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要过饭的泥瓦匠,仅凭借来的5000块,带着28名同村老乡,一步步创立140亿的商业帝国,最辉煌的时候登顶全国百强房企中排名14。
可谁能想到如日中天的商业帝国却轰然崩塌,甚至套牢数十万股民。
有人认为他是草根逆袭的榜样,但也有人认为他如同许家印一样是一名贪婪的资本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饥饿淬炼的“铁军魂”1962年,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中南村的土坯房里,两岁的陈锦石失去了父亲。在经济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母亲便独自挑起了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 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十几岁的陈锦石不得不在工地开始做起了泥瓦匠。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床,顶着那烈日辛勤劳作,双手都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而且身上也时常携带着伤痛。 
但陈锦石从未抱怨过,因为他知道这是目前唯一能帮助母亲的办法。他开始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施工水平,很快就成为了工地上的骨干。 虽然日子看似好了起来,可某一天他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给别人盖了一辈子房,自己全家还住在漏雨的土坯房里。 
这让他心里早已熄灭的创业梦想再一次燃烧了起来,而也是这次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1988年2月陈锦石便辞去了工作并借了5000元,接下来召集了28名同乡组建了一个施工队,告别妻儿,便前往了山东东营。 
九死一生的“造城运动” 但当时山东的建筑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而他们的施工队,初来乍到,名气规模甚至是启动资金,都远远不如其他的队伍。 可年少的的经历早已铸造了坚韧不拔的的性格以及强烈改变命运的决心,他们专门承接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小工程,虽然收入微薄,但好在也算是积累了一些口碑和人脉。 
幸亏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历经五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站稳了脚跟,创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也就是“中南建设”的前身。 这次的成就,对于陈锦石来说,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不过没谁能事事都顺顺利利的,像陈锦石这样的情况也不例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狠狠地冲击了建筑行业,工地没办法继续施工,债主们一个接一个地守在门口要债。 他马上带着核心团队,日夜不停地跑遍了山东的各个县市,采用了先垫付资金然后再结算这种冒险的办法,最后成功拿到了12个乡镇的项目。 
深更半夜清算账目的时候,他盯着账本,说话的语气里带了些感慨,对妻子说:“我们可不只是在简简单单地盖房子,更是在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打造信誉呢。” 而2005年,南通新城区CBD项目又是对他的一项考验,在200亿投资面前,银行抽贷、股东退股,无奈他只能抵押全部资产,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工地里,每天只睡3小时。" 最困难时,账上只剩87元"女儿陈昱含更是在电话里哭着问:“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最终历时18个月,这个被誉为"南通陆家嘴"的项目终于封顶,成为中南进军高端城市运营的里程碑直至2009年7月15日,中南建设(000961.SZ)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从最初的28人到如今的28000,他用了21年的时间。 
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
但行业周期的残酷性,在2023年具象化了,而且此时,国内房产事业迎来了低估期,中南也未能幸免。2023年的财报显示:营收为684亿,却亏损了52.9亿;股价持续下跌,2024年6月更是因为连续20日低于1元而退市。 
这一消息,对于股民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们看着,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了一纸空文,多年的积蓄,付诸东流。 而对于陈锦石来说,这也亦是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他从一个贫寒子弟,奋力拼搏成为房地产巨头,如今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走向灭亡。 
尽管他一直来回跑,还试了各种各样的法子去挽救企业,不过很遗憾因为诸多原因,他最后还是没能把中南建设救回来。像他这样的人,始终秉持着不丢下、不放弃的精神,着实令人发自内心地钦佩。
来源:多多畅谈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