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13547|回复: 1

[育儿心经] 清明又叫清明节,给孩子讲“死亡教育”是一生的必修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4-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广东省东莞市
    清明又叫清明节,
    寒食为主最和谐,
    祭祀先祖心真切,
    郊外种柳枝层叠。
    有这样一个日子,每当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故去的亲人。
    在这一天,人们都回去祭祀祖先,为故去的亲人扫墓。
    这就是我国的重要节日,清明。同时,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清明是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人们习惯上称清明叫做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了,那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其实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中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
    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唐朝开始盛行。
    不过关于清明节扫墓民间还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跟诸葛亮有关。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他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到田野道路上拜祭。后来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于是这一习俗便保留了下来。
    说来说去,清明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祭祀先人,这就不由得让人想问:中元节也是祭祀,两个节日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起源和时间不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其历史应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传说,而中元节就是由佛教的盂兰盆会发展而来的。
    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其次 ,祭拜对象不同。
    从古至今中元节的祭拜对象,已经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佛教徒每到中元节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会在这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以安抚亡魂。
    清明节主要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祭祀形式多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墓地、骨灰庵等地举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
    以上两点便是这两个节日的最大不同了,这下能区分出来了吧。
    那么,清明节还有哪些好吃的和好玩的呢?
    踏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放风筝。踏春怎么能少了放风筝呢?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的标志性食物,主要做法是将艾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糯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为了不让青团和笼屉粘在一起,通常在下面会放上荷叶。出锅的时候,看着一个个青色的小团子,坐在一片片叶子上,就像一只只绿色的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可爱极了。再加上青团吸收了荷叶的香味儿,咬上一口,清新怡人。一股爽快的气息,直冲脑门。
    给孩子讲“死亡教育”是清明节的必修课。
    死亡并不可怕,关键是用什么心态去看待它。中国很多父母“谈死色变”,但其实死亡教育是由死观生的教育,是探讨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处理死亡带来的悲痛、伤心等情绪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怎样跟孩子解释“死”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的儿童开始能慢慢理解
    生命会消失、死亡,但该阶段的儿童对死亡还没有明确概念,常常认为死亡是暂时且可逆转的,就像睡觉,睡一会儿就会醒来。
    第二阶段:5~8岁的儿童逐渐认识到死亡
    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对死亡产生了畏惧心,但一般情况下不会把死亡和自己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9岁以上的儿童对死亡有了相对成熟的认知
    开始理解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自己。
    基于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阶段向其传达。
    “爸爸妈妈也会死”
    世间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会死亡,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不同。花花会凋谢,小草会枯萎,家里养的宠物也会死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一样会老去,离开这个世界。但爸爸妈妈不会彻底离开,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你。
    好啦,有关清明这个节气,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清明节的特色食物是什么,你记住了吗?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有关清明的诗句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E& _( A" Y/ `' \- }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5-1-22 20:49 , Processed in 2.66896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