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14139|回复: 9

[新闻快讯] 江苏省政府公布!南通竟有这么多“宝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现予公布

我市共有40个非遗项目上榜


一起来了解下






民间文学





虬白龙传说
申报地区:海安市

虬白龙传说,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以传说中的虬白龙的故事为载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旧时海安里下河一带,由于地势低洼,再加上海潮回溯,在墩头镇的虬湖小高地周围,特别是东部和南部,有几十万亩,高度只有1.65米左右的低洼草地,每年黄梅时节,几乎全被大水淹没,简直是汪洋一片。在虬湖庄周围有三个各几百亩的湖荡。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水龙卷风就很容易产生。在长期的龙卷云、龙卷风的自然环境中,乡民们传说这是虬龙显圣,如果积德行善,就会得到虬龙护佑,确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乡民们在长期的虬龙信仰中,形成了本土的虬龙故事。

虬白龙传说,其思想价值主要是反映了农耕时代,乡民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殷期盼;同时依附于白龙的传说,也起到引领向善、向上的思想教化作用。作为地方文化,虬白龙传说和整个中华民族对龙的信仰文化又融为一体,是提升地方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珍贵内容。






传统音乐





甸上号子
申报地区:海安市

甸上号子起源于农事活动,音乐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即兴变化,旋律上扬,高亢嘹亮。唱词结合农事,调节情绪,鼓舞干劲,增添乐趣,提高了劳动效率。流行在白甸地区的号子有:车水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挑担号子、抬草号子、连枷号子、栽秧号子、打夯号子、吆牛号子、打鱼号子、排斧等。

甸上号子体现了甸上风情,与农事相对应,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对号子进行挖掘整理,用视频形式进行固化,形成了系列作品,从田头走上舞台、走上讲台,走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舞台和江苏省第十二届书展,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让甸上号子文化得到质的提升。2014年成为南通市特色文化(号子)之乡。
江安号子
申报地区:如皋市

江安号子也称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在战争期间,战士们一边挖壕沟,忘我劳动,一边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小调,唱起号子,战士们与敌人开展战斗。1949年前,号子在江安地区非常盛行,走进乡间农村,处处可闻;江安镇文化站成立后,将红色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海棠花号子等收集起来,并由老带新而传承至今。

江安号子主要是江安人民在长期的抗战和治理高沙土的过程中创作的,其语言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有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等多种唱法,变化多端。

江安号子是扎根于江安人民心上的一朵奇葩,是勤劳而善良的江安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明而生动,经过长期的流传加工,已成为民间歌谣中极其精美的诗篇。早在20世纪50年代,江安号子就赴省汇演;60年代,江安号子就多次参加华东三省演出并获金奖。传承人金淑兰、赵明兰多次获奖;进入新世纪后,江安号子多次参加省市级展演活动,为如皋争光添彩。 

新店山歌
申报地区:如东县

新店山歌主要流传于如东新店南荡河两岸及如东西部地区。起初的山歌是先人们从大山、水乡带来的,在这草荡的土壤中疯长起来。新店山歌主体为水田山歌,包括水田系列的播种山歌、吆牛山歌、车水山歌、拔草山歌等,构成新店独有的稻作文化。《豆秸弯》是新店的核心山歌。

新店山歌曲调表现特征,注重于“三腔”,即“长腔”“高腔”“飘腔”。新店山歌是稻作文化与水乡文化碰撞的产物,具有较高的乡土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引证。《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等15首新店山歌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

1960年,如东县文化馆编印《新店山歌、号子简介》。1979年,如东县文化馆编印《如东民歌选》第一卷,收入流传当地的民歌326首。1985年,如东文联精选如东山歌、号子、小调27首编印成册。1998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收入新店山歌67首。2013年,在新店镇利群小学建立新店山歌传承培训基地。在各类群众文艺演出中,新店山歌屡次登台,展示原生态民歌的风采。 






