近百姓吗?让你贴个够。 在总导演的安排下,陈行甲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以至于他顶不住了。在就任巴东八个月之后,陈行甲终于患上了重度抑郁和焦虑,不得已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由妻子陪同到外地住院治疗。 看到告假走人的陈行甲,有人高兴坏了,感觉自己取而代之的机会来了,上窜下跳活动,但最后并没有得逞,因为陈行甲挺过来了,抱着更坚定的决心归来,内心也比之前更强大了。 面对极度困难的局面,陈行甲决定正面挺身突围。 人间正道是沧桑。他用凛然的正气和决绝的勇气,一步步走出沼泽,慢慢让巴东变得干净有精神。行的正,才能做的正,这就是陈行甲敢于亮剑的最大底气。 陈行甲在《在峡江的转弯处》说,他一个穷村庄出来的孩子,能当个县委书记已是祖坟冒青烟,官当到多大算是大?以他那点底子,能当县委书记那么大的“官”,太够了! 在面对险象和困难之时,陈行甲没有像一千多年前的寇准那样,抒发“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的感叹和落寞,他要做的是“一日白马轻裘仗剑天涯,去斩妖除魔惩恶扬善。“虽千万人,吾往矣! 陈行甲曾说过,我们看过所有精彩的小说和电视剧,都没有他经历的精彩。这句话的意思,不需要再展开解释了,懂的自然会懂。陈行甲是一个对欲望获取极低的人,可以说低到尘埃里。但同时又是一个对情怀追求极高的人,高到几乎不胜寒。 很多人只知道他决绝辞官的勇气,殊不知,他原本还有很多让自己生活变得更为优裕的机会,他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大学毕业的时候,作为湖北大学的高材生,他没有选择留在机会和条件都很好的武汉,而是回到了老家,当了一名天天钻矿洞的统计员。要知道,在90年代初期,一个本科大学生的含金量,还是不低的。 后来,陈行甲考取清华的全职研究生,两年后,只要他点头,就可以顺利留在京城,进入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但他仍然选择回到家乡。 再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在人生面临高开高走的关口,毅然决然的选择辞职,走向公益之路。 这种选择,没有超然的境界和无欲无求的坦荡,是难以走出这一步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陈行甲有着异常执拗的纯真,以及温暖宽厚的仁心。 2006年春节,是陈行甲母亲去世的第一个春节,他和爱人回到老家下湾村陪父亲过年。除夕之夜,老人和儿子都不在,爱人说,还是和妈妈在的时候一样,我们来说说过去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吧。 陈行甲说过去看未来说了一大堆,轮到爱人时,爱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看着他的眼睛,平淡的说,“过去的一年,还有过去的十年,我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爱你。” 这一句话,说的陈行甲眼窝子发热。他看过那么多名篇巨著,自己也写过不少诗篇,但都比不上他爱人这质朴淡然的一句。 《在峡江的转弯处 陈行甲人生笔记》不是陈行甲的自传,他一开始也说了他觉得写自传的人要么很著名,要么几乎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一不是很出名,二没有行将就木,所以他很反感写自传,但是后来他觉得他应该在记忆丢失之前写点什么,留给自己的后代,让他们看看。所以就有了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 · 陈行甲人生笔记》而且,他将它定义为人生笔记。 这是对的,因为这本书不是自传体,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甚至没有自己的评价,就感觉陈行甲是在回顾自己的已经走过的人生的前半生,只是将它们记录了下来,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陈行甲。 干净 陈行甲在书上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中写道自己的母亲不是有洁癖,只是对干净有一种莫名的偏执,家里屋子脏了很多年的烟囱她会去擦,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这和一般有洁癖的人是类似的。但是不一样的是,陈行甲的母亲教导陈行甲,即使有补丁的衣服也要保持干净,“要干干净净”。母亲告诉陈行甲“爱干净,穷不久”。陈行甲记住了母亲的这句话,不仅记住了,还做出来了。他是网红书记,是巴东县的一名书记,他去的时候,巴东县人民对政府班子怨声载道,极不信任甚至是“刁民”;他去了几年之后,巴东县被中央提名,脱离贫困。这其中,只是因为母亲对陈行甲说的要爱干净。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拒绝过很多钞票,绝不腐败,即使家人受到威胁,即使自己与周围的官员格格不入,他都始终记着“要干干净净”,他说,这不仅是党教会他的,不仅是因为法律的威慑,还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 勤奋 “霞”、巴颜喀拉山、密歇根湖,几乎就是他求学的全部了。“霞”是他的妻子,他在湖北大学时遇见的那个要携手走完一生的人,“霞”来自城市,由于特殊情况来到了湖北大学,陈行甲来自农村,考好来了湖北大学,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距。