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说: 孩子到了三四岁之后开始非常在意“输赢”,有的会在5、6岁达到顶峰,甚至上了小学仍然很怕输。 无论是跟别人比赛、玩游戏,还是自己闯关,只要没有赢、没有达到预期,就非常容易情绪崩溃,表现形式常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 发泄情绪型:大哭大闹,推倒、摔打当下的道具、玩具等; 波及他人型:我以后再也不跟你比赛了,再也不玩这个游戏了! 自我消化型:不哭不闹、不蹦不跳,但就是不高兴,闷闷不乐。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哪一种都让父母很担忧,因为一直有一个声音小时候“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也“赢不了”。 孩子“一输就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之前写过的“孩子太小,无法应对输赢的压力”、“孩子不能接受不公平”,当然也有一些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自身性格原因,比如父母面对输赢的态度、自尊心过强等等。 但今天C妈想跟大家说的是,大多数孩子的“输不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都是可以自然过渡的! 大人不必过于焦虑和担心,否则可能会加重孩子对“输赢”的反应。 输不起是可以自然过渡的 自我意识这个词,相信当妈的都比较熟悉了。简单点说,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孩子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和认识到的。 孩子大概在15~24个月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这个时候孩子才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步产生“自我评价”,这整个过程大多会在孩子2~4岁间完成。 自我意识初期孩子们并不能清晰准备的定位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世界所有的“好”都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就很容易失控,因为他不愿意相信:???竟有我做不成的事? 当然,他也会认为一切的坏,都是因为他,比如父母吵架,即便我们不说,他也会认为这是他导致的。 PS:所以如果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了,希望我们都能补一句:“孩子,这不是因为你。” 从心理学角度讲,出现自我评价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开始复杂化,除了最基本的喜怒哀乐,还会出现嫉妒、愧疚、尴尬、骄傲、羞耻等多种情绪。 今天我们说的“一输就哭”、“争强好胜”等情绪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换句话说,这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并驾齐驱的另外一种意识——“他人意识”也会随之出现。 他会逐渐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我“创造”的,也不只有我一个人,就连跟我相关的事,也不完全是“我说了就算”,还需要跟别人合作、沟通,也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一切的“不如意”。 比如: 我想跟别人玩,而别人却不愿意跟我玩; 比赛或游戏时,我想赢,但我不一定就能赢,原来有人比我还厉害。 这个过程一开始他们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完全打破了自己的固有认知,所以很容易崩溃、大哭大闹。不过也不必太过担心,一般而言,这种情绪和现象是暂时的,是不需要父母过度干预也可以自然过渡的。 所以,孩子出现一输就哭的行为后,不必过度紧张和焦虑,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当他们的“他人意识”和“自我评价”逐渐完善时,大约在7-8岁间,就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输赢。 所以啊 ,别心急!当然,自然过渡并不意味着我们放任不管,合理的干预和引导,会帮助孩子更好、更顺利的度过这个时期。 孩子输不起?那就让他赢! 如果孩子胜负心过重格外在乎输赢,或者完全不能接受输,一输连玩都不玩了。排除强自尊外,更多的是因为心理力量不足,也属于抗挫折能力的范畴。他不愿意或者不能面对输,是因为他承受不了“输”带来的打击、有感受不到赢得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比猛灌鸡汤“输了也没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赢的力量。那具体到游戏或者比赛这类“竞争”项目上,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C妈最近有新解:孩子输不起?那就让他赢! 可能有人会反问:“你说的是在游戏中故意输给孩子?”没错!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点适合“自我评价”过渡不顺利或胜负心过重的孩子,在此之前还是建议优先使用前边那篇方法论。 CC整体来说“自我评价”过渡的还比较顺利,五六岁时并没有出现特别较真的“输不起”情绪。但今年春节期间玩乒乓球时,却发现发非常在意输赢,或许是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技术不过硬心里没底的缘故,不是输了不高兴、闹气,就是撂挑子不玩了。 起初我依然引导她关注比赛的过程,但我发现她完全没兴致,根本不在状态、甚至有时候会作弊或耍赖,想方设法让自己赢。几次下来判断是她心理力量不足,压力太大,我便转变了策略。我开始故意让着她,让她赢。 她也很聪明,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但她非常享受这种“特殊游戏规则”。几天之后,她积累了一定的满足感和自信,又建立了关于打乒乓球的自信,便没有再出现过撂挑子的情况。 后来我开始有意增加比赛的难度,很明显她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但我最后还是会让她赢。所以每次比赛之后,她都很高兴,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努力得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她打球的技术肉眼可见的增长了很多。 后来终于有一天,她明确告诉我:“妈妈,你不要再让着我了。”此时的她心理力量已经非常足:我有能力真正战胜妈妈!虽然现在她仍然会输,而且次数一点都不少,但她不会再气急败坏,而是越挫越勇,她也基本能够平衡输和赢之间的感受:享受胜利,也乐于挑战! 你会发现,当孩子真正强大起来、相信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他才愿意遵守规则,才敢于去尝试。 我经常说小时候CC姥爷给我数学启蒙玩3、6、9的例子,那些他早就知道终极答案、一出手就能赢的思维难题,他总会陪着我们百次、千次的玩,也陪着我们百次、千次的输,让我们以为输赢不是必然事件、而是概率事件。 所以,每次我都超认真的琢磨怎么赢几率高,每次赢都沾沾自喜,输了还想着再来一局,特别上瘾。用他的原话,“要总是输,你们怎么可能千百次的思考、千百次的尝试、千百次的成功感觉自己很牛气? 直至最后终于摸索出了终极答案,赶脚自己简直是个天才?”不夸张的说,我数学好的那点自信,全是CC姥爷这么给的! 想要增强孩子的心理力量感和自信,适度运用“让他赢”很有效。从心理学的理论范畴来讲,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不断演练“遇到问题—敢于挑战—找到方法—获得胜利”的过程。 这比我们简单的鼓励或者用激将法更管用。尤其是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或者面对“输赢”心理压力过大时,让他赢总好过他因为太害怕而放弃! 有能力和信心面对困难的孩子,是不会畏惧竞争的,也不会过度在意输赢,因为他知道输赢不在乎这一次,暂时的输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赢而积累方法和经验的! 而“胜负心”过重、输不起的孩子,说到底,还是因为心理力量不够,缺乏信心,自我接受的程度也不高。所以他才迫切需要通过“赢”,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面对已懂得输赢含义却又胜负心过重的孩子而言,改变就从增加他的心理力量开始吧!
! u# y' L) J6 c# V1 N" X* q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