传统美术





藤编(南通藤编)
申报地区:南通市

南通藤编以优质的玛瑙藤丝和白毫棕线为原材料,编织前对每一根藤丝进行仔细检查,剔除厚薄不匀、宽狭不一、斑点瑕疵、色差较大者;穿棕时,棕线多股斜拉打底,椅用单层,床榻用双层棕屉,手工拉线时,松紧得当;在编织过程中,藤条要逐一拉直、靠紧,切不可镶接,避免棕线在边框孔眼处重叠,造成高低不平;开槽时,在面框背面孔的线道上,让重叠的棕线落进槽里,使棕屉平整;安装压条时,在边框开槽,压条用预应力方法镶入,无缝、无钉,既美观又牢固。

民间流传的藤面纹样主要有两大类,较疏的编织俗称为“胡椒眼”,较密的称为“起心法”。南通藤编以“起心法”为基础,采用“兜方压二”的编织技巧,可以编成不同的花型与纹样,如南通民间传统盘长结、寿字纹、井字纹等。

藤编(如东藤编)
申报地区:如东县

藤编工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单一的藤编工艺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藤编工艺与传统家具渊源已久,传统硬木家具的刚硬和藤编软屉的柔软相结合,提升了家具使用的舒适感。

如东藤编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其主要特征:透气平滑、柔软舒适、质感自然、手感清爽,可以缓解人体疲劳,赋予红木家具最舒适的触感和体验。天然藤条纯手工编织的传统纹样,不仅增添了家居的传统文化韵味,还能使居室散发复古的气息,提升空间的美感,充满现代气息和时尚特色。






传统技艺





锔瓷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就有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在南通地区,明清以来就有补碗补缸的技艺存在并传承下来,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市场。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技艺”。简单地说,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钉”固定修复的技术;系统地说,就是将破碎、开裂、残缺的陶瓷器进行接缝固定,用金刚钻在裂璺的两侧钻孔,再用金属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并恢复其原有使用功能的一种传统手艺。

锔瓷所使用的工具,老一辈匠人会用到双风道火匣、三皮绳金刚钻等;当代匠人把现代工具与传统工具相结合,会用到金刚钻、铜锔钉、铁毡、弧钩刀、喷火枪、锉刀、砂皮等。在锔瓷的行活修复中,为了使破损瓷器修复得更完美、更具有艺术观赏性,还会加入十几种修复古瓷的绝活,有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多种镶嵌包锔法。

锔瓷匠人将破碎的瓷器经过艺术加工,给予瓷器继续使用和艺术欣赏价值,有着起死回生的神奇妙用,对于瓷器收藏以及考古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空竹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如东县

空竹在如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东空竹分为单轮和双轮;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如东空竹主要为竹制空竹,高低音哨口搭配,旋转起来,声音优美;抖动越急,空竹旋转速度越快,声音就越响,远处听来犹如合奏音乐在鸣响。

抖空竹是深得如东百姓喜爱的一种集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同时制作精美的空竹作为工艺品,又具有收藏价值。如东县石甸小学、河口小学、童店小学、环镇小学、九总小学、掘港小学等学校均定期邀请传承人开展空竹制作的相关知识普及与抖空竹运动的培训,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传统运动。使用就是传承,用的人多了,空竹制作这门技艺才会永久传承下去。

南通薄荷油提炼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南通是亚洲薄荷的主要产地,因其品种优良,出油率高,被世界香精香料界誉为“亚洲之香”。南通地区所产“龙脑薄荷”已有100多年历史。在薄荷的种植、育种、加工、提炼过程中,南通地区的薄荷农们发明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薄荷油传统提炼技艺。自清朝未年以来,历经百年革新和演变,终于成为薄荷农业耕种向工业化深加工转化的最重要的步骤和环节。

南通薄荷油提炼技艺不仅仅停留在收割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油水分离技术),而是把薄荷收割前的时间节点、雨水、光照、气温等外部气象条件以及薄荷收割后单批青秸收割的重量、青秸打堆等提炼、预处理细节一并周全考虑进去。