可是,这其实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霞”放弃了自己留在城市里可以有的优渥待遇,跟着陈行甲来到了大山,对他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这是陈行甲的湖北大学故事,也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后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保底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在那里,他遇到了很好的导师,偶遇过后来的公益合作人,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再后来,他去留学了,那个地方,是“霞”没有去成的地方,他代她去了,在那里,他也收获了友情。我想这一切,该是离不开他的勤奋吧。不然,如何从一个英语小白,到留学;如何从山里,走向世界? 悲悯 陈行甲说,母亲教会他的另一件事就是悲悯,所以后来他做了公益。悲悯: 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折射出一种博大的爱。他在书中写道:“可是母亲仍然愿意关心那些比她更穷的人,而且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的体面。”。这是母亲带给他的,所以后来他裸辞了书记,全心投入公益。 其实,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就是陈行甲的儿子——阿鱼,这倒是符合他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不过,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人生笔记,但是里面提及腐败,提及共产党,提及公益,每一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个从兴山县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命运的垂青和自身的努力,从一个小公务员一步步走到县委书记,如果不裸辞,仕途一片大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做一个县官,是很多人一生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于他,则不以然。直面现实,与贪污腐化抗争,这是怎样的干净与担当。 走出半生后,仍是忘不了三峡。 迷茫的时候,看书成了我精神力量的源泉。偶然间从网上发现了陈行甲的这本书,于是我就下单了。 书是6月3号到的,我在第二天开始阅读,到今天算是全部看完了。怎么说呢,陈行甲的人生确实是奇葩来,说是奇葩倒不如说是有底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谁叫他有一个“我养你”这么支持爱他的老婆呢。 他仕途的顺畅,可以说是努力与机遇并存的结果。大学生,懂英语会翻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遇到了仕途上的第一次机遇。第二次升职则完全是机遇,因为当时全县符合条件的只有他一人,所以说他很幸运。之后就是转到乡镇打磨,但是这期间他没有放弃努力,意外的考上了清华脱产研究生。也许是他人生一次重大转折。这个研究生毕业本来可以让他留在大城市,领取高薪,但是地方人才政策,让他又回到了地方,这次是那第三次升职。然后在读研期间的努力学习英语,也让他有机会参加全省选拔出国留学争取到了机会。然后到美国公派留学,学成回国后,自然得到了重用,职位再次得到了升职。最后,担任了巴东县委书记,如果任期结束他不选择辞职做公益,他将会再次获得升职。 陈行甲在得到组织重用和赏识之际,却选择了辞职做公益,这也许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所以被大家说为奇葩。但是我理解甲哥,有这么一个爱她支持他的妻子,再加上他本人梦想追求,他毅然选择了做公益,毅然选择重头再来,这是常人不敢做的选择,换做是我也做不到,更何况我现在还是一个小小基层,却也没有那个勇气。我很佩服他的勇气。不敢猜想甲哥的勇气从何而来,但是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他至少有几点优势是可见的:第一,就是他已经是一个网红。他辞职是带有主角光环的,因为在巴东县的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已经有了名气,公众对他的能力和为人是认可的。这就是他的资本。第二,他能力摆在那里。工作能力出色,实事求是,思路和逻辑清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干,执行能力很强。第三,他有退路。他的妻子就是他的退路,妻子都说了失败了“我养你”,他的妻子更睿智、理性,他不在乎陈行甲官位,她在乎的是陈行甲活出自己。有这样一个人在背后默默支持和深爱着的人,还有什么是不敢做呢。 不敢与陈行甲比,但是当我仰视陈行甲这一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得释然了。 难道有什么比得上亲情更重要吗? 我们毕其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无非不就是那点东西,到头来还不就是那样。这让我想到,陈行甲留学美国时,那个美国家庭的生活样子:他们追求生活的本质,当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一起渡过美好时光的时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所以,没有必要成为他人那样的成功。先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没必要再去为那些贪欲而苦苦挣扎,而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有闲暇的时间陪着家人,业余时间还可以读读书,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作为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于2016年底任职届满后,怀着从社会领域探索因病致贫社会难题规律性解决办法的理想辞去公职,专职公益,于2017年5月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教育关怀等公益领域:牵头联合其他公益及学术机构发起“联爱工程”公益项目,探索因病致贫社会问题的规律性解决办法,社会效益卓著。