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里,尤其是亲子关系,藏着一个纠结的真相:关系的“度”特别难把握。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现实是,父母爱孩子,往往过了度。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这三种“过度”行为万万要不得。 过度控制的父母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留学海外的富家女,在午夜接到妈妈的一个越洋电话后,选择了自杀。 诱因令人哗然。 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仅仅是当时女孩正在吃方便面,而妈妈打电话过来,教育她不要这么晚了,还吃这么不健康的食物。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看水面上的一角,并不足以看到冰山下的全貌。 原来,女孩的妈妈从小就对她呵护备至、严加看管。 小到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大到选什么专业、交什么类型的男朋友,妈妈都要一一把关、事无巨细。 在过度控制妈妈的身边,女孩没有任何自主决定权,觉得无比压抑。 好不容易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她以为终于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没想到,妈妈除了月月飞来看她,电话、视频更是一天数次,实时监控她的一举一动。 而一碗方便面,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中,有一种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他们尽一切可能控制关于孩子的一切,以帮助他们远离一切危险。 可是,孩子不会生活在真空世界,大千世界就是充满了那么多新鲜的诱惑。 家长总会凭空担心孩子“太快乐而沉迷”,于是本能地就会去禁止孩子接触,压抑孩子的欲望,甚至还会控制接触环境来隔绝。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禁果效应”:越禁止,越好奇;越控制,越逆反。 事实上,当孩子第一口吃到冰淇淋,体会到的就是美味和快乐的;孩子第一次玩手机游戏,就是刺激和快乐的;孩子第一次读闲书,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从小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内心会产生长久累积的匮乏感。 过度控制,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明智的父母,应该有放手的勇气,给予孩子体验不良但快乐的事情的权利。 过度热情的父母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分享过一个案例: 我小时候因为一部电视剧而萌生了强烈想学小提琴的念头。 妈妈起初不答应,在我反反复复、软磨硬泡下,她终于松了口。而我,吃晚饭后再也没看过电视,赶紧吃完、写好作业,就开始专注地练琴。 本来,这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久而久之,妈妈对我学琴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妈妈广场舞也不跳了,每晚待在家里盯着我练习;常常带我参加各种比赛,要求我快点考级;经常与同学家长分享她带我练琴的心得。 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来越不喜欢小提琴,开始找各种理由不愿意练习,每次上课前都磨磨蹭蹭。 孩子在练琴这件事情上,渐渐失去了价值感、成就感,很难再感受到纯粹的快乐。最后彻底放弃了。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很深的感觉是:我不再是为了自己而练习,而是为了让妈妈满意;我跳得再好,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是妈妈日夜催促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越催孩子快点吃饭,孩子越是拖拖拉拉;越催孩子赶紧写作业,孩子就越是磨磨蹭蹭;越是父母积极热情往前冲,孩子越是缩手缩脚往后退。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太磨叽、太叛逆;而是我们当父母的,过度热情了。 当爸妈的热情,超过孩子的热情时,很有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动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自体感”。 当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对自己的事情做主,我们才能拥有“自体感”。 其实,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当别人对自己的事情特别上心时,会削弱我们的主动性;当别人过度干涉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时,为了维护“自体感”,我们可能会拖延,甚至放弃。 明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察觉:警惕自己的热情,超过孩子的主动性;小心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无需那么热情、那么紧张,不妨以一种“放松、观察”的心情,来欣赏一个生命的长大。 给孩子留出多点个人空间,他们才能自主学习和成长。 过度牺牲的父母 世界上有一种父母,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做得再多,都嫌不够。 他们明明已经尽了全力,还是觉得亏欠;似乎养育孩子,就该掏空自己。 他们最常说的话总是“是爸妈对不起你”,“都怪爸妈没本事”,永远对孩子怀着愧疚,带着歉意。 我小姑就是一位这样的妈妈。小姑家条件一般,可是却很舍得给表妹花钱。 表妹上学的时候,吃穿用度一向是班里最好的,鞋子从来都是名牌;家里的预算支出从来都先紧着孩子的兴趣特长班。 表妹毕业后,小姑发愁家里没有人脉,为了助力孩子的事业,到处求亲戚帮忙。 表妹结婚,为了帮助小夫妻在地段更好的地方买房,已经退休的小姑同时打两份工,就为了多拿出点嫁妆,不能委屈了女儿。 表妹生孩子,小姑怕女儿辛苦,心甘情愿帮忙照看宝宝,完全没有老年生活,全然不顾腰疾缠身。 这样的父母,不少;这一生,他们都在默默自责,牺牲自我。但是,父母的过度牺牲,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压力。 表妹曾私下向我抱怨:我宁愿我妈对我不要这么好。 跟她在一起压力好大,她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常常想,她离开我可怎么办? 她越好,我越小心,稍微放肆一点,就觉得对不起她的辛苦付出;我都不知道以后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对得住她。 过度牺牲的父母,自带一种“付出感”:我为你竭尽全力付出一切,我就有了道德优势,处在高你一等的位置。 而孩子虽然知道对方对自己好,却并不能感受到爱,更多的是产生“亏欠感”。 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都一边亏欠,一边偿还。 而当一方过度付出和牺牲,另一方无以为报,无法坦然,这种关系就已经“失衡”了,亏欠的一方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明智的父母,从来不会过度牺牲和付出,而是先活出自己的精彩,再用余光温暖孩子。 相信一个轻松愉快的妈妈,远比一个劳苦功高的妈妈更令人想要亲近。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里,舒服不累。 深以为然。 父母子女一场,本就是缘,堆砌出我们生命中大半的美好。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提升了幸福的浓度。 舒服不累的家庭里,一定有和谐温情的亲子关系:不过度控制,不过度热情,不过度牺牲。
, {. a3 ?3 R9 Y! z% O2 q$ N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