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进入幼儿园后,他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他们从同伴交往中获得认同感,也同步增强社交技能。但随之而来的也会有一些并发风险。比如前几天又有一个妈妈来问我,孩子的好友有点“熊”,沾了好多坏毛病,这样的“懵懂友谊”,爸妈当不当介入?不介入的话孩子会否跟着学坏、误入歧途吗? “女儿上幼儿园后社交能力还不错,最近跟小区一个同幼儿园同级不同班的女孩子玩得最要好了。这个女孩有点熊孩子的感觉,到别人家就随便拿东西玩拿东西吃,也不怎么听话。 好在她热情大方活泼,我也不反对她们来往。可是时间一长我就发现我孩子学了不少毛病,一是爱撒谎了,不管做不做得到的事情先满口承诺,到了兑现的时候就各种耍赖;二是爱吵闹了,就算跟她说了吵闹没用,也并没有向她妥协过,可还是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遇到事情闹一通再说。”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是否要断其实需要我们有一个“权衡”考虑,孩子受同伴的“负面影响”到底会有多深?会不会深到我们都无法消除……这背后有一个思维路径: 1. 同伴“坏”的影响VS社交带来的价值 所谓同伴的“坏”行为,其实有些只是我们大人眼中的不能接受,但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比如一些暂时性的模仿,大人眼中的“低级趣味”——做鬼脸、玩斗鸡眼......,孩子学来了,看着特无聊,但这其实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追求的“搞笑”感觉,我们没必要太介意,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觉得无聊就不再做了。也比如我们眼中的“生活恶习”——抠完鼻屎乱刮、吃饭嘴脏了直接用袖子擦...... ,看着特别没教养,但想明白了,这些事不是不能纠回来。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但不用介入孩子的社交。但如果坏行为在一个孩子身上层出不穷的出现,那它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与我们的教育观相去甚远的另一个家庭的教育不力,比如习惯性的撒谎、偷东西、暴力解决同伴冲突等等。当坏影响已经超过孩子的友谊情感,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佛”,当管则管、当断则断。孩子接受不了,也要逐渐减少他跟玩伴接触的频率。 2. 要介入的不是拆散,而是建立“交友判断力” 前面说到的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可能是孩子时不时的从小伙伴那里学来一两个坏习惯,远没有到要断绝交往的程度,但也总是被影响。 这时候我们也需要介入,但绝不是拆散,别忘了,交朋友是孩子的事,也是他们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交友判断力”。让他们明白要去分辨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值得学习的地方,逐步规避一些不好的习惯等。 OK中班那会儿有一阵子特别喜欢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把家里的各种情况排除后,和老师交流时得知是他最近和班里的一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个孩子一直有这个习惯。 趁着有天接他放学回家路上,我问他: “妈妈看你最近很喜欢跟Yoyo玩呢~” “是的,Yoyo很好笑,我们总是打打闹闹。” “Yoyo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很棒?” “他跑步总是第一名,胆子也很大,总是趁老师不注意爬到很高的地方去!” “看来Yoyo是个很活泼开朗,又勇敢的孩子,难怪你喜欢跟他玩。” 当我把“你的朋友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朋友的什么地方?一起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一起有没有不开心?”作为切入点时,我也同步收获到了我所需要的信息,OK喜欢这个小朋友的什么特质,而他也完全不觉得我是在介入他的交友。 接下来就是把“坏影响”的部分从中剥离出来。 于是我继续跟OK聊: “我听老师说,Yoyo经常在学校大喊大叫。” “对,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打滚。” “他这么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接着问。 “觉得有点吵……所以每次他一闹,我们就把玩具让给他。” “你喜欢他这样吗?” “不太喜欢。” “嗯,妈妈的想法和你一样哦!不过最近你在家也大喊大叫了,我觉得这样不好。而且你大喊大叫是不会得到帮助的。” OK突然get到了,不过一两次的对话并不可能就此抛弃掉一个习惯,但至少他开始有意识,也会慢慢开启寻找答案的过程—— 别的小朋友有需求时是怎么表现的,哪几个小朋友的方式他觉得比较好。 有一回OK爸在一个不太适宜的时间让他做围棋练习题,我心想两人又得冲突了,却没想到之前一表达抗拒就着急跳脚的OK,那次居然平静地说出:“爸爸,好的,但我能不能先把今天老师发的手工做完再做。”后来OK告诉我,他觉得好好说话自己首先不会生气了,而且还能得到允许,太开心了。 所以教会孩子自己学会判断小伙伴的优缺点,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这个比我们介入他们的交往重要的多!孩子心智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好恶判断、作出选择,这个过程也向三观建立提供了基础的立足点。 同样的,如果孩子交朋友后出现了负面情绪和感受,比如一味讨好对方、总是被动服从、被嘲笑、自信心萎靡等,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立马就把孩子从好友身边扯开,而是要从他的交友动机中去发现他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寻找一些正面的同伴,让他知道好的同伴关系是什么样的,久而久之他就知道对什么样的同伴要敬而远之了。 3. 成年后的“交友观”取决于8岁前的根基 不过,我们能影响孩子的交友观终究有限度的。孩子8岁前是心智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使他们会有好朋友、会被影响,但爸妈仍然是最能影响他三观和行为的人。但到了8岁之后, 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就要超过爸妈对孩子的影响咯。所以,8岁前我们要帮孩子建立好了一套能坚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好了,未来孩子在交友选择上就不会特别离谱。我读初中时曾经有个我很喜欢的好友,不过那个女孩被当时的家长和老师定性为“问题少女”,因为她又是早恋又是逃课。我爸也曾非常介意我和那个女孩的交往,但其实家庭早期的三观建立,我心里特别清楚我和她要好的部分在于,我欣赏她洒脱的性格、很有自己的主张,而其他的一些不合适行为,我很清楚是不妥的,我当然也不会追随。爸爸完全不用担心! 树立好的“交友判断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把控好自己,在重要的行为、三观、情感部分不被同伴影响。
3 w8 d% C0 k! `- k1 }+ X' D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