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冬病夏治” 大家都非常熟悉 但提及“夏病冬治” 很多人表示并不十分理解 下面从各方面跟大家科普一下 “夏病冬治”的理念
8 f& S% i) i8 P! A' K; {; @ 9 I8 i1 M3 Z9 [% k9 h
: q3 D8 H* K' @$ a
& }' ?* n, M' z
夏病指一些体弱者患春夏易发作的慢性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气管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慢性胃炎、肠炎、颈肩腰腿痛、肠功能紊乱、汗证、失眠等。凡每年夏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均应选择在冬天积极诊治。
$ N- r ~( w5 ]# j& S6 P p) U+ C
+ E; h5 n( }: m! e3 I 这些“夏病”之所以称之为“夏病”,是因为夏季易发或加剧,除个体差异外,多因夏季气候炎热,易滋生热毒,致热毒内阻,夏多夹湿为患,损伤脾之气机,气机升降失调易致血瘀,且夏季皮肤腠理开泄,易伤津耗阴而致精亏、痰火上扰等。
$ V6 q/ ~5 L; O& {2 } w/ o
' K& D% [+ E7 }& j# Q8 S# D “夏病”除热邪伤阴,阴虚外,多兼有暑热或暑湿,一般只能治标,或清暑热,或化暑湿,复因“疰夏”,食纳减少,不能多服补益药物。而中医治病重视“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扶助正气,才能驱邪外出,故而,欲使“夏病”除其根,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在冬季滋补,夏病冬治,既有天人相应,又有夏病冬防之意。
4 V" o* u; p4 J" ~' o% b. {4 `6 q a5 M+ H, {: v! J( a+ p
夏病因失治误治延治,病症虽退,余势犹存。由夏入冬,久以内敛,大热之病,必下大寒之方,热则寒之,入冬后气候寒冷,人体也阴气内生渐甚,体内阳气内收,外寒与内阴并进,强势长入,直逼内敛之热邪内毒,进一步清除夏日之热邪,旧邪渐去,则可缓解或痊愈疾病,此时治疗具备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 s+ ^ P+ ^/ F q5 w/ h' U
+ e$ b! X; d- E$ X- x. { W
" S+ ?3 U# K }/ P& u4 I 秋冬季节,阳气由夏之极盛状态,因阴寒渐生,转入收敛封藏,阴气偏盛,此时应顺应秋冬收藏的特性,注重养阴。秋冬天干物燥,此时应少食辛辣食物,少喝白酒等,以免燥上加燥而使阳气外泄不藏,可选择润燥养阴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梨、葡萄等,亦可选择类似功效的药膳或膏方等。对于阴虚之人,更应补食枸杞、麦冬、六味地黄丸等,可有效调整人体的阴虚状态,使来年夏季口干,舌燥等阴虚症状得以缓解、改善,且不易再发病,这就是夏病冬治之理论,正如常言“今年补一补,来年胜似虎”。所以,如能在冬季补益调理好机体,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a/ D& f" k# w/ @3 Z% ^. _' p' q# G1 Y: t
5 t9 r k& l+ F; N( V& n
+ O, Q0 R6 \* b+ w
穴位贴敷、针灸、药膳、膏方等,根据各自情况,辨证施治,秋冬季节外寒甚易伤阴,更应养阴,这样到来年夏季阴阳调和,原有疾病则减轻或痊愈。 * c/ {/ y7 E! h% c
中医院针灸科开展夏病冬治,冬病冬治穴位贴敷、针灸调理已久,疗效肯定,欢迎有相关需求者前来咨询调理。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