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五一档逆袭,短短5天时间票房超6亿,豆瓣评分7.7,算是“国师"十年来评价最高的商业电影了。 自从十年之前《金陵十三钗》拿到8分之后,张艺谋的商业电影都参差不齐。 其中4.9分的《长城》口碑垫底,2016年度烂片之一,那个大红大紫大蓝大金的配色,还有莫名其妙的“飞索攻击”,是小姐姐这辈子都难忘的尴尬银幕体验。 至于票房,《长城》最后报11.74亿,可影片成本据说有好几个亿,说它口碑与票房双双跌落,不为过吧。彼时不少言论认为,《长城》对张艺谋中国导演界“头号交椅”地位损伤极大,小姐姐也担心过那会66岁的他还能不能爬起来。 但“国师”就是“国师”,2年之后携《影》决战国庆档,影片放弃了他非常钟爱的大红大绿配色,黑白灰的水墨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镜州回故乡这场戏,马跑过湿漉漉的街道,雾气纷扰的巷子,然后滴答家门外的一座小桥。看到这一幕,任谁心里不是在默念“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国师就是国师,一句台词都不用,镜州思乡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悲痛,全都出来了。 同档期竞争对手并不强,但《影》票房止步6.28亿,说到底还是有硬伤。 像影片仍有些“团体操式”审美,比如王千源撑着伞扭着腰的那场戏,跟《长城》尴尬的“飞索攻击”如出一辙,而且人物和故事也不够精细,相较于4亿投资来说,比《长城》好不了多少。 按说都到古稀之年了,也功成名就数十年,张艺谋就地“躺下”并不会被非议,偏偏他就是很有韧劲和拼劲,这几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断摸索,比如这次的《悬崖之上》。 谍战片拍的人不少,张艺谋是头一回。五一大早冲去赏片的小姐姐,第一个感触就是这个“国师”好陌生。 不仅因为他在片中完全摒弃了过往作品里根深蒂固的团体操审美。刻意渲染的景象,如大雪、黑夜、皮衣、枪声、俄式建筑,都呈现出一种冷冰冰硬邦邦又迷人的美术风格,而雪色笼罩的哈尔滨,更自带一种五六十年代黑色电影的质感,沉浸感极强。 因此,《悬崖之上》上映8天票房破6亿,评分也有7.7,这个成绩不能说差,但离优秀国产电影的8分线,还是差着一口气,今天小姐姐就想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很多人因为影片太过“政治正确”而骂张艺谋,其实大可不必。想想《一秒钟》的多次推迟上映,你就知道“国师”身上的枷锁有多重。枷锁之下,他还冒着被骂的风险,去尝试新的类型,已经很不容易了。 再说嫌《悬崖之上》没有作者性的批评,这就离谱啊,为啥非要跟一部纯娱乐的商业电影要作者性?商业电影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供娱乐啊。 可能责之深爱才切吧,虽然张艺谋自谦是“职业导演”,但自1988年推出《红高粱》技惊四座至今,他已经成为观众自发称道的“国师“,大家天然就对他有更高的要求:不能是纯粹的娱乐,不能是纯粹的商业电影。从这点来看,《悬崖之上》面对的就是比别人更严苛的审视标准。 可认真讲,《悬崖之上》最大的问题始终是故事的bug(不包括那些说总是下雪不真实的批评,电影不负责提供真实),只要改进7个bug,叫好叫座的张艺谋商业电影或许就此诞生。 01 小兰和刘浩存,为什么会这样? 刘浩存出演的小兰,是《悬崖之上》上映后被吐槽火力最集中的。毕竟角色本身存在着难以自洽的矛盾。她小白花似的形象,被当成乱世中纯洁与希望的象征,但同时她又缜密且杀人利落,这让象征也不够纯粹。 而当象征不够纯粹,张宪臣与周乙解释”乌特拉“是黎明,和要让她活下去的几场戏,就没有了本该具有的力度,毫无感染力。 演技成熟些的女演员也许能把小白花和老练杀手这两种场景统一起来,让角色复杂立体,但刘浩存真的不行,她让小兰的这两种特质呈现分裂状态,毫无章法。 02 小兰和王楚良尴尬一吻,有必要吗? 自从《山楂树之恋》之后,张艺谋就不太会拍这种情情爱爱的戏了,因而看到树林离别一幕,楚良第一个动作是强吻小兰,小姐姐脚趾头抠地尴尬至极。