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89|回复: 1

[育儿心经] “接受孩子长大不如自己”, 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5-1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诚然,每个父母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
    我们当然允许父母佛系、淡定养娃,对子女的未来看得开;但我们也要允许“孩子不如自己”的家长,有痛心、惋惜、无奈的情绪,不必美化这些情绪,给它们套上“安然接受”、“子女福气靠造化”、“一切随缘”的外衣,并且还宣扬这种论调。
    这种掩藏是对自己的付出和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力量的不尊重。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热播剧《小舍得》结束了,但它丢给家长们一个问题,像石头一样堵在家长的心口:
    “你能接受孩子不如你么?”关于当下这个对家长最热门的灵魂拷问,目前“政治正确”的答复是:
    家长要甘于接受孩子不如自己这个事实。因为一个人的成才有时运和个人命运等多重因素促成,不是家长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扭转的;而且孩子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话术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就是规劝家长:在育儿这件事上,过程要用力、结果随他去。
    话虽如此,但试问哪个鸡娃的家长在一通火力全开鸡娃后,能心如止水地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结局?有种让你意识到自己错付了,却还不能觉得意难平的强行操作。
    而且这种论调的“劝服”真的有道理么?
    我看未必。
    一、孩子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
    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
    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家长,通常是站在精英、年薪百万、学霸父母的立场发问,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有运、有命、有曾经成长中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合力完成。
    反观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车房存款一应俱全,只不过暂时由爹妈保管,孩子缺乏奋斗的动力;再加上基因“突变”一点,孩子没能遗传到自己学霸头脑的那部分基因,孩子未来的成就自然没啥可指望的。不如佛系一点,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太大压力,做母慈子孝、父慈女爱的吉祥三宝,其乐融融多好。
    但这类资质的家长属于少数群体,根本不具备代表性。
    真相是,我国目前还有6亿人的收入只能达到每月1000元,很多家庭依旧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边缘。爹妈干着苦力活儿、缩衣节食供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几乎是忍下一切、付出所有来供孩子求学,难道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在将来还不如自己的孩子么?
    这种风轻云淡的“劝服”,对他们来说太过残忍。
    (《三十而已》剧照)
    再者,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时,更多是站在物质、经济、名誉这些角度去思考和回答的。可一个人的成就与幸福不仅仅是由这些东西决定的,还有精神、思想、道德、伦理层面。在后者,我们更不应该接受孩子未来不如自己。
    现在的家长,人到中年存款可能没多少,“问题”可是真不少:人生目标缺失、精神过度焦虑、中年危机的提前、对婚姻失望、任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我就不继续赘述了,毕竟家长也是要面子的。
    以上列举种种都是我们这代家长最常见的“问题”,用一句话简单粗暴概括就是:活的不快乐。
    难道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精神世界里活成自己这幅样子,家长也要心甘情愿接受?
    谁不希望孩子长大后的精神世界,能“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能“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能有“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雅致;能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的闲情。
    我们希望孩子比自己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安全感、更有责任心、思想更深邃、道德更完善、情感更丰富…… 这是做父母的常情,就应该期待孩子们比我们更强。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 “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小到光耀门楣、大到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发展,主要靠的就是孩子超越爹妈、后浪推翻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力量。希望、甚至要求孩子“不能不如自己”又不是要求孩子当首富、领诺奖,只是希望孩子比我们有高一些的成就和更快乐的灵魂。
    二、父母对孩子有高期待,
    孩子才更容易出类拔萃
    在鸡娃上一点都不心慈手软的父母,谈起对下一代的期待为什么“怂了”?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说说而已,别太当真。
    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爹妈的天性,所以大家从内心到行动还是使着猛劲儿鸡娃;但也知道自己无法掌控未来、而且大环境卷的厉害,所以只好一边用力、一边给自己找台阶下,万一以后孩子没成为“虎妈狼爸”的优秀儿女,自己也不算太跌份儿。
    2.自己为了优秀吃过太多苦,所以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
    就像我身边不少自己读了博士、从事科研工作的爹妈,并没有很期待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这条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知道其中的苦楚。
    3.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所以对孩子成才这件事也释然了。
    过去,我们的父母养娃逻辑是“我自己不行,所以孩子得行”,现在80、90后爹妈养娃的逻辑是“我自己不行,所以孩子不行也正常”,不得不说,这届爹妈觉悟高了。
    其实,很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父母——生活在一二三线的城市、当着办公室白领、年收入十几、二十万、有套自住房和代步的车——生活条件肯定比咱们6亿同胞要强。但也并没有优秀到难以超越的地步,大家就是平凡又普通的打工人,期待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现在的水平,真的不过分。
