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40岁,今年才把“副科”前面的“副”字去了,心中五味杂陈。
与他一同上岸、培训的大多扶摇直上,有的已是处长,有的甚至跃至厅级。老张就像是被遗忘在了基层的角落,流泪又流汗,只拼得了一个科级。
初入职场,老陈是那一批干部中的代表,只因他要去的是基层。
组织部的老领导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称老陈“好样的”,表示他“有前途”。
那一刻,老陈是骄傲的,也是充满抱负的。他相信领导说的:基层是一片天地,大有作为!
▼
然而,现实的骨感远超出他的想象。他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努力虽不可或缺,但平台的选择、机遇的把握以及“出身”的烙印,往往更为重要。
例如组织部晚他几年工作的小李,刚上班时见了他还叫“陈哥”。一眨眼功夫,人家已经升任副处,于是“陈哥”变成了“老陈”。
而那些频繁换岗的同事,他们的每一次调动,似乎都暗含着某种深意。
老陈曾不解为何在平级岗位之间频繁调动,同事解惑:“新单位他在班子可是第一副职,你不懂!”原来,每一次调动都是精心的提前布局。
而老陈,等到他掌握这些信息的时候,机会早就没了。
▼
“兄弟,如果提不上去,你就要在基层呆一辈子了。”酒桌上,老科长对老陈说。
老陈望着老科长,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一样的踌躇满志过,一样的筋疲力尽过,最终老科长与自己和解,在这个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小镇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
显然,这不符合老陈之前的职业规划。但他知道,体制内如同金字塔,塔尖永远是少部分,绝大多数就如同他一样,一坐便是一生。
老陈想,或许有一天自己也能和老科长一样与自己和解。
▼
就像前辈们一样,老陈还会兢兢业业,在年龄到了某个阶段后然偶知趣的退下来,然后成为后浪们的助手。
总有一天,老陈会成为连领导都尊敬的“老同志”,虽然依然有些牢骚,也依然兢兢业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在最不起眼的岗位上奉献一生,老陈们值得肯定。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