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新(主编)《秦汉文明》(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品牌在2020年年底推出的关于秦汉文明的文物图录与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合集,装帧精美而得体,图片清晰而富含信息量,论文视角各异地对秦汉文明进行深度阐释。在电视剧《大秦赋》热播之际,本书有望借势营销,让心仪的读者,从容收藏和品味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秦汉帝国文明的珍贵图文记录。 钱钟书选、杨绛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整理《钱钟书选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部唐诗选集,出自钱钟书先生以家庭闲趣为目的的挑选。此次公开出版,出版社为每首诗增补了注释和诗人小传。尽管全书当中,钱钟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一个“选”字,但这部囊括了近两千首唐诗的选本,还是有三个独特的鲜明特点——一是记录文人之间交往和唱酬的作品多,二是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状态的作品多,三是展现士人文化生活、表达浪漫情怀的作品多。如此三方面特点,也颇能体现钱先生的志趣与情怀。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源起,是钱钟书选、杨绛抄录、献给女儿的家庭读物。而本书的相关读者,完全可以以此为参照,将本书作为家庭共抄、家庭共读、家庭共诉的文化与情感纽带。如是,则本书出版本身,就堪称善莫大焉。 (日)村上春树《弃猫》(磨铁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最新散文作品,从家里弃猫复归的小故事入手,畅写作者对于父亲的种种回忆与生平追寻历程 。作者的表达,注重生活细节的还原,细致入微的同时,让家庭关系中复杂而细腻的种种情感清晰可见,跟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等日本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着一体化的生动面向。在日常生活叙写的同时,作者极其注重父亲人生中,诸多命运关键节点的还原, 其探讨的人生命运的曲折与无常,具有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共鸣效应。而其对于父亲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经历的叙写,基于人道主义立 场出发,真诚而反思深刻,这段内容,相信中国读者读来,更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本书虽然篇幅短小,但无论是译文的高质量和所配插图的用心,都体现出磨铁文治图书对于村上这位在中国读者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上佳口碑的作家的尊重与敬畏,值得推荐。 吴煦斌《牛》(后浪图书&九州出版社):香港女作家吴煦斌1980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拥有生态学教育背景的作者,秉承万物有灵的写作主旨,以石、山、木、海、牛等世间万物作为写作对象,详细探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美妙关联。在她简洁克制、细致入微而又意象丰富的记述文字中,人亦物、物亦人,体现出一种在忙碌现代都市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沉思与凝视姿态。读这样的文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一旦进入文字的氛围之中,就能拥有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古典化美学与生活体验,这种彼岸式的梦境营造,正是优质文学作品的应有之义。 吴琦(主编)《争夺记忆》(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最新出品的一期杂志书,以疫情之下的2020年为主题,通过“世界”“自我”“附近”这三个主题,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立足于个体化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疫情之下全球各地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态的丰富面向,以及个体在这一巨大灾难面前的心路历程。这些文章少有空泛而宏大的理论与政治叙述,更多基于个人生命体验、阅读积淀与直观观察展开叙事。这些记述难免有简单、片面和情绪化的嫌疑,但却正如加缪名著《鼠疫》里的塔鲁日记一般,是具备独特社会史史料价值的珍贵记录。它们跟那些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的媒体报道和历史书写组合在一起,方可构成2020疫情历史的全貌。随书附赠的围绕项飚、吴琦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展开的几场对谈实录,也是干货十足、内容丰富。非常值得推荐。 梁鸿《梁庄十年》(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作家、学者梁鸿老师十多年来持续观察、书写故乡梁庄的最新作品,以个人日记般的白描笔法,讲述梁庄里的人和事的最新面貌与状态。尽管可能欠缺学理上的分析与反省意识,但这种富于情感的个体视角书写,仍然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意义——一方面为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层面的“三农”问题研究,提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文本;另一方面也跟其前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一起,构成一整套持续记录的村庄个案编年史。