南通艾蓝染色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南通是世界蓝草名品——蓼蓝的源产地和主产区。当地的种蓝制靛为历代皇室钦命为朝贡特产。明清600年来,更以蓝染“小缸青”擅名天下,并以“粉蓝布”染色秘诀标领行业。清乾隆年间,“如皋青”之名享誉大江南北,成为全国驰名品牌。南通正是凭籍“种蓝制靛”传统和“小缸青”靛染技艺绝活,赢得了中国蓝染之乡的赞誉。

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通民间种蓝制靛染色技艺失传已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在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发现了最后一处未被历史完全湮没的“粉蓝布”祖传村庄,追访到少数年近百岁的蓝染老艺人,这为抢救、复活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瑰宝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在当地民间老艺人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建立起传承保护组织机构和保护传承基地,开辟了蓝草栽培园地,初步掌握了“种蓝制靛”与“小缸青”蓝染技艺,“粉蓝布”染色技艺这一杰出的民间工艺绝活正被努力恢复。

南通民间艾蓝染色技艺是生活在江海大地上的历代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文化遗产,是南通千年农耕文明创造的具有历史影响力的著名地方品牌,是3000年中华蓝染文化与蓝染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历史文化的丰硕成果和骄傲。 

八大碗制作技艺

(南通八碗八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八碗八”是南通的传统筵席,指古南通人宴请宾客的一种菜谱规格,代表了完整的南通乡土菜式,由四冷碟、四热炒、八大碗菜组成,根据宴请规格一般中午为“六碗四”或“六碗八”,晚间为“八碗八”,菜肴丰盛。

南通“八碗八”制作技艺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由最初的祭祀活动发展至今,菜品的选择和上菜的顺序都很有讲究:选当地鲜活原料,新鲜、鲜活都是南通本土的特色;工艺考究、技法多样,碗碗都有不同的主料搭配、烹法和口味;器具独特,“八碗八”的碗,南通人叫“海碗”或“匹子”,意为海纳百川,富有十分鲜明的江海特色。民谣中有“破费一席酒,可解三世冤;吝啬八碗八,接下终生怨”。可见“八碗八”还是村民联络感情,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八大碗,八大盘,摆开八仙桌,坐上八个人,通城人民的朴实、大方、好客在“八碗八”中代代相传。

猪头肉烹制技艺

(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

申报地区:海安市

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出自海安市南莫镇沙岗村。南莫镇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历史悠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里下河人对自己的饮食向来十分讲究。卤制猪头肉是江淮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在号称“鱼米之乡”的里下河地区尤其盛行。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凭其独特秘方、独特口味成为了一道央视上榜的名菜。

如今,沙岗猪头肉的传承以技艺祖传和收徒传艺为主:家住海安市南莫镇沙岗村的徐正江仍在传承猪头肉制作这一传统技艺,经营着百年老店沙岗猪头肉;其子徐小亮传承了徐正江的手艺,在海安新桥菜市场也设有专门的店面;在黑龙江、山东等地都有徐正江的徒弟,如今学有所成的徒弟已有72名,遍布全国,他们也开始将沙岗猪头肉的卤味传承下去。

猪头肉烹制技艺

(伴今猪头肉烹制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清朝乾隆年间搬经隶属扬州府,传说当年法海寺的一位莲法师擅长烹调猪头,后来庙里的一个厨师学会此法,开设饭馆专门烹制扒烧整猪头,并流传至今。伴今猪头肉精选如皋搬经特色的东串猪,采用秘制祖传的辛香料,加入甘草、荜茇等中草药烹制。伴今猪头肉肥嫩软糯、油而不腻、咸甜适中,保留了猪头肉中富含的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酸,能够改善缺铁性贫血和体虚症状,对于抗菌、温中和胃、降低血压血脂有一定的效用。

伴今猪头肉烹制技艺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有了长足的继承与传播。现有以保护单位来平卤菜店为主的大小经销商数十家,销售区域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每年销售量达60吨,销售额150万元左右。如皋来平卤菜店设立了伴今猪头肉生产、培训与研发于一体的生产传承基地,扩大生产面积,培养非遗传承人,传承非遗知识,将伴今猪头肉做大做强,“伴今猪头肉”已成为如皋长寿食品的重要代表之一。 

