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版《巴金全集》中的《家》,被称为“定本”。第35章两次提及“承重孙”这个名词。第一次提及,是作品写道“人们又请了一大群和尚来‘转佛’”,为刚死的高老太爷所进行的系列葬礼之一: “和尚是一百零八个,每人捧了一支燃着的香,口里念着佛号,不住地在堂屋和天井里兜圈子,从这道门进堂屋,又从那道门走出去,走了阶上又走阶下。在和尚后面跟着觉新和他三个叔父。他们手里也捧着香。觉新领头走,因为他现在是‘承重孙’了。” 往下再隔三个自然段,再一次写及“承重孙”。这个名词至少在这一章,是很要紧的。无论默读还是朗读作品,都面临确定“承重孙”的“重”读音和释义的问题,这个字有chóng和zhòng两个读音,读哪个音? 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印行的《简明巴金词典》,没收“承重孙”一词。1990年11月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印行的《巴金语言词典》收了这个词: 【承重孙】chéng chóng sūn 替代已故的父亲为祖父母送终的长孙。觉新领头走,因为他现在是“~”了。(《家》三十五,第一卷第365页) 川辞社是巴金家乡成都的省级专业出版社,《家》写的又是1921年至1922年成都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按理说,上录的关于“承重孙”的读音和释义我们都该无条件地信任,但细细究察,真不敢轻易认可。把“承重孙”的“重”注为chóng,不合事实。事实是,高觉新不是高老太爷的“重孙”,而是高老太爷的长孙。 熟悉《家》内容的读者都知道,高老太爷共育有五个儿子,长子便是高觉新的爸爸高克文。但,这长子不幸英年早逝,高老太爷就命令正在念书的长孙高觉新辍学代替其父料理大家庭。也因为封建丧仪规制,即便三儿、四儿和五儿均健在,老人家的丧仪也只准长孙为主承办,这就是“承重孙”的含义,读音也因此只能读“重”为zhòng。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从1973年5月的“试用本”到2015年9月的第7版,都有“承重孙”这一词条,“试用本”词条全录如下: 【承重孙】chéng zhòng sūn 按宗法制度,如长子比父母先死,长孙在他祖父母死后举办丧礼时代替长子做丧主,叫承重孙。 然而,作为文学作品《家》,我们更关注作者的初始描述。巴金《家》的初刊是在1931年,首次出单行本是在1933年5月,在初刊本和初版本上都有“虽然这时候他还不知道承重孙底担子究竟有多少‘重’”的交代。或许,巴金当时担心读者把“重”的字音读错,特意补上这一句。可惜1937年5月仍由开明书店印行的《家》,删去了这句重要的交代
1 ~9 g# ^. X% M8 q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