而作者将对梁庄的观察书写历程,一直延续到自己生命结束时的志愿,也让人敬佩和动容不已。 苑洪琪、顾玉亮作,苏徵楼绘《故宫宴》(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关于明清故宫宫廷菜的一部图文并茂的有趣好书。两位作者一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一为资深美食大厨,这样的作者组合,让全书内容既富有故宫菜的历史文化典故,又广泛涉及美食的具体做法等内容,兼具文化性和实操性。以阴历月份为序列,分列美食的结构,给读者仿效制作故宫菜提供了便利;而用一个又一个短小精悍的美食故事串接内容的写法,也赋予了全书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加上清晰精美的众多故宫菜配图,以及适合年轻人审美趣味的彩绘,都让本书成为故宫菜的上佳科普读物。唯一的缺憾,就是美食故事有余,而介绍美食具体做法的菜谱菜单,还略显不足,建议推出修订版时,可以补充。 (美)卡利纳克《电影音乐》(译林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的品牌丛书——牛津通识读本推出的最新作品,以言简意赅的篇幅,将电影音乐的来龙去脉、主要类型与演化发展趋势,交待得清清楚楚;同时这种论述,都是结合代表性电影作品的具体案例展开,生动形象而清晰到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立场,将所涉电影的关注视域,延伸到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更广阔范围中。牛津通识读本的中英文对照编排方式,也给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和熟悉相关电影术语的英文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可能。值得推荐。 肖复兴《天坛六十记》(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最新随笔集,书中的六十篇随笔短札,全部围绕作者在天坛公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开。这些随笔,长不过两三千字,短只有千儿八百字,或略数天坛古今之变,或记录作者个人思绪,而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天坛里,遇到的各色人等交织着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文字组合在一起,能够从一个侧面,管窥当代北京的城市社会生活,而其中蕴含的种种关于生命、人性与情感的记述,也足以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暖。 陆晓娅《给妈妈当妈妈》(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资深媒体人陆晓娅十多年间,陪护身患认知症(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时写下的35篇日记合集。在这些真诚而动人的文字当中,作者直面跟失能失智的母亲相处时的日常生活点滴,对于陪护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亲情感悟与全新生命体验,不回避、不掩饰、坦率面对,并从心理学与生命哲学的视角,予以深入探究。陪护失能失智老人,是一场艰难、持久而充满各种考验的人生旅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将这种陪护视为负担与苦难,而将其看作重新建立健康母女关系、重新了解父母一代生命历程以及深刻看待生与死的珍贵经历。相信每一位人至中年、父母日渐衰老,尤其是同样有过类似陪护经历的读者,阅读本书时,都会心有戚戚,产生强烈共鸣。而对于那些年龄尚轻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是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家庭与亲情、思考与探究生死观的上佳读物。 张炜《不践约书》(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知名作家张炜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最新长诗作品。其表层文本,表达的似乎是“求不得”的爱情与欢聚;然而借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丰富典故与经典意象的征引、融合与再创造,加之种种颇具中国当代社会生活语境的俗语 、民谚与关键词的交汇,从而构建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国与西方对话、人类当代困境与古典大同理想对照的丰富图卷——其表达的从容有度与意蕴的丰富大气都让人印象深刻。尽管篇幅不长(不到百页),但就其文本格局与气度而言,让我个人想到了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相关作品,非常值得推荐。 张龙翔《八十年来翰墨缘》(北京出版社):关于中国书画艺术重镇——荣宝斋的深度参与者米景扬先生的一部最新口述实录,通过作者张龙翔对米先生的20多次访谈,生动而全面地再现了米先生的人生历程,尤以其在荣宝斋的职业经历为重点。这部口述实录,采取个人化的视角, 对荣宝斋发展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有细致的还原,其中关于米先生跟社会各界名流人物的交往与印象部分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作者的口述整理,功课扎实而整理细致,还特意附上了书中提及的人名注释,体现出对口述访谈工作的热爱与敬畏。本书从属于的“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众多作品,都非常值得关注。 / t2 k: w9 _0 t2 z0 S. t& z( x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