鱼圆制作技艺

(白蒲蟹黄鱼圆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明清以来,白蒲人民对特别讲究食品的配料、烹饪技术及营养价值,应运而生了白蒲蟹黄鱼圆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长寿食品制作工艺。白蒲蟹黄鱼圆俗称“蟹包鱼腐”,由白蒲名厨冯甫堂首创于清咸丰4年(1854年),并传承至今。白蒲蟹黄鱼制作技艺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程序规范,是一道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功夫菜。深秋时节精选青河蟹剥肉取黄,青鱼洗净,去红肉,留下纯白鱼肉,用刀斩剁成鱼糜,加入适量盐、姜葱汁、蛋清、精粉、清水,用手调划均匀;往铁锅中投入冷水,取均料放在手中,投入蟹圆,用小瓷勺顺势转成圆形,投入水中再加温煮沸,待鱼圆浮出水面即可捞出,冷却即成。

白蒲蟹黄鱼圆聚积了鱼、蟹两种美味,含有蛋白质、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10多种营养素,其柔绵不失弹性,白嫩宛若凝脂,内孕蟹黄,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口感松软,营养丰富,是理想的天然绿色营养食品,符合当今绿色生态饮食文化,素有“黄金白玉兜,玉珠谷清流”之美誉。白蒲蟹黄鱼圆制作技艺自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品参加了上海、南通、南京、北京等地展销会,荣获最佳长寿食品称号,加之现代科技的运用,白蒲蟹黄鱼圆已跨江过海独占鳌头、成为白蒲镇长寿四大名品主要支柱,远销全国多地宾馆、饭店、商超。 






传统医药





金荞麦合剂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金荞麦合剂研制技艺历史悠久,其发源地在通州(南通古称)。自清光绪年至今,金荞麦合剂研制技艺历经家传、献方、师承等方式进行传承,走过百余年光景,造福广大百姓。金荞麦是蓼科荞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等地,俗称“铁脚将军草”。金荞麦合剂研制技艺所制的金荞麦合剂(曾用名:肺痈药水)为南通市及外省市广大患者提供治疗肺脓疡、麻疹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特色药物,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轰动全国中医界的“三枝花”之一。

南通市中医院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对金荞麦合剂研制技艺加以改良,对原药材采集加工、炮制、投料、煎煮、配料、灌装、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标准管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技艺所制合剂作为改善呼吸道症状的有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在化痰和肺炎的治疗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2022年,南通市中医院对该技艺的改进和物质基础及作用研究获省级课题立项。

章朱学派虫类药肿瘤疗法
申报地区:南通市

章朱学派是诞生于近代的中医学术流派,由近代沪上名医章次公、现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创立,经学派传人发扬光大。朱良春先生得益于业师章次公先生,对虫类药有独到建树,在参照前人使用虫类药治病的经验,对虫类药的品种、剂量、药理、配伍、疗程等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他的专著《虫类药的应用》,填补了我国几千年医学史上虫类药著作的空白,深得海内外行家的好评。

朱良春认为虫类药主要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熄风定惊、宣风泄热、行气和血、消痈散肿、收敛生肌、补益培本等功效。他在总结历代中医文献治疗肿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其运用虫类药治疗肿瘤的经验,在临床不断总结,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不同的病期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子女及门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待有发展。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戚家拳
申报地区:海门区

戚家拳由明代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各家拳法之长,“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编入其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后世称之为“戚家拳”。戚家拳朴实无华,结构严密,刚柔相济。踢、打、摔、拿、跌、劈、崩、砸,冲、扫、挤、靠、缠、挑、弹、挂,无所不包。此拳吸取了多家名拳精华,又与戚家军丰富的实战经验相结合,更显神妙。戚继光在“拳经捷要”中也讲到,“故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谓之神。”

