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假期延长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也拉大了。一个自律的孩子和不能自律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有网友神回复:“自律者出类拔萃,不自律者淘汰出局。” 自律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 训练自律需要一个前提和三个要素。 01 前提:自我感觉良好 一个自我感觉极差,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破罐破摔的孩子,是不可能培养出自律意识的。因为他不“要好”,压根不想自律。 只有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好孩子,要好,他才会愿意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形成自律意识。经过有意识地训练,才能形成自律的习惯。 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首先得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自我价值感要强。 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经常表扬和欣赏、鼓励孩子,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少训斥、批评、少使用否定性语言)。家长可以尝试做以下几件事: 跟孩子说一句话。“孩子,我相信你,你就是一个自律的孩子,你能管好自己的。”最好经常说,做不到天天说,也要提醒自己尽量说。 给孩子写一封信。题目叫《你是一个好孩子》。可以回忆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让人感动的地方,那些好的行为和品质,每一种好的行为和品质,最好都要举例说明,有活生生的例子。 这封信最好亲自读给孩子听,送给孩子看。 假如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的,孩子不一定买你的账。可以把信悄悄放到孩子房间,让他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能看到(好奇心会驱使他读的。) 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教给孩子,经常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孩子,我能管好自己。”尤其是开始学习之前、做事之前、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自己决心动摇的时候。这种自我暗示的能力也是很大的,有助于孩子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时间长了,他就真的觉得自己挺好的,自我感觉良好了。 以上这些,就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白费。 02 训练自律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简单说就是有目标、有监督、有方法。 有目标才有动力。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可以制定几个小目标,比如学完这一课再休息,学不完不休息。 也可以制定稍大一些的目标,比如到学期末,我的各科分别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在班级里达到什么样的名次。 还可以制定更大一些的目标,比如我中学要考进哪个高中?哪个大学?这些高中、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我还有哪些差距?怎么样去弥补? 当然,最好能有更远大的人生目标,要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 有目标就才会有坚持下去的直接动力。没有目标,光有决心,很容易坚持不下来,最后放弃。 有监督才有保证。人,尤其是孩子,意志力往往不够,很容易放弃。这就需要监督。 一方面是外力监督,比如来自家长、老师等。 一方面是自我监督,比如定闹钟、写提醒自己的纸条等。 监督,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一是孩子很容易自我放弃,一是家长的监督更容易坚持不下来。 所以,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要求,坚持监督;也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监督,比如定闹钟、写名言警句贴到自己房间、写纸条贴到自己学习桌等等。 有方法才能不走弯路。世间万物皆有法,培养自律也有办法。 如何让自律变成一种习惯? ◆延迟满足。因为自律就意味着放弃眼前的享乐和舒适,去为了一个远处的目标而努力。没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很难拥有自律能力。 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愿望,可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你能等到明天再吃,我们可以吃两块。如果孩子想玩手机,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你等到5点再玩,可以给你延长增加30分钟。但前提是他要同意,而且不能无限制加码。 ◆弹性计划。没有弹性的计划通常坚持不过三天。养成有效的自律,开始不能贪多,比如用一百天就做跑步这一件事,从一天走十分钟到一天快走30分钟,再到每周跑步三次,循序渐进。不能计划单调、死板。 ◆要有适当的激励。自律一般分成3个阶段,前期是兴奋、跃跃欲试;中期是痛苦忍耐,甚至是瓶颈期;当自律让生活发生好的变化后,自律的后期就变成了享受。 尤其是中期,痛苦忍耐阶段,可以适当给与奖励(口头的、物质的),尤其是一些物质激励,会促使孩子坚持下去,最终得到后面那个巨大的奖励。 现实中,很多家长就是在这个时候放弃的,孩子坚持不下去,家长又不懂得适当的激励,反而打骂训斥孩子,导致孩子逆反放弃,家长无奈也放弃了。 03 疫情期间培养自律小妙招 延期开学,居家网上学习,孩子隔着屏幕学不进去,时不时就想走神,完全感觉不到在校学习的那种氛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受到电子产品的干扰、自我管理能力差,再加上家长监督不得力或者监督方法不当。 对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来说,手机等电子产品是学习的一大干扰项。 关于手机,我们的重点不要放在孩子能不能玩手机上,而应该放在利用玩手机这个事,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上。 玩手机,光靠家长监督起不了多大作用,更多的是要孩子强化自我约束能力。 如何让孩子做到自我监督,可以让他试一试下面的方法。 ◆开始学习之前,先关闭微信和QQ的新消息提醒,不要让来自手机的声音传到自己耳朵里来。或者干脆在学习时间直接关闭微信或QQ。 如果用手机上课,可以取消微信、QQ的更新提醒,别让那个时不时冒出来的小红点打扰到你。 ◆在玩手机之前,先告诫自己:我就玩多长时间,到点就主动停止。为防止自己到时候停不下来,可以给手机设定好闹钟,到了结束时间,闹钟一响,立即强迫自己停止。 ◆可以跟家长事先约好,让家长到点提醒自己。 家长需要注意,到点提醒孩子,他不一定能做到立即停下来。家长不要发火,要耐心一点,温柔一点,但原则一定要坚定地坚持,孩子不停下来,绝不收兵。可以通过拥抱、抚摸、说点好听的、撒娇等温柔的方式,坚定地达到停下玩手机的目的。 04 父母的作用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自律,父母的作用必不可少。大力老师给家长朋友们几个建议: ★父母要努力自律,管理情绪,做出榜样。 我们说过,自律的形成,并非来自严厉的管束,而是来自孩子的自爱------自我感觉良好。 我们管束孩子,我们发脾气,并非出于教育的目的,而是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不满和焦虑的情绪。 真正的对自律形成有钢柱的管束,来自榜样的示范、爱与陪伴、尊重。 家长首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做到自律:比如不再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不再没完没了地看手机、玩游戏,不再赖床等;你开始用手机学习,用手机听大力老师的讲座,开始静下心来读书,开始作息有规律等等。 ★父母对孩子信任和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孩子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是因为他的太多的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了,根本就没有机会尝试自我管理。凡事父母都安排好了,根本不需要他自我管理。这样的孩子,就无法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很难独立起来。 对孩子充分信任,父母舍得对孩子放手,孩子才有机会自己做主,才能体会到自我管理的乐趣,才能形成自律的内在动力。孩子能做的事,鼓励孩子去做,千万不要去代替。因为你的替代,只会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 ★父母带头遵守规矩。 我们家长习惯于给孩子制定规矩,并监督孩子遵守。但自己往往不遵守规矩。 家长不守规矩,不自律,孩子怎么能学会自律呢?即使我们家长强制孩子遵守,但孩子也会强烈不服气,遵守也是慑于家长的“淫威”,被逼无奈,他压根就不服气,怎么会形成自律意识呢? 所以,比制定规矩更重要的是,制定规则之后,父母带头按照规则来做。 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习惯了,慢慢地,他觉得每天这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就形成了习惯,就不需要别人一再提醒,而内化为自觉。 最后再强调一下: 培养自律,首先要让孩子自尊自爱,其次要有一个目标。再者,家长带头遵守规矩,还要有必要的监督。让孩子由被动变主动,就会成为自律的不竭动力。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