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094|回复: 0

[新闻快讯] 花布业老字号冯德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7-3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自清乾隆年间起,南通逐步发展成为重点产棉区。据《南通市志》载,到光绪十年(1884),南通所产色织布达200多种,“产量最多为镇场、观音山、三姓街、四安(以柳条为最)、阚家庵”。随着棉花土布生产与商品交流的发展,一家家花行布庄随之诞生并逐步做大,四安冯德源即其中之一。


花布起家陈酒店


冯德源的起源虽已难考证,但清末民初时该商行在南通,尤其城北一带已有一定影响。《近代南通土布史》一书载:冯德源“为地方董事冯小亭所设,资金甚厚,常事居积,故亦有名。”


1917年《通海新报》曾有报道:“四安市市面之畅旺,全恃花布为大宗。金秋岁收丰足,花行林立,市面因之大振。闻各行中生意以同仁恒为最大,次则为冯德源。说者谓‘有此花市,即各种营业亦连带沾润’焉。”冯德源位于酒店北街中段,店面朝东。除在此经营外,还在周边设点收花。如民国之前已在张双桥北振育小学赁屋收花。另据报载,冯德源在兴仁镇西南草庙子北设立的分庄,曾择日于1925年9月开秤收花。


关于四安地区植棉及花行情况,1917年的地方旧报曾有介绍:四安市土地肥沃,宜于种植棉花,收获之多,近数年来所未有。即如四安一市,设立花行同仁恒、冯德源、戴日升、曹荣记,阚家庵之益丰、西福源、正大济,许家园之大生厂,严家园之德源复,姚家渡之某庄,卞家桥之同仁恒分庄,共有十数处之多,可谓盛矣。


1920年4月《申报》所载遗失冯德源提单启事



四安一带的棉花多销往南通城与金沙。今见1920年《申报》有《遗失提单》一则,为上海“天祥号”启事,上有“遗失三月卅号大龢轮第七次进口冯德源通花四十件提单一纸”等语,可见当年的冯德源也是上海花商或纱厂的供货商之一。


1920年春,金沙士绅顾鸿闿联合四安绅商创办久安纱厂。查该厂集股简章,冯德源主人冯小亭是发起人之一,赞成人为张詧、张謇。公司成立大会有五百余人参加,冯小亭当选为董事。遗憾的是,随着一战结束,国内纺织市场风光不再,加上此后连年荒歉,资金不足,致久安纱厂功败垂成。冯德源的投资就此打了水漂。1922年,又因如皋籍原店员程鑑清私刻“冯德源济记”书柬图戳在城脱骗,给该花行造成负面影响。


冯德源名为花行,其实也经营土布。据《江南土布史》记载,西亭、四安一带产布,以土小布为大宗,其中优者名“长尖”,盛销于里下河一带。该书同时介绍,长尖布业中有名者有冯德源等五六户,年销二万条上下。1923年《通海新报》曾记:“四安市布业,向系冯德源、同仁恒、张盈昌三家并驾齐驱,生意亦均发达。”但也就在这一年秋,因当地商行多对“布式不甚顶真,致淮宝一带客商竞往西亭购办,对于四安,咸有裹足不前之势”。幸经冯德源与同行及时整顿,逐渐恢复到曾经的畅旺场景。


另据记载,20世纪20年代初,南通发展蚕桑,冯德源与同仁恒二行又“裒集资本,收买鲜茧”,增加了鲜茧收购业务。


热心公益声望高


说起冯德源,就避不开冯筱庭。冯筱庭,亦名筱亭、小亭,1867年生于陈家酒店,一生经商,创造了一定规模的家业,曾任四安区董事办事处董事、四安警区董事。他经商有道,热心社会事务,在当地享有较高声望。



冯小亭


民国年间,南通花纱布市场作弊现象屡现,冯德源除带头规范经营外,还主动作为,遏制不良风气。1916年,四安机户因逐利而纷纷作弊,或“短稍”,或“作潮”。为此,冯德源联合同仁恒等,“公议长尖布长二丈六尺,宽七寸六分,遍发广告,交探鸣锣周知”。两商户还主动查弊。如有机户卖潮布被冯德源查出等,“均送警区判罚示众”,维护了当地花布市场秩序与商业信誉。


1916年8月,乡绅徐子云“有感于本市商人不明近时商法,特于南市稍自建新房内设立商余讲习所”。经冯小亭发起,“在所内附设习字、尺牍两课”,均属义务行为。时人曾赞:“如此栽培后起,亦可谓热心商界者矣。”


除了商界大情小事外,冯小亭还热心奔走于地方公共事务。1914年,鸦片禁令日严一日,时任县长为此设立了新民戒烟局。冯小亭随即联合地方人士,“借该镇城隍庙空屋设立戒烟局一所,其简章仿照通城办理,开办经费由冯君一人担负”,地方报纸曾有评论:“各区董事尽能如冯君热心,而烟禁前途又何患乎不能廓清耶?”


