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近日,有关"给孩子自由是否会养废他"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热议。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陷入两难的抉择:是允许孩子野蛮生长,还是让孩子在我们设置的条框下长大? 网上曾曝出衡水中学的入学通知书,还是一如既往地细致。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纪律要求”,其中还附了两张标准发型照片。 有网友在后面跟帖: 一点自由都没有,连留什么发型都要管,简直是监狱。 可是,为什么校规如此严格,仍然有很多家长趋之若鹜?因为做了家长后才知道:严格要求,孩子不一定有好未来;而不严格,孩子肯定不会有出息。 自由,从来都与规则相伴而行。 而如果想要养废一个孩子,就给他自由,无底线地给他自由。自由过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总是见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但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里,本来就包含着痛苦的成分,要说在教育里感受快乐,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纵容与溺爱下的自由,无疑是裹着蜜糖的砒霜。 前段时间,高晓松的教育方式广受热议,很多人好奇高晓松是如何把女儿养的这么优秀的。没想到矮大紧老师的回答是:我主要教她“混”日子。说的如此漫不经心,可是背后却饱含深意。 比如当他带女儿去游山玩水,才4岁的孩子随口就能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原来,“混”日子的资本,是能力。 有能力,才有诗和远方,才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所以,当女儿不想上学的时候,高晓松就一边给女儿看学校的课程,一边讲学校的趣事,一通“唐僧念经”,把女儿说吐,也要坚持让她上学。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高晓松轻描淡写说教女儿“混”日子,但背后却从来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培养。 孩子心智尚不成熟,过度的纵容,只能让孩子游离在对与错之间,一不小心,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在父母严格管理之下的孩子,或许有过痛苦的童年,但,以后的人生,却会顺遂如意。 在《向往的生活》中,初为人母的Anglebaby,希望孩子才艺出众,便问身边的小提琴家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逼着,对啊。”刘宪华回答。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还是一直不想拉。” “那你现在感谢你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刘宪华说这些的时候,眼里是自豪的,充满感激的。 是啊,如果没有父母曾经的逼迫,或许,现在赖以谋生、给他尊严的小提琴,就只能是梦里的遗憾。 而成为著名钢琴家的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也曾说: “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束和逼迫,何尝不是对孩子的另一种负责? 给孩子自由多简单啊。孩子开心,家长省心。不会有写作业时的鸡飞狗跳,更不会有严格管教时的剑拔弩张。只是,小时候可以这样。长大以后呢?还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吗? 日本从2002年起,开始实行自由教育,老师不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展。 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实隐患重重。 大部分孩子缺少了硬性的监督和管教后,空闲时间只顾着玩耍、看漫画、打电动……压根就不会主动学习。结果短短一年,这群孩子就渐渐变得不负责任、堕落,继而成绩大幅下滑。 直到2016年,日本政府才不得不宣布废除自由教育,转而实行教育强劲化。他们用十几年的惨痛教训,惊醒我们:废掉一个孩子,就让ta纵欲享乐。 为什么不推崇自由教育? 1、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是可取的,但自由教育不等于放手,放羊。孩子是不具备判断力的,一味地放手,野蛮生长只会让孩子认不清自己。 2、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放纵的快乐中,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过早地变薄。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难以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失去了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负面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 3、当孩子一旦甘愿沦为伪快乐的傀儡,就会让无节制的感官享乐侵蚀自己的灵魂,必将一步步迷失、颓废。
6 t( S2 M: I8 V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