2020年领导恒晖公益基金会及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积极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支援前线、帮助脆弱群体,并发起“传薪计划”公益项目,致力于为抗击疫情中牺牲英雄的家庭子女成长建立社会支持系统。2019年8月当选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 2020年当选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同年受聘担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 而《在峡江的转弯处》这部书,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身为县委书记的他,到底是有一个怎样的来时路,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他的爱人,他的大学,他的考验,他的留学,他的工作,都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真诚感。 写母亲,从差点被丢弃到干净整洁的人生影响,对待任何人都尊敬的态度,无论是歇脚的人还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母亲总是能力上有所给予。这些细节,能够深深浸透到一个人的生命深处去,当作者成为县委书记的时候,走的帮扶路,其实就是一个沿着母亲的路走下去的结果,这样的路,必须感谢敬畏母亲的点滴遗留。 写妻子,一个城市姑娘,一个同班同学,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一个已经湖北大学毕业到广州工作的女子,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县里来,成为终身伴侣。妻子的一句话,让人热泪盈眶:选择地方,不是因为地方的好坏,而是因为一个人。如此而已,妻子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内心,而作者也没有让妻子失望。 谈工作,他从矿上到县里,有一个不经意的表现,那就是翻译一篇英文稿件。这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小小细节,人生,就是这么神奇。你准备了很久,却没有爆发的机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契机,却能够瞬间改变你的一辈子。 所以,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说的太好了。你时刻准备着,当春风吹起的时候,就注定有生机勃发的机会,这个机会就属于那个时刻准备的人。 谈考研,作者是毕业九年之后,再次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硬是挺过去了,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由此,人生就彻底不同了。而随后,作者又能够被选中去芝加哥大学留学深造,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谈治理县政,他身为外来的县委书记,反腐的力度多大,难度就有多大。当妻子和孩子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旧亮剑出鞘,基本上改变了巴东县的政治生态。其中的难,到底有多大,或许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并不能窥见,却能够感受到。 总觉得,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到底是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陈行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一切。由此也可以证明,在整个政治生态里,或许他并不能够走得太远,但却干净真诚,这就足够了。他没有选择同流合污,关键是在于坚守着内心的方向。 最后,他选择公益,即是帮助别人的行当。而这也是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即能够帮助到别人,能够给别人以正能量,这才是关键的。 一生很短,需要价值重塑。而内心的召唤,即是价值所在。实现内心的诉求,也就算是无悔人生。在前言当中,陈行甲讲述了此书写的初衷:来自出版社朋友的邀请,建议他把过往的人生经历写出来,或许对现在的年轻人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他优秀的儿子(后来查了下虎父无犬子,能力、气质绝对继承了他的爸爸、妈妈)建议他不写成回忆录,而是类似于“浮生六记”一样的自传体随笔,从小的,真实的事着手写,记录而不是总结。 全书分了七记: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第二记“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猜错”,第三记“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第四记“人生的巴颜喀拉山”,第五记“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种飞鸟”,第六记“在峡江的转弯处”,第七记“你好,我的下半场”。 