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口号”唤群雄,一石激起浪千重。众星拱北成大势,蓝图描画此心同。
一九四八年四月下旬,地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的涉县迎来了一场大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喜雨降临,农田院落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犁地的、备种的。这时有一个四十来岁,略显书生气的小伙子也忙个不停,他就是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廖承志。新华社从延安撤离后,落脚到了距离西柏坡以南200多公里的涉县东西戊村。廖承志兴趣广泛,开口就是幽默笑话,拿笔能绘漫画。在中共领导的心目中,小廖不仅是一个坚定可靠的革命者,还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活宝”。
廖承志拟了一份电报,发到南庄,请示中央,询问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发布。按照惯例,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每年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中共都会通过新华社对外发表宣言、口号,刊发文章和社论。1948年五一劳动节自然也不会例外。廖承志的电报很短,却引起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因为,此时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中共中央该是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政权蓝图的时候了。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初稿很快起草完毕,放在了毛泽东的案头。初稿清样写在一张韧性很好的白纸上,用蓝色钢笔用竖排方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初稿一共24条,内容包括向社会各方面的致敬和问候。如“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庆祝解放军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等。毛泽东看后把目光停留在第五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他思索片刻拿起毛笔,将这一条整体删掉,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新增内容挤即在原稿文字的下面,上下穿插虽显凌乱,但一气呵成。原稿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的领导毛主席万岁”。第二十四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也被毛泽东删去。删去2条,增添1条,共保留23条。
毛泽东的这一改动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删减了一些空泛的口号,但仔细推敲新加的文字,字里行间有着他深层的战略构想。像上文提到的第五条,说明他对未来新中国蓝图有了一个基本勾勒,而要详尽的描绘这个蓝图,绝非一人一党之事。所以,协商共和、相邀开国,成为毛泽东考虑的重点。协商共和,怎么协商?国民党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过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共产党也想组织政治协商,两党的会议怎么区别?周恩来提出在“政治协商会议”前加一个“新”字,加了“新”字还不够。毛泽东提出:关于政治会议的决定原则,“必须求得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强调求得全体一致,以此来充分体现共产党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诚意和决心。
果然,《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一发表,立刻引起海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关注。很快“五一口号”成为爱国民主人士热议的话题。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马叙伦在香港得知“五一口号”后,心情异常激动,他戴着黑框眼镜提笔写下了一篇《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文章中这样说道:“这些口号虽然是为着纪念五一劳动节而发的,它的精神是贯穿到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民主运动和职工运动,他的号召是普遍到全国劳动人民、全国知识分子、自有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
郭沫若快人快语:“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一个崭新的国家就要诞生了。”你一言我一语,结果商定除了各党派发表自己的响应声明还应联合响应。5月5日,上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签署签名,并且致电毛泽东盛赞中共的“五一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