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临近,Kindle最近发起了“阅读新势力”的主题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小K将为大家推荐一系列新作家、新作品,也会与大家畅谈有关阅读的新技巧新方式。 本期小K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位新作者——西班牙当红小说家安德烈斯·巴尔瓦。 这位作家出生于1975年,已出版了超过二十部作品。巴尔瓦曾在2010年被格兰塔杂志选为“最杰出的西语青年小说家”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对他不吝称赞: “(安德烈斯·巴尔瓦)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 巴尔瓦的小说擅长以孩子与潜意识为切入点,发觉人类精神内在的蛮荒意识与原始自我。今天要讲得这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光明共和国》。 他在2017年凭借这本书赢得了“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 你可以去Apple Podcasts、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各大播客平台,搜索【文化有限】收听《光明共和国》的深度导读,也可以阅读精简的文字整理版本。 以下内容包含: 1、西班牙文学的特点、对拉美文学的影响和塑造、印象和感受。 2、用一个词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哪个词? 3、孩子和成人角色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许多作品的主题,它具有哪些特质?为什么?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构的中美洲的城市,说到中美洲发生的故事,大部分人可能会想到百年孤独,可能会想到拉美文学,可能会想到奇幻文学,但是这本书又跟他们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先从这本书的故事讲起。 它的梗概非常简单,就是在一个中美洲虚拟出来的城市,突然间出现了一帮小孩,然后这些小孩说着陌生的语言,同时有一些非常异于常规,异于大人对于小孩预设的一些行为,然后这些小孩渐渐就变成了一个组织,流窜的在这个城市里边做一些打杂抢的非常之不文明的行为,游窜和流荡在城市里边。 而成人世界因为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来自小朋友的攻击,他们就去寻找这些小孩的组织,最后终于在一个地下管道的世界里边找到了这些小孩赖以栖息的地方,发现他们会用非常奇怪的装置来布置这个地方——这里四处都有小镜子,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小孩子们的光明共和国,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因为它的结构非常巧妙,有很多的插叙倒叙等等,如果你仔细读起来会非常引人入胜,非常波澜起伏。 1、西语文学的特点及形成历史有些读者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读起来有点摸不着它的时间线,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本身我们说到拉美文学就会提到魔幻现实,而魔幻现实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的文学技巧,它会刻意地让整个故事里面的因果关系看起来不那么符合现实状况。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拉美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在1960~1970年代的时候,文学界有一个现象被称为“拉美文学爆炸”,这个爆炸其实带来了很多我们后来知道的非常著名的所谓叫“拉美文学的四主将”: 也就是阿根廷的科塔萨尔他写了《跳房子》和《角斗士》; 有墨西哥的富恩特斯,他写了《奥拉》和《我们的土地》; 还有最著名的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多人在疫情期间也会读这本书; 还有就是哥伦比亚的略萨,略萨写过《城市与狗》《绿房子》; 再往后也有人把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也加进去,会把这4~5个人列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 那个时期的小说本质上都是现代主义小说,是写现实故事的,但是他们会特别的将时间做非线性的处理,这也就是我们在《光明共和国》里面读的时候你发现他的时间线是错乱的,也就是非线性叙事,它不是一条线下来,它会跳着写,就像拼图一样。 而且在拉美的文学爆炸里面,经常会用多重观点进行叙述,用很多的新词,很多的双关语,甚至有一些粗暴的或者是不那么文雅的语言,基本上这就是我们说看《光明共和国》或者是你去了解拉丁美洲文学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此外,文学爆炸背后的社会背景也值得注意。在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过程当中,拉丁美洲发生了很多历史性的大事件,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古巴革命,还有美国猪湾事件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政治事件的驱使,导致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文学爆炸里面的代表作家,他们通过作品要表达自己非常强烈的政治诉求和表达他们对拉丁美洲腐败的社会的不满和反对,于是他们把它变成了自己作品里的很多描述和故事,才催生了刚才讲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这种写作风格,这个是拉丁美洲文学的一个比较强烈的面向。 2、巴尔瓦其人说到这本书作者安德烈斯·巴尔瓦,他是一个西班牙人,《光明共和国》这本书是他在2017年的时候写完的,它的中文版本是2020年4月被引进到中国来。除了这本之外,同时引进还有巴尔瓦的中篇小说集,叫《小手》。《小手》里面收录了他的5篇中篇,题材也是各异的,形式都不太相同。 巴尔瓦是一个特别有名的西班牙语的小说家,用现在的话讲叫“当红炸子鸡”。他被《格兰塔》杂志(注:英国老牌文学杂志)评选为22个最杰出的西班牙语青年作家之一。我们如果看他的简历,就可以看到他基本上把能拿到的西班牙语文学的奖项都拿到了,有些甚至拿了不止一次。 他的小说的风格通常都是以孩子和潜意识去切入故事。在读的过程当中,甚至可以读出很多哲学的意味。虽然可能很多读者分不清他到底是采用了一种心理上的描写,还是一种意识流的描写,总之就是让人感觉到这些文字已经进入了人的心里。