戚继光在“拳经捷要”中指出,拳术是具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作用,他还说,“大抵拳、棍、刀、枪……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手足,其拳也为武艺之源。戚家拳中有着丰富、巧妙的技术和锻炼方法,包括跳跃、平衡、滚翻、跌扑及多种腿法、步法、步型、手法和身法、眼法,对锻炼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力量和弹跳能力有显著作用。同时习练此拳能壮胆坚魄,使胆怯者气壮,懦弱者坚强。戚继光有句名言,“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人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戚家拳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明清时期在中国沿海一带福建、浙江及江苏海门地区流传甚广。目前在戚继光第十四代孙、戚家拳传人戚宝祥的影响和帮助下,戚家拳在江苏海门,尤其是刘浩地区中、小学及青少年间普及传承。 






曲 艺





评弹(启东评弹) 
申报地区:启东市

启东评弹,是由流传于启海地区的民间曲艺,在启海人聚居的地方广泛流传。启东评弹吸收了阴歌调、佛序调、山歌调、钹子调、吭吭调、哎哎调等曲调特点。

表演使用到的工具包括钹子、竹签、三弦、琵琶等。启东评弹语言通俗、唱句顺口,吐字清楚,语言化容易上口,乡音亲切,听众易懂;唱腔缓慢、拖音悦耳、腔调婉糯、引人入胜。

1949年后,启东评弹团建立,奠定了启东评弹的基础,受到江、浙、沪评弹界高度重视。目前该项目由启东市评弹团作为传承基地承担保护传承等工作。为了使启东评弹不绝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采集、抢救了一部分启东评弹原始资料,入编了《中国曲艺志》(江苏卷)。同时,通过召开研讨会,创排启东评弹新旧节目,开展传承工作。启东评弹新作品有《原乡情》《泪歌》《板凳姑娘》《张謇垦牧歌》等。其中,原创作品中篇评弹《板凳姑娘》获评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获2022年江苏省艺术基金扶持项目,2023年全国巡演31场。

道情(水乡道情)
申报地区:海安市

海安水乡道情,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源于道教的传经布道,吸纳了文人道情长于抒情的特点,面向农耕时代的广大基层民众。说唱内容上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音乐上吸收了扬泰地区、淮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并结合说唱需要加以改造;语言表达上以海安方言为主,吸纳扬州评话、戏曲的戏白特点,抑扬顿挫,委婉与昂扬相融合,引人入胜;表演形式上常常是一人一台戏,生旦净末丑尽在其中;乐器伴奏以渔鼓、简板为主,或加胡琴。

道情艺人,通常是走街串户,以传统单支曲调,说唱好言好语,尤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诞寿庆时说唱为盛,亦称外挡说唱;或者应邀坐厅、坐船,以套曲连缀形式,夹以故事说白,说唱长篇,尤以旧时农村青苗丰收节时说唱为盛,亦称内档说唱。

海安水乡道情的价值,在音乐上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唱腔、曲调,在说唱内容上则保留了许多生动活泼、贴近农耕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和道德伦理宣教内容。在江淮、江海地区,海安水乡道情,甚至成为了扬剧、淮剧、通剧舞台衍生的最初母本,是江海平原上古老说唱文化的活化石。






传统美术





剪纸(南通剪纸) 
申报地区:南通市

南通剪纸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老百姓举办红白喜事,特别是逢年过节,都习惯于张贴剪纸作品。清代中期后,剪纸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岁时节令,红白喜事,人们都争相用剪纸来表达避邪祈福、求神灭灾的心愿。花卉、草虫、景物无所不剪,线条流畅、纹理清晰。民间很多人都能抓剪,剪喜钱、门神、窗花,春节装扮、驱鬼辟邪、迎春接福,祈祝来年好运。南通剪纸在我市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南通市崇川区、海安市、如皋市为主。

南通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景象。南通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纯朴、浑厚、简练、遒劲、豪放、粗犷之美,又有南方剪纸的秀丽、纤细、明快、柔美、工整、细巧、玲珑之味。作品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被公认为剪纸行业南方剪纸艺术的代表。  

玉雕(南通玉雕)
申报地区:南通市

南通玉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青墩文化时期。至清代,玉材来源增多,玉器生产相对成熟,海安南莫镇青墩村一带出现较多玉石器雕刻手工艺人。如今,该项目在南通市海安市、崇川区、如东县、通州区等地均有传承。

