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幻想着父母曾隐瞒自己多年,家中是一个隐形富豪的情况,让自己多年之后可以作为一个咸鱼一样幸福的生活。然而这往往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大部分人都是出生在一些普通人的家庭。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奇葩说》近日迎来了这样一个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的问题。 傅妈傅首尔在节目中的回答赢得了大量喝彩: “父母告诉孩子的时候,是带有善意的,所以我们要选择最温柔的方式,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情况” “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石头里也能长出顽强的草,但是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 你想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告诉他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吗?这更残酷。 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被关在屋里学习,但好歹人家父母愿意和孩子交流,孩子还有一扇玻璃窗可以看看外面。你光让孩子学习,生活的真相也不告诉孩子,孩子相当于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两眼一抹黑。 就像黄执中说的,不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并不能保护孩子有一个理想的童年,只会让孩子感到深深的隔阂。父母以为自己为孩子做了牺牲,扛住了生活的重担,但在孩子眼里,这就是不亲密、不接纳、不信任。 一个不能谈钱的家庭,亲子关系是不可能民主的。因为父母打心底里就不认可孩子是和父母一样平等的个体,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 《感谢贫穷》的作者王心怡曾经这样说:因为家里很穷,他们姐弟穿的都是亲戚的旧衣服。母亲总是对她说:家里穷,衣服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 有一次,有个男生嘲笑她穿得那件“袖子长出一截,土得掉渣的棉袄”。 王心怡哭着回到家,把这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王心怡家很穷,这是事实。但是她的妈妈并不自卑,而是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不用理会别人的嘲笑,咱们只有努力把事做好就行。王心怡的自卑就被化解了。她依然长成了一个非常阳光,乐于助人的少女,还考入了北大。 设想一下,如果王心怡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自卑,避讳和孩子谈钱的母亲,又会怎么样?心怡在外面受了同学的嘲笑,她一定不会回来和妈妈说,因为说了也只会再挨一顿骂,或者惹妈妈伤心。 经年累月,孩子只能自己去舔舐那一道道伤口。这个伤痕就会越来越深。 很多自卑的父母,避讳和孩子聊钱,聊经济。 慢慢地,孩子会明白,钱这个东西是禁区,在家说不得。但是家里条件又确实不那么好。那双破球鞋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同学们的异样眼光,甚至只是不经意地一瞥,都会让孩子感到痛苦。 这才是造成孩子自卑最大的原因——他的痛苦,没有人可以倾诉。 除此之外,还有些家长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节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爱用“我们家里很穷,你要省着点”、“就知道花钱”……这样的话刺激孩子,重复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会让孩子觉得家里太穷,造成穷的原因跟自己买东西有关系。 在某期《少年说》中,有一个高二的学生杨禹奇吐槽自己的妈妈,说从小学开始,就被妈妈灌输一种家里特别穷,穷得揭不开锅的思想。有时候就连自己想买一支笔,都要跟妈妈软磨硬泡很久,这让他每天都很担心自己有一天就吃不上饭了。 曾经杨禹奇发现爸爸买了一辆车,却被妈妈忽悠是家里中了彩票,直到自己慢慢长大了,妈妈才终于瞒不住自己了。这时候杨禹奇才发现,“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 妈妈每天美容护理,爸爸每天大鱼大肉,而自己买支笔都要想很久,他觉得很委屈,被骗了这么久,事实上这种匮乏感的感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的作者尼尔·古德弗雷曾说,“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在金钱问题上说谎”,其实,像“赚钱很辛苦,家里不富裕”这类的话,父母可以和孩子说,但不要一直强调,更不要把它当作是拒绝孩子请求的借口。和孩子说,是强调“钱和劳动的关系”;而不要一直强调,则是避免孩子自卑。 父母不妨让孩子经历一下,通过劳动赚钱的辛苦之处: 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看看 当父母和孩子强调赚钱不容易的时候,不妨利用孩子的空余时间,让他们去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内容和场所。这样可以让孩子体会其中的艰辛,才能更理解父母说“赚钱很辛苦”的意思。 让孩子自己劳动赚钱 想要让孩子学会节俭,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劳动赚取零花钱的制度。比如让孩子通过做家务的方式,赚取自己的零花钱。而平时想要什么,就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 总而言之,父母向孩子抱怨“赚钱辛苦”,也是为了让孩子有节俭的金钱观和意识,做到不随便花钱。 0 r7 ~. c' [$ _5 k* h- o ~# n2 R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