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原来的,是未来的; 不是固化的学科中心,是变化的培养中心; 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范式变革; 不是学科专业的升级,是组织结构的外科手术式革新; 不是未来技术研究院,是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日前公布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对于这一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和好奇的新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用五个“不是”和“是”进行描绘。 未来技术学院到底是什么?有何特点?怎样育人? 其实,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酝酿已久。早在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共同印发的文件中,就提出“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 2020年,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技是国之利器”标语。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未来技术学院和普通院系有什么区别? 吴岩认为,主要是“五个多”:构建多学科交叉机制、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提供多出口制度设计、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催生多方位综合变革。 从首批公布的未来技术学院看,其聚焦的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跨学科门类交叉整合领域,如北京大学的生物医药、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成像等; 特定战略必争领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等; 前沿技术领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东南大学的智能感知等。 尽管学院建设专业方向各有不同,但其中不少发展思路都体现了“未来”的特点。 生命健康技术无疑是当前直至未来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就聚焦于此。学院将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进行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 北京大学举行2020年毕业典礼。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大未来技术学院中长期规划建立完整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博士及本博连读“3+5”培养课程及培养方案,组织一支100名左右教师队伍,每年招收培养 50 名本科生、100 名研究生和 50 名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围绕量子科技发展等方向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体系化、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平台。招生上将主要利用现有招生机制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学生,培养上则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大学全程的、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与研究的培养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记者透露,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将致力培养一批具有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领导力等核心素质的未来空天系统大师,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北航范式”。 未来,还将聚焦哪些领域、建设多少未来技术学院? 教育部表示,未来四年内拟在全国布局建设20至30个未来技术学院。将聚焦国家战略,锚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海洋技术、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