    父母应该对子女抱有高期待,这在人类养育幼崽的历史上从来都没错。
    北野武,日本著名的搞笑艺人、主持人、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出身油漆匠家庭——一个在日本穷困而又遭白眼的行业。成名前的他家境贫寒,母亲佐纪虽然目不识丁,但对孩子们的学习颇为严格,对几个子女都抱有很高的期待。
    在《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这本书里,他告诉了读者自己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子成为明治大学工学部的大学生(虽然后来他辍学去娱乐圈闯荡了),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高期待、严要求。
    (北野武与母亲合影)
    对北野武的母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读书。她最操心的事,是要不计代价送儿女进小学、中学、高中,以及大学,为此她尽了一切努力:
    • 给孩子买礼物,礼物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 即便家庭收入不多,也坚持要孩子们上暑期辅导,让他们学英文与书法;
    • 为了让北野武学好英语,送他去辅导班,自己硬学几句回来和他对话,以检验北野武是否有认真学;
    • 在夜晚站在孩子们身后好几个小时,手里拿着一盏灯,好让他们有足够的光线看书;
    • 揪着北野武的衣领把他拖到书店,买每一门主科的辅导书;
    • 谁不认真读书,母亲会奉上一顿爱的胖揍。
      ( X6 \; k' }9 X7 _" ~* ^3 j7 N
    名副其实虎妈一枚。
    正是在虎妈佐纪的“爪牙”下,贫民区长大的几个孩子,大儿子北野重成了日本著名企业的高管,二儿子北野大博士毕业后成了大学教授,小儿子北野武,不用说了,成为全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
    如果佐纪对几个孩子在学业上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孩子们多半会重蹈覆辙,一生囹圄困囿在贫民区。
    和北野武的母亲同款的还有胡适的妈妈冯顺弟。
    23岁开始守寡,生活上遭受各种困窘和贫寒,但无论如何也要提供一切条件让胡适读书。
    胡适每天起的和鸡一样早,第一件功课就是听母亲聆训,反省自己前一天做错的事情、嘱咐孩子用功读书、让儿子知道自己对他的期待。等天亮了,催着儿子早早去学堂。胡适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里提到:“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开了门,就坐下念书。
    冯顺弟没有对胡适说过“儿啊,咱们孤儿寡母的太难了,你就别读书了,尽快找个活儿赚钱养家吧。”她没有因为陷入孤儿寡母的困境就放低对孩子的期待,顶着那时自己是续弦、寡妇的艰难身份,想尽办法让孩子求学成才。最终才有了一代大师胡适。
    (胡适与母亲合影)
    诚然,每个父母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我们当然允许父母佛系、淡定养娃,对子女的未来看得开;但我们也要允许“孩子不如自己”的家长,有痛心、惋惜、无奈的情绪,不必美化这些情绪,给它们套上“安然接受”、“子女福气靠造化”、“一切随缘”的外衣,并且还宣扬这种论调。
    这种掩藏是对自己的付出和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力量的不尊重。
    三、合理的高期待,
    其实与满足家长无关
    我们都听过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它是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曾在旧金山南部的一所小学做的一项实验。
    罗森塔尔教授在学校里做了一个普通的智商测试,但他把这个测试包装成高大上的“哈佛学习变化测验”,并告诉老师说,这个测验可以预测出智商会有极大提高的孩子。
    等孩子们做完测试后,罗森塔尔对老师说根据测试结果显示(其实是随机抽取的),这几个孩子在未来智力会有大爆发,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的两年,罗森塔尔一直跟踪这批学生和老师,发现 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期望值高了以后,孩子的成绩至少提高了30%。
    罗森塔尔教授证实了来自老师的高期待对学生学业进步的正向影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父母的期望在影响孩子学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
    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很相似:总的来说, 与那些父母期望值相对较低的学生相比,父母期望值高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并在学校坚持更长时间;除此之外,父母的高期望值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和社会适应力以及上大学的愿望有正相关影响。
    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有高期待(注意,不是不合理的高期待)时,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创造一个更有支持性的环境,比如投入更多时间、金钱、关注度在孩子身上。
    (《七十岁生第一个孩子》剧照》)
    父母对孩子要有高期待,但这个期待不能离谱而是要“合理”。 合理的高期待,核心不是为了满足、到达父母的要求,而是能让孩子付出最大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对数学考了70分的孩子说“下次要考满分、90分”,这是不合理的高期待;你带着他一起分析错误后,说下次考试请保证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这是合理的期待。
    你的孩子在科学实验展上没拿到名次,你说“下次要进入前三名”,这是不合理的高起达;你和他一起分析获奖作品做得好的地方、自己做得不足之处,激励他思考“下一次我可以做什么来改进实验?”这是合理的期待。
    你对拼写出错的孩子说 “我希望你下次听写时不要出错”,这是不合理的高期待;你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学习新单词、定期复习旧单词而非临时抱佛脚的好习惯,这是合理的期待。
    总结下来,合理的期待就是家长帮助孩子在以下两方面成长起来:
    • 我可以做什么来改进?下次我将以不同的方式做什么?我每天可以做什么来变得更强大?
    • 让孩子学会通过关注手段/方法来实现目标。
      ) t/ X5 W" r7 I! M. F, n$ R( V
    养娃是一门平衡的艺术。爹妈们即要像CEO一样懂得提要求,又要让孩子在完成KPI的道路上不至于目标过高而放弃;既要培养他们胸怀大志,又要呵护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心灵;既要让孩子懂得抬头仰望天空,又能教他们走好脚下的泥泞之路。一句话:优秀的爹妈都是真.端水大师!
    # N4 ]! H% T. v7 L, b+ y9 {" {
    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5-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5-1-22 20:55 , Processed in 0.314278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