他的同学大学好友肖力做序:介绍了他眼中的陈行甲和他对此书的感受,在他眼中,行甲一直没有变,他一直是那个真诚、热情和阳光的年轻人,他希望行甲不再成为世人眼中的奇葩,愿世间有更多的“行甲”,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像行甲一样追随内心,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更希望的是我们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宽容个性,鼓励纯粹与真实的环境里,不用经历行甲经历的那些被迫的义无反顾和沧桑变化。 亲情:第一记讲述陈行甲母亲的故事,她母亲差点夭折,外公找算命先生算了母因子贵,才得以幸存。他母亲认字不多但天资聪明,叹为观止的是对苦字理解:像人脸,草字头两个竖像人的眼睛,中间的小十字架像人的鼻子,下面的口就是嘴巴,说明人生下来就是要吃苦的。2006年陈行甲母亲去世,他多年依然思母如故,办公室中间摆着母亲遗像,有何进步、荣誉仍内心与母亲分享,一直以来受母亲影响他的品质不变,干净、悲悯,转化为一桩桩一件件爱民举动。 行甲兄(虽不认识,内心认同,自己一厢情愿叫声兄长)说他在2018年《我是演说家》时才得以释怀对母亲的念念不忘,甚至自己对自己的纠结,爱人也劝过放下,演说家最后一场的演说《我的母亲》那一刻的感悟,让他终于和自己达成了一种允许,和天堂里的母亲心灵互通,终于觉得可以放手,允许母亲离开。 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一边是眼前行甲兄和母亲的故事,一边是脑海里我和母亲的故事:我比行甲兄小十岁,我妈比他妈早走一年,都是癌症。 母亲身上的坚毅、干净和行甲兄母亲何其相似,如果没有母亲的严管,我恐怕早早辍学;如果没有母亲的爱,我的童年恐怕是一片灰暗,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的记忆里童年大多都是美好时光,尽管那时候家里很穷。 读完第一记,我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坚守为何而来,我的世界观、价值观早已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最好的老师。我也更坚信,像行甲兄一样的人大有人在,这朗朗乾坤,正道永存。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人太愚笨,老早被教化、驯化了,似乎他们更能清晰的看清真实的世界,似乎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是对自己来说最值当的。 我想有关这个问题,几千年来比我们聪明的大有人在,可人们内心当中的正义却千年来不变,或许一时这份正义被人愚弄,但终究会回归正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哲学中习得我们要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最终再成为自己。认识世界越大,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认识自己越深,越发觉得自己的浅薄,于是,不断的见识、反思,心越磨越亮,更加会认清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你想你身边的人变成什么样子的人,你希望你的世界里身边人真诚、善良、真情的人多些,那么就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吧。 爱情:第二记讲述陈行甲的爱情故事。 最近听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的B站视频,一句话印象深刻:如果人到40岁还不信命,那么他就没有活明白。 一个农村的穷小子和城市里多才多艺漂亮姑娘经历诸多曲折最终牵手成功,并在半生岁月中相互扶持,彼此成为内心的依靠,在我的感觉中理想中的爱情也不过如此。 就像那首诗《有一种缘分》所说的那样: 有一种缘分使人渴望 有一种理解不可企及 有一种思念天长地久 有一种感觉无法说出 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 所有的默契无须传递 有一种怀想只是静静地到来 默默走过你我的四季 有一种人生最需沟通 有一种爱情迟到最真 有一种岁月你要苦苦奋斗 有一种日子你要不停地走 伤感是你含泪的眼眸 沉重是你燃烧的烟头 假如有一天我能读懂你 面对落日不再回首 共承风雨不是陌路 请告诉我 那只漂泊的小船 怎样抵达你的港湾 那只流浪的白鸽 怎样叩醒你的夜晚 为官:陈行甲的为官其实早已注定,有能力、有理想、有情怀,才华遮挡不住,无非早晚,时代也给予了他脱颖而出的机会,无论是做镇长还是县委书记,他初心不改,他的“网红”他的“抑郁”来自于他的理想与现实激烈对撞,他的“格格不入”他的“心系群众”来自于他的内心坚守和大爱情怀。 求学:能够感觉到无论是在清华读书还是美国留学,期间虽然苦和累,但这肯定是他内心非常快乐的时光,也是他感受更大的世界,站在更高层面来看待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或许更是这段经历以及官场的遭遇才使他下定决心,出走官场从事公益。 公益:他的理想情怀,他的为人,他的能力,他的热情,在公益事业上完美绽放,下半场,他的“大爱”继续延续,就好比他在书中所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英名消逝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后辈困顿于荆棘。英雄为我们,我们为英雄。传薪计划,用传薪者的信仰守住抱薪者留给世界的温暖。我们的承诺刚刚开始。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内心感受化为六个字:至真、至情、至善。
9 a' H1 P* n8 P% J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