南通玉雕属南工流派,以翡翠为主要玉种。南通玉雕继承了广派玉雕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的特点,又吸收了海派玉雕精、细、雅、洁的特征,融进了苏派清新雅致、细腻精巧、洒脱飘逸的风格,并在传统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雕琢更细致,题材内容融合和时代精神,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与其它流派共同展示了当代中国玉器的时代新风貌。

南通玉雕用料以翡翠为主要玉种,南通玉雕艺人善于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因材施艺,俏色巧用,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文化气息浓郁,豪放而不失秀雅。南通玉雕讲求奇、巧、精、特,造型小巧玲珑,逼真生动,雕工精湛纯熟,玉器制品宛若天成,在传统工艺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领域中,极具独特性。

糖塑(南通糖画)
申报地区:南通市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制作成的画。《本草纲目》记载,其“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说明其原材料虽然简单,但是制成的图案却是形态多样,造型精妙。

南通糖画以精巧逼真而区别于外地糖画,题材更是丰富:有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等内容,制作过程潇洒自如,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是糖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具有浓郁的南通地方特色。

浮雕糖画是南通糖画传统的独特技艺,结合了传统糖画线条和刮片两种表现手法,全凭艺人对糖稀火候与温度精准把握,在准确造型的基础上把内部填充完整,并在趁糖冷却之前迅速雕刻出内部的纹理线条,使得糖画造型更为丰富。“糖”寓意着甜蜜,“画”寓意着多姿。把“糖”和“画”结合起来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南通糖画既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又是孩童们解馋的食物,更是一代代童年人的快乐。 

烙画(南通烙画)
申报地区:南通市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是“火”与“木”的艺术结合体,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南通烙画历史悠久,清朝末年,老南通城里就有经营烙画生意的店铺。

南通烙画的烙雕彩绘艺术是由传统烙画创新发展而来,在2013年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选料、磨平、起稿、雕刻、髹漆、刮漆、熨烙、修整、设色、装裱等步骤,除了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常识和技能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力度,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随着制作工艺的需要,南通烙画不断改良烙制工具,除了较为常见的烙铁、烙笔外,又出现了烘枪、喷枪等工具;烙制材料也不仅限于传统的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更大胆地在宣纸和丝绢上进行创作,运用细描、烫刻、烘晕、渲染、润色等技法,以各种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同题材的烙画。

盆景技艺

(通派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通派盆景是活的古董、活的艺术品,是中国树桩盆景八大流派之一,始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近代。通派盆景技艺以南通地区为主,包括周围各县及如皋一带。

通派盆景的用材主要有雀舌罗汉松、五针松、重瓣六月雪等,以常绿尖短雀舌罗汉松最为常见。其造型特色为“两弯半”,即造型结构由“座地弯”“第二弯”“半弯”组成,主干从根部自然向上弯曲,座地弯基茎苍老,二弯为出水蛟龙,半弯犹神龙探首。主干两侧,片干丰满,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而顶部则出枝有势,轩昂端正,整个造型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犹如一只神态威武的坐狮。

面塑(如皋面塑)
申报地区:如皋市

如皋面塑是以如皋地区特有的面粉、长糯米粉等为原材料,经蒸煮、冷却、揉、捏、揪、挑等数十道工序形成的工整细腻、色彩淡雅的传统美术作品。如皋面塑由如皋蔡氏先人于清同治年间创立,通过几代的传承发展,不断研究面塑调色、研读历代名画,寓意于形,使如皋面塑高雅性、艺术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如皋面塑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并有作品被中国民协收藏。

如皋面塑传承以传承人蔡晓霞工作室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传承。如皋面塑多取材于历代名画,作品一般高十几厘米左右,运用繁复的工艺,在有限的空间里精准刻画人物的面部、肢体、发型、服饰,善于以小见大。其塑造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设色雅致,体现了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如皋面塑以其独特的魅力荣获江苏省紫金奖文创大赛优秀奖、江苏省艺博杯金奖、江苏省文艺大奖,其作品《焚香盥洗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Royal Family》赴英国伯明翰参加Cake Internationnal比赛获得A组“25周年特别纪念组”金奖第一名。如皋面塑将进一步顺应时代变化,融入新的艺术元素、新的表现方法,以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来加入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面塑

