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恋”是老师、家长都十分敏感的一个词。 就像《小欢喜》里,当董文洁和宋倩看到儿子方一凡和女儿乔英子在楼梯间拥抱的画面。 不仅仅是吃惊,还有生气、紧张夹杂一点点恐惧。 前一阵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秦皇岛16岁中学生服药自杀,此前曾两次被拍‘早恋照’,两度停课。” 事情的起因是16岁高二学生女孩小杜(化名)和同学小明(化名)中午在食堂门口打闹。 两个人的手碰到了一起。 这一幕被后勤主任张某鹏看到,随即叫住2人,让他们站在原地拍照,并肯定“你俩就是搞对象”呢。 之后联系家长,立即将两个孩子带回家反省教育。 在这一次停课后,回校的第一天小杜开始变得有些封闭,不敢说话。 对女孩来说,同学和老师的异样眼光和流言蜚语都足以让她窒息。 下完课后,小杜和小明一起吐槽这段时间心里的压力。 就在这时,张某鹏主任又撞见了。小明出于害怕想赶紧跑开,小杜也跟着跑。 张某鹏骑着自行车、照着手电筒喊话:“你往哪儿跑?学校都有监控,你就等着回家吧你。” 两个人逐渐放慢脚步,又一次被拍照。 第二天学校通知了男孩父亲,到学校办理了退学手续。 女孩妈妈杨树娟也接到了一样的通知。学校给出的处罚是停课半个月。 这一次停课回家后,妈妈说女儿情绪变得特别低落: 第二次回来,女儿连争辩都不争辩了,一言不发,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哭。 直到一天听到女儿在房间发出哀叹,杨妈妈赶到卧室一看女儿全身抽搐,她赶紧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 然而不幸的是院方诊断为“呼吸衰竭、心脏骤停,药物中毒”。 女孩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逃离了这个世界,因为她不想再被拍照、被伤害、被别人讨论。 杨妈妈觉得女儿的死与这两次被拍下 “男女接触过密”照片,以及学校的停课决定,有着直接关系。 在事发后男生手写了一份“情况说明”,由男生的父亲交给杨树娟,希望能够给她提供帮助。 “从没牵手,没拥抱,更没搞对象。”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此事称: 在该事件上,校方的处理并没有任何不妥。 涉事学生因为与异性过于亲密,违反了校规而被拍照留证,经调查,该女生至少有四次与男生有过“亲密接触”。 事件一经曝光之后,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议论: “学生之间有亲密行为,拍照留证?这是什么行为,什么时候成侦探啦?” “就因为疑似早恋??孩子就没了……” “这后勤主任是抓特务么?就算是发现有早恋倾向,不应该问清楚么?” 是呀,如果真的发现学生中间有早恋行为倾向,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应该把女孩逼上绝路。 毕竟,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把孩子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方。 一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啊。 女孩母亲在事件后续的发酵中也表示,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的疏导女儿…… 学校、家长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如此慌张、紧张又无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大人们“视早恋如猛虎”,真相只有三点 青少年教育专家姜囡囡在课程中说过: 进入青春期,孩子自然的情感流动、情感外放是正常的。 早恋不仅是对异性好奇,更是证明自己有魅力。被欣赏、被认可、被追捧,孩子往往能在恋爱里得到这些感受。而这些感受从父母那里是得不到的。 关于恋爱的教育,是教养过程中更高层级的养育内容。 但是,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很少认为这是正常的。 相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将孩子早恋看作是“洪水猛兽”。 去年轰动一时的“因女儿早恋,雪地跪罚3小时”事件;6月陕西旬阳县赵湾中学高二女生,因早恋问题跳楼; 前一阵校长推出“防早恋校服”引发热议; 小S此前在社交媒体上称发现12岁女儿有恋爱迹象,当即进行了阻止,并声称觉得早恋很恶心。 这一系列事件都在说:很多大人们非常紧张和抵制早恋。 原因无非3种: 第一,担心影响学习。 在所有大人们的担忧里,早恋影响学习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 “谈恋爱了,还哪有心思学习啊!” “学习时间那么紧,谈了恋爱怎么可能不影响学习呢!” 事实证明,这些担忧并非十分必要。 在一项匿名调查中,中学生们表示:早恋不是什么稀奇事。 就算是恋爱了,也不是每天你侬我侬、废寝忘食的状态。 反而他们都很淡定:“这关学习什么事”。 美国学者针对中学生进行了一次跟踪实验: 恋爱的学生和没有恋爱的学生,在高中录取率和大学录取率两个数据的对比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这个方面,大人们可以放一放心了。 第二,偷尝禁果,带来严重负面后果。 这也是绝大部分父母最恐惧的事。 青少年的自制力薄弱,容易因为好奇心过早的接触性。 