此外,让刘浩存和朱亚文这两个年纪相差16岁,明明没有任何火花的人,一出场就来个吻戏,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嘴唇的不情愿。 其实,不是非要吻戏才能展现爱情。分别时候深情拥抱,开开玩笑,哪怕讲个冷笑话展现一下年轻人的乐观也行啊,革命感情大家都懂。 03 车厢四目传情,有这么放肆的特工吗? 影片开场十分震撼,4个降落伞如同四朵花在雪原森林上盛放,接下来镜头穿过树林的第一视角,更让观众有代入感,更让人好奇兵分两路的双线叙事,会有怎样的戏剧张力。 雪地遇特务的两场戏虽不够严谨,却也足够令人期待,接下来要如何识破特务、如何接头、如何完成任务,每一环节都扣人心弦。没想到下一步,双线成一线,2组人马坐到了同一个车厢里。 有人吐槽说,哈尔滨可是个大城市,开行列车班次不少,怎么可能这么巧地4个人上了同一列车,还在同一个车厢?!而且,在苏联受过7个月训练的专业人员,就这么在车厢里眉目传情,特务还看不出来,只有特务都瞎一种解释了。 就算想表现出传递消息却受阻的紧迫性,也不必在一个车厢,4个人分散开,狭窄的通道和可疑的人群,不是更会增加紧迫感和故事性?! 04 主角“自然”被怀疑,谁给开了上帝视角? 还是车厢预警戏份,厕所门口排队的人非常多,谢子荣装成醉汉硬插队进去改了张宪臣留下的密码之后,王郁接着进去,但王郁之后还有很多人去上厕所,怎么这么自然而然地就怀疑到了主角身上,难道敌人都看过剧本了吗? 05 小兰抛下张宪臣时,想啥呢? 张宪臣和小兰下车时遇到查车票,张宪臣就让小兰把车票给他,他想办法把去哈尔滨的票换成去其他地方的。 既然小兰毫不犹豫地把票给了张宪臣,对同志兼领导抱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那为什么她连几分钟都等不起,下一个镜头就直接跳窗置自己于险境? 这场戏不仅在人物动机上毫无逻辑,在叙事上也毫无意义。既然在小房间里已经展示了她干脆利落的杀人手法,铁道上跟敌人的肉搏战又有什么作用?这场戏中甚至连枪声都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没有意义之余还凸显了bug。 06 张宪臣迷幻剂吐真言,有必要吗? 小姐姐最不明白的,是对张宪臣这个人物的设置。最开始他明显承担了老革命的角色:警觉机敏,经验丰富,而且忠心耿耿,对胜利充满信心。 所以他被酷刑折磨的时候,我们痛心又放心,因为知道他什么都不会说,也因此,他与周乙车上托孤的一场戏是高潮,感情表达克制,却又让人动容。 后面开车撞敌人就是高潮迭起,克制之后再释放,在这场戏死去的话,张宪臣就会成为一个丰满而立体的崇高形象。 但后面的走向就让人迷惑了,张宪臣又一次被抓,又一次被固定在了原来受过酷刑的椅子上,这一幕确实很残酷,又有些好笑,小姐姐在电影院就听到有明显压抑的低低的笑声。前一刻的崇高感觉,在这一刻被消解殆尽,这难道是为了推动2组故事发展吗?! 07 都找到了安全屋,怎么还是让她跑了? 张宪臣遇险后,特务找到了小兰藏身的安全屋,潜入其中埋伏就等“瓮中捉鳖”,小姐姐看到这里,觉得问题更大:出租车司机怎么能知道房间号?如果只知道地址,经过大搜查获知房间号的话,就需要镜头来交待,这样小兰一回家就拿出枪也顺理成章。 而如果来自张宪臣“泄密”的话,那不仅前面逼供的可怕和托孤的感人全都功亏一篑,特务问出租车司机的一幕,也成了没用的镜头。 同样的问题还有书店,偌大的哈尔滨仿佛只有商务印书馆一家书店,连确定地点都不用,就等着特务们精准布防了。这些破绽总让人觉得所有人物好像都读过剧本,都直击要害,都懒得解释。 因此影片观感确实是爽,尤其枪战、追车、打斗的惊险动作戏叠加,周乙、金志德、高斌暗流汹涌、波澜诡谲的话语和行动,让电影院里的120分钟,每一分钟都满满当当,毫无尿点。 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提供了充分的娱乐,而考虑到张艺谋绝好的美术风格,它甚至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只要修复7个bug,8分谍战剧的美评就到手了不是? 5 u9 s( |) w3 Q! ?2 V7 b/ |0 D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