(如东面塑) 

申报地区:如东县

如东面塑,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经搓、揉、掀、捏、点、切、刻、划等手法,塑造栩栩如生艺术形象的一门技艺。

如东面塑起源于古代腊祭。先人用丰收的庄稼制成面粉,塑制成瓜果、动物祭祀诸神,后来民间祭祀、婚丧喜庆都用面塑神仙、瓜果陈列。随着岁月的推移,面塑动物、人物等逐渐成为百姓喜欢的民间工艺品。20世纪20年代,有人开始用面塑捏制戏剧人物。

如东面塑造型生动、准确,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层次丰富,幽默诙谐,在追求人物形体结构准确的同时,更注重塑造人的“神”与“趣”,力求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典型性格,使作品传神和充满情趣。其题材多来自民间习俗、百姓生活剪影、民间传说等,以百姓的视角忠实记录社会的演变与发展,是传播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表现。如东面塑多次代表南通市政府赴新加坡、法国参加中法、中新文化交流。在如东县文化馆建有如东面塑工作室,定期举办面塑技艺培训。传承人也定期走进学校,培养小小面塑人。如东面塑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泥面塑大赛中获奖。 






传统技艺





南通大漆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大漆又名土漆、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口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属于纯天然环保产品。大漆工艺广泛用于传统木建筑、家具、乐器等领域,能将各类材质的天然纹理,材料毛孔原样保留其通透性能外,更具备材质保护、绿色环保、经久耐用的价值。

建于唐朝咸通四年的南通天宁寺、南通明代建筑水绘园以及清代“濠阳小筑”等都是用大漆髹饰工艺完成,历经几百年,仍色泽如新,光彩照人。因此,大漆无论是在实用领域还是在装饰领域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清代南通的建筑、家具、摆件、竹器、乐器的繁荣,大漆髹饰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南通雕刻乐器厂成立后,南通县工艺一厂、二厂、三厂等也相继成立,从业人员上千人,所生产的乐器、红木小件、家具最后涂装都为大漆髹饰,出口到世界各地。

精细木作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南通精细木作技艺以构思精巧,娇小玲珑,造型别致,雕刻精美著称,与周边地区的产品明显不同,因此也称“南通红木小件”。南通精细木作技艺的卯榫结构,从源流上讲,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干栏式”建筑,所有的连接处均为卯榫结构。

明清以后存世的作品渐多,以文房四宝和闺阁佳人的把玩品居多,也有官宦人家的陈设品。从精细木作的外形风格来看,明代作品造型简洁,线条硬朗。清早期作品造型简约,用材瘦骨感强,显示中国文人淸丽孤傲的风范。而清中后期作品就逐渐向繁华富丽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南通精细木作产品以外销为主,除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还在国际竞赛中获奖,为国争了光。与此同时,遍布各地的社办工厂培养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技术骨干,为南通精细木作技艺打下了雄厚坚实的基础。

酿造酒酿造技艺

(白蒲黄酒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据《如皋县志》《白蒲镇志》记载:白蒲黄酒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当时,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亲家的两个儿子,加上在白蒲落户的浙江绍兴章姓,三家糟坊用雪水、糯米、麦曲酿造制酒,黄酒行业因此逐渐兴旺起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白蒲酿造技艺得以不断改进。白蒲黄酒酿造技艺用大米、麦曲和水制作,对原材料要求严格,大米要新鲜有光泽,麦粒要饱满均匀,水取自白蒲的优质地下水。其主要工序有:制曲、洗米、浸米、蒸饭、搭窝、喂饭、打耙、后酵养醅、筚酒、压榨、煮酒杀菌、封坛、贮存、勾调、过滤、杀菌、灌装等。

