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 记者 尤炼 姓氏大典之最 首藏市档案馆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共1762页、350万字,记载着31684种中国姓氏 1762页、350万字,记载着31684种中国姓氏。 6月6日,我市姓氏学者、退休高级工程师徐铁生编著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首藏 南通市档案馆。当日,他捐赠了该部著作及七次修改的手稿。 对于语言、姓氏,77岁高龄的徐铁生一直有着超常的兴趣,“上了初中,我就暗暗立志成为一名语言家或翻译家。 ” 成年后的徐铁生却成了我市第一位采暖通风空调工程师。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被打成“右派”,21年后才摘掉“帽子”。 自1977年开始收集资料到成稿,徐铁生编撰《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历时34年,其间七易其稿,参考文献资料4000多种。全书约350万字,收录姓氏条目31684条,较之此前出版的、国内最具影响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收录的23813个姓氏条目多出7871条。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虞万里教授在该辞典的序言中写道:“真正能够细大不捐,囊括大量方志甚至数千种典籍与研究专著中姓氏而辑为一编的,是徐铁生先生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 出版方中华书局称该辞典是一部有关中国姓氏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目前收录中华姓氏最多的大型通用工具书。 民间珍贵档案 纷纷入驻馆内 其中由市民无偿捐赠的《潭度黄氏族谱》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善本档案 市档案局(馆)在做好日常档案征集接收工作的同时,还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契机,系统收集和征集档案资源。“近年来,我市举办了两届民间珍贵档案评选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市档案局副局长许建华说。 在市第二届民间珍贵档案评选中,著名诗人丁芒捐赠的他与夫人樊玉媛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两地书》、民间收藏家郭永华夫妇捐赠的明万历年间《群书备考》卷四曾荣获民间档案大赛特等奖。 去年9月中旬,市档案馆动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又从郭永华家中征集到一批通燧火柴厂珍贵的档案。这批档案资料记录了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通燧火柴厂的经营情况和当时南通城商业原生态状况。 6月4日,家住崇川区虹桥街道虹桥社区的周声老人将珍藏多年的《周氏源流家谱世系之图》捐赠给市档案馆。他的始祖周垚是宋朝隆兴元年的进士、做过歙州太守;周氏三十二世懋琦公著《全台图说》,标示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目前,市档案馆收藏了数十本家谱,其中尤以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的《潭度黄氏族谱》(共15册)最为珍贵。这是馆内收藏的第一部由市民无偿捐赠的家谱。该家谱为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记载了从东汉(84年)至清雍正1600多年的黄氏家族史,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善本档案。 馆藏数量增加 馆藏结构完善 目前,馆藏档案总量已突破120万卷(件),还初步形成五大系列特色档案 “目前,馆藏档案总量已突破120万卷(件)。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已基本形成。 ”市档案局局长苏远明说。 苏远明介绍,档案馆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专题征集为重点,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征集渠道,已初步形成“南通籍两院院士”、“国家级劳动模范”、“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南通”、“中国共 c d在南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系列特色档案。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策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张謇,江苏通州人……”第七届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记者还有幸在档案馆亲眼目睹了清末状元张謇当年高中状元时的大金榜高仿真件。 苏远明告诉记者,档案馆近年来还加强对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原市委书记朱剑已决定在系统整理完成后,将全部档案资料捐赠市档案馆,包括当年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鹏、乔石,国内外著名人士交往的照片录像等。“南通籍著名古人类学家、博物学家周国兴教授的档案今年也将陆续进馆,‘周国兴古人类学’研究科普陈列室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中。 ”苏远明介绍,档案馆还为丁芒先生建立了“特藏库”。目前,江苏电视台、丁芒诗词研究会正以“特藏库”资料为依据,筹备拍摄反映丁芒创作生涯的纪录片。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