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一些保险广告随处可见,那么怎么鉴别是否是“投保陷阱”呢,本期的金融知识小课堂就来“以案说险”,带大家鉴别陷阱,拒绝套路!
“我今年65岁了,去年8月份的时候有一次刷抖音,看到上面有个广告:1元买保险,纯保障,不吃亏,就点了那个链接进去。想着就1块钱,买了也不会吃亏,我就绑定了微信扣款。没想到,除了第一个月扣了1块钱,后面每个月保费越来越多,到今年7月份,我让儿子查了下,居然断断续续被扣了4000多块钱!儿子帮我打电话给保险公司退款,对方却说只能退还200多块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退休金啊!”张大爷说起自己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过程,悔不当初。 2022年1月1日,互联网保险新规正式实施。从经营门槛、产品范围、费用控制等诸多方面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规范,为广大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遮风挡雨”。但是新规之下,仍然存在一些片面信息披露、不实产品宣传的误导消费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如下: 片面宣传“首月1元”“免费领取”,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实则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缴纳的保费层层递增。等消费者发现被“套路”想退保时,往往已经损失惨重,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产品已经屡见不鲜,部分互联网销售平台利用老年消费者存在数字鸿沟的弱点,在发布的营销广告中设置不清晰,甚至以自动续费、默认勾选等方式进行强买强卖,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伴随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保险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良性的市场发展,不仅需要规范经营的保险机构,也需要理性的消费者。 保险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渠道,对保障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生活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投保,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 在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时,消费者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涉及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交费、理赔等关键内容,警惕“套路”广告。 消费者确认购买保险产品时,要逐一查看平台上所示的内容,尤其留心设置的默认勾选项,避免被强制搭售其他产品。在签订合同时,对于缴费的方式、渠道、频次都要进行确认,老年消费者最好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投保,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消费者投保前要全面评估保险机构关于线上服务的情况说明,以及缺少线下网点可能存在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避免引发后续纠纷。若发生消费纠纷,可以向当地保险行业协会申请调解,以及法院提请诉讼等渠道进行维权。切勿通过网络不法分子等“代理维权”,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资金受损、失去保险保障,甚至遭受诈骗的风险。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