白蒲黄酒酿造技艺在第八代、第九代传承人张万珍、张斌、金鑫华等人的带领下,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理论有机结合,创新开发了“二次喂饭”“前缸后罐,低温养醅”等技艺,使白蒲黄酒酿造技艺形成了四大特点:一是浸米时间短;二是发酵温度低;三是确保酵母持续不断获取营养;四是能够充分缔合酒中各分子,形成独特的风味和口感。白蒲黄酒的色、香、味俱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皋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白蒲黄酒已深深融入如皋的长寿饮食文化,被认为有利于健康长寿的重要饮食元素。 

酿造酒酿造技艺

(薏仁酒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皋马姓先祖马援善用薏仁制酒,始于公元42年。如皋西乡、搬经、加力、夏堡、常青等地种食薏仁,应用薏仁酿酒利尿袪湿已成习俗。薏仁酒酿造技艺的以药食同源的薏仁为主料,采用不同于传统白、黄、啤、果、露酒的炒熟(现创新为膨化)无蒸煮酿酒技艺。其制作技艺包括:选料→去杂→炒熟→粉碎→拌曲制浆→定向发酵→取酒→装坛等,该技艺完善了澄、香、醇、柔、绵、爽的综合风格。酿造出的薏仁酒色泽橙黄,澄清透明,香味浓郁,醇和爽口,酒体丰满,养生益体效果显著,是名副其实的营养健康酒。

现第11代传承人马赞华,从事酿酒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38年,设立江苏馥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传承薏仁酒酿造技艺的同时,又创新了薏仁酒生产“原料去霉去毒技术”“大罐发酵”等技艺。其研发的桂花薏仁酒获得了“江苏省酒类十大新锐奖”。通过多年的传承保护,薏仁酒酿造技艺现年生产能力达1200吨,公司设有非遗生产观摩车间,设有非遗陈列宣教室,可同时接纳300人参观学习。销售遍及全国,并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深受喜爱。

酿造酒酿造技艺

(花露烧酒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南通花露烧酒是南通地区先民突破了中国传统单一酒体陈酿技术的限制,利用两种不同酒性的酒(米酒和烧酒)混合陈酿而成的。选用优质糯米,蒸熟摊凉后拌入酒曲,使其糖化发酵。在发酵成熟后,按比例投入自制高度米烧酒,经一定时间的陈酿,使其进行酯化反应、氧化反应、缔合反应,并去杂。经数年封缸陈酿,酒质醇厚浓郁,将酒醅压榨后进行过滤,得酒液灌瓶。其酒色嫣红清透、酒感细腻润口、酒体黏稠饱满、酒性刚柔相济。

我国传统的酿制酒主要分米酒和烧酒两大类,中国的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中国的白酒即蒸馏酒,是先采用双边发酵技术发酵,后经过蒸馏设备和技术而酿制的。经过陈酿,米酒酒味甘顺温和,烧酒酒味醇香刚烈。而花露烧酒将两种不同酒性的酒混合陈酿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或唯一,具有“泉之形、火之性”的特征。

装裱技艺

(南通装裱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南通装裱技艺在宋朝兴起,清光绪年间已有丁洪恩、戴尔炳等装裱艺人誉满通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一批装裱师美名崇川,多次出色地完成国家级藏品的装裱任务。

南通装裱技艺分三部分:古旧字画修复、传统技艺装裱、现代创意装裱。装裱内容不断拓宽至工艺美术品的装裱,如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缂丝、扎染、木雕、风筝等。装裱工序有古旧字画修复(洗、修、补、全色等),制浆托芯,方芯,款式设计,配料(色系搭配、托料),下料,镶活,齐边,包边(折边),回边,折贴串口,覆大背,下挣子,砑画与剔边,批窜与量杆,环环相扣。装裱形式有立轴、中堂、横幅、镜片、册页、手卷等。

糕点制作技艺

(南通嵌桃麻糕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嵌桃麻糕发端于清光绪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南通的地方特色休闲食品,嵌桃麻糕有着“官礼茶点”的美誉。南通嵌桃