他的写作风格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发掘出内在的精神,并且让人意识到内心深处潜藏的原始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 大家都把《光明共和国》评价为是一本讽寓的小说,就是反讽的讽,寓言的寓,这里面有很多讽刺的成分。在读具体的篇章的时候,读者也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它是在有意的讽刺很多人很多事情。 此外,他的语言能力非常的好,他不仅能拿自己的语言写出非常优美的诗句,他也能把外国语言翻译成西班牙语,非常优美动人。 3、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压抑 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这部小说中对天气的描写,让人感觉很粘腻,潮乎乎的。 第二,这本书讲的又是一个非常惊悚和残忍的故事,而这个残忍就在于——它的主体写的都是小孩。咱们一提起孩童,脑海中预设的都是那些纯真的、天真的形象,但是这些小孩子的行为,包括他们中间遭受的那些事情和最终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所以整个过程会觉得非常压抑,特别沉重,喘不过气来。 第三,作者行文的时候,感觉他很多事情说一半又不说一半。因为这本书本身是一个回忆录的形式,所以我猜想作者可能想要刻意营造这样一种感觉: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不忍心回忆那段残酷的历史,所以他用的话都是只言片语,说一些,然后让你来补一些。然后当你脑补形状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得太残忍了,就觉得特别压抑。 雾气氤氲 南美洲作家特有的那种感觉,可能跟南美洲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就是特别的潮湿,一旦潮湿了之后就容易产生雾气。并且他写的东西又不是那么明确,有很多隐藏着的东西他不给你写明白,你在森林外边你看不起透里面到底是什么,但是你又对他好奇,你要想知道它后面是什么,也许后面是好东西,也许后面是危险,你不知道,而且你知道那里面一定有点什么东西。 这也就是大家都说巴尔瓦的一个写作风格,就是所谓的模糊性。他的叙述也是这样,为什么让你感觉读起来有一种哲学的意味。 迷幻/残暴 一个是在写法上的迷幻,他把时间叙事顺序都打乱了,另外在设定上它也做得很迷幻,有各种冲突让你应接不暇。有城市与森林,有地上与地下,有文明与野蛮与成熟与幼稚等等……在这里面充斥在整个8万字的小说里面放进去了这么多的冲突,我觉得真的是非常的优美且迷人,是那种残忍的迷人。 然后他在文笔上写的也非常好,你能看到热带雨林的风景就在你眼前展开,你能看到贫穷的样子,你能看到河水,你甚至能闻到河水的味道。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一句话,叫 肮脏的东西,距离如画的风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我觉得他整部小说就是在肮脏的东西和如画的风景之间找微妙的平衡点。 4、那些描写童年或描写孩子的作品以十几岁孩子为主角的这类作品有很多,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包括《十五少年漂流记》,包括《少年派》等等,这种作品我们会认为它是给孩子看的,是美好的,它是告诉你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的。 但同时也有以孩子为主角,但是是写给大人看的作品。比如说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比如说也是巴尔瓦的作品《小手》,他更黑暗更残忍,更有乌托邦的意味。 这两种作品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就是一种是我们还是希望维持孩子的童真,让他们看十五少年在海上漂流,他们也能安全的抵达,活下来,甚至能培养自己的友情,互相支持。 同样的也有像水泥花园这样的作品。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概就是讲一个家庭里面的母亲死掉了,这几个孩子为了能继续去领政府给他们发的低保,所以他们不能让政府发现妈妈死了,如果发现了就要把他们送去孤儿院,他们这个家就没有了。 为什么叫水泥花园?是因为他们最后发现母亲不行,这么放着回头就烂了,他们干脆把母亲砌到了一个箱子里面,砌到了一个墙里面,所以叫水泥花园,这也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故事。在这种故事里面我们其实能看到很多成人世界不敢想象,但是我们又有一点点好奇的东西在。 再比如刘慈欣早年间有一本小说叫《超新星纪元》,它设定了一个条件,有一颗超新星爆发了,地球受到了影响非常的奇特,就是所有14岁以上的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会死掉,后来地球上所有14岁以上的人都死掉了,只剩下14岁以下的孩子们还生存着。 那个里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在14岁以上的这些大人们,即将要把地球留给14岁以下的孩子们的时候,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就开始从他们这些孩子里面选拔那些品学兼优的人来继承他们的位置,然后他们就会带着这些孩子去参观一车一车的火车皮,这些火车皮装的就是盐,然后领导人就问他说,你们知道这些火车车厢所装的盐够咱们国家的人吃多久吗?然后那些孩子就猜说吃10天吃一个月吃一年,领导人揭晓答案说这些只够我们国家的人吃一天。那些孩子就疯了说有时候这么多只能给我吃一天。 通过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其实孩子们对这个社会其实是没有任何具象化的认知的。从这个小说跟《光明共和国》去对比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说成年人好像总是对孩子有一种这种幻想来源于说,我们似乎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很多不满,然后这种不满和批判,使我们对孩子有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是一种寄托,我们希望孩子们比我们更好,我们希望孩子们比我们更纯洁更天真,他们的浪漫能够抵消掉我们你们的世界里所遭受的那种黑暗和愚昧的东西。但是最终我们发现这种天真和浪漫的寄托往往是失败的,就是孩子们总会长大,或者说这个世界没有给孩子们留下让他们继续天真浪漫下去的空间。这个是最大的矛盾,也是最大的悲剧所在。 最后想用一小手的一段序言来做结束语,小手的序言里面有一段他是这样写的,他说: 时不常的就会有这样的小说出现,他并非对现实的记录,而是创造出了一整个全新的现实。就像一盏灯照进了我们最幽暗的感受。卡夫卡做到了,舒尔茨做到了。如今巴尔卡凭借可怕的《小手》也做到了向我们展现了童年激烈情感与午夜神秘仪式的精神紊乱图景。 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来看一看《小手》和《光明共和国》。
, ^& }# I# a" \4 C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