而因为这一“教育盲区”,少年们自身并不清楚这样做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正因为无知,所以显得勇敢(大胆),渴望去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 非常赞同黄磊的教育理念:恋爱是美好的,是十四五岁最正常的一种情感体现。 所以,对孩子早恋、过早性行为的担忧,不如转变为教会孩子什么是恋爱,什么是性行为,怎样安全的保护自己和对方。 第三,“这怎么能行?!”——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脱离自身控制。 关于早恋,大人们紧张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觉得孩子的这个行为超出了自己能控制的范围。 换句话说,大人们没有准备好承担孩子早恋后可能带来的后果。 超出认知和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脱离他们能够控制的领域,大人们就会开始焦虑。 这种焦虑又会变成对孩子行为的再控制。 这就是很多亲子关系陷入糟糕循环的原因。 也是上面新闻中女孩所在学校老师“日夜巡逻”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大人们先不要情绪过分激动,不让要孩子觉得“恋爱就是犯错,就是丢脸的事”。 亲子关系里,家长稳定的情绪是最最重要的沟通前提。 再了解一下新时代的孩子们,恋爱心理是怎样的?专家们怎么聊这事儿?孩子有恋爱苗头了该怎么引导? 用八九十年代的养育(恋爱)理念,去指导新时代的孩子,注定会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 做孩子的引路者,是“父母”这一头衔的终身使命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早恋,最不可取的态度就是对立。 不对立的沟通,其实代表沟通已经成功了一半。 很多父母表示,他们也不愿意“吼叫教育”,要是知道怎么办,谁也不愿意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的。 在《读懂孩子的心》、《爸爸送给儿子的青春期私房书》等书籍中发现,应对早恋问题只要记住这三招,化解问题事半功倍。 第一,帮孩子保密是第一要义。 不要当众揭短,不要用侮辱性的词。(切忌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数落孩子早恋问题。) 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知乎上关于“引导孩子避免早恋的建议”里有一条说得很对: 关于早恋一定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你管不了孩子的感情,感情只能影响无法管理,在这方面必须柔和。 家庭里通常妈妈更适合做这个“柔和角色”。 可以是睡前,或者一个愉快的周末里,从“我和你爸爸的恋爱”聊起,是个不错的开端。 第二,摸清情况,信任孩子,不要过分“假想”。 00后、05后的孩子个性更张扬、自由,没有受过太多约束和规矩限制。 所以这一代孩子玩闹过程中有肢体接触也更常见。 并不是碰到手,就是恋爱了。这样荒唐的说法实在该变一变了。 相信我,在学校里两个学生走得比较近,有的只是普通同学关系,有的是“单相思”,有的早恋前期的苗头。 所以,要先了解清楚情况,如果孩子认真地表示没有恋爱,请先相信ta。 如果确认了孩子已经早恋,也一定一定要尊重。 即使那是盲目的,即使那是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即使那是暂时的,也不要随便讽刺,更不要丑化它。 本来是时间就可以冲淡的问题,很可能因为“被质疑或被刺激”引发不可预估的结果。 第三,“闭环教育”,给孩子最好的守护与帮助。 高情商的父母总是能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提供支持,在需要引导的时候做出引导。 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恋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在《养育女孩》中女孩吉纳的妈妈对待15岁女儿早恋的态度是:谨慎地支持女儿。 当女儿告诉妈妈,她喜欢这个男孩,她喜欢处在“友谊阶段”的这段感情。 男孩想要和自己发生“进一步”关系时,吉纳也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色。 她心里清楚两个孩子远远没有到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年龄,她不允许女儿陷入情感和身体安全失控的局面。 所以她会开车送女儿去和男孩看电影,也会接男孩来家里玩。 让自己始终保镇定和平静,是这位母亲的优秀之处。 后来女孩分手了,她很难过,但妈妈一直在身边。从没有去评价或指责什么。 不可否认,女孩在经历过这份感情后更好的成长了。 能够守护在孩子身边,当孩子出现疑惑的时候帮助ta,是每一位为人父母的职责。 希望读过这样的文章,看过这样的方法,当孩子出现早恋时,不再手足无措,也避免再因早恋引发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3 [- X) K7 y: T8 b4 ?8 e3 K( S( A, c/ B6 y5 }: F9 x% C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