民国时期,区乡警费以商民完纳警捐为主,但常常入不敷出。1926年冬,因盗案迭起,治安形势严峻,县署调派“警备队兵士……会同警察分守全镇各要口”,而所有伙食费用,则由冯小亭担负。1927年,又因当地警费支绌,冯君筱亭慨然捐资。


另有资料显示,1928年,受四安行政局委托,由冯小亭、黄启宇分别向各花行征收花厘,装成当地第一部电话。1932年,他又将中市“水龙局交学校改为民众阅报处”,进一步改善了社会教育条件。


作为四安富商,冯小亭及其冯德源一贯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修桥、铺路等善举对于冯德源而言是一件常事。1914年,四安濬理市河,“开濬经费计用一百四十元有奇……由冯(小亭)、戴诸君公认。”1920年6月,四安修治县路,却因时届农忙,又不能强拨民夫,冯小廷便“亲偕长警督领在押盗窃、吗啡犯前往开工。”


在冯小亭等人修建的桥梁中,以重修四安桥最难。该桥“冯君小廷等提议重建……奈年岁歉收,难以劝募”“因两年水灾,乡民捐款难起”,后“冯董又慨任开办经费”,历时3年,终得以在1917年清明节后落成。当年报纸对此曾有连续报道。


当年的南通,以植棉为主,大米等主要靠从外地采购,故平时价亦颇昂,每遇荒年,米价更是暴涨。1923年3月,冯小亭目睹“本市各业粮食者牟利无度……遂于南街创设米行,其卖价只照原本加损”,结果,“四乡贫户闻风糜集,每日销售有数十石之多,凡一般贫苦之人,莫不异常忻忭”。如此体恤民众,造福乡人,确为难得。


世间再无冯德源


1938年3月,通城沦陷。因日军下乡侵扰,冯德源连遭劫难,并由此走向衰败。据现存冯德吾《呈为住宅被拆请求维护仰祈》手稿记述,1943年7月,驻牛桥子之日军为构筑据点,连续两次率民夫百余人前往冯宅,拆除冯家住宅的大部及围墙,并将墙砖、木料装运至驻地。经此一劫,冯德源元气大伤。


对比抗战前后的冯德源与冯家人,各自不同的归宿令人唏嘘。冯树滋,系冯小亭长子,1939年前任四安镇长多年。南通沦陷时,“有劝伊为代表至城迎接”的,有计划在四安成立维持会的,而他一面拒当汉奸,一面要应付各路游击队,周旋其中,艰辛无比,以致常“避居乡间,夜宿船中”。但在1939年7月,冯小亭“被乱兵捆绑辱殴”,“冯树滋宅大受损失”。心力交瘁之下,冯树滋一病不起,于年底病逝。吴浦云主持公祭并撰挽联:“为镇长艰苦备尝,市井咸钦盛德;患沉疴音容遽杳,经营空惜长才。”其操守与任事能力,得到乡人肯定。次年4月,冯小亭也撒手人寰。


冯树滋


冯树滋离世后,由其长子冯景苏继承家业。冯景苏也曾任四安镇长,尤热心于地方文教事业,史料中有关他为设立四安民众教育馆、恢复游民习艺所奔走,并参与四安教育分会等事务的记述颇多。


冯德吾(桂馨)聘书(陈康衡供图)


冯小亭次子冯德吾,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当年入职敬孺初中,任数学、理化教师、教务主任,1930年受聘担任校长,南通解放之初主持崇敬中学校务,1951年调往通中,直至退休。他先后培养出杨乐、李大潜、严志达、管惟炎4位院士,范曾、袁运开也是其学生。


冯德吾之女冯景华也是通中数学教师。现任广东省副省长、院士王曦当年是她的学生。父女两人培养出5名院士,在南通教育界传为美谈。而冯景华之女冯智,是南通知名书法家,曾任市书协副主席。


冯卫平


冯树滋之子冯卫(景)平,早年投身新四军一师,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国防大学教授,为我军雷达专家,还是军旅书法家、诗人,离休后在京生活至今。


晚年冯卫平(背景为其诗词、书法等作品)


冯德源,这家曾享有盛名的商号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它在地方商业史上的影响及其后人在不同岗位上取得的业绩,都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



来源:江海晚报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3 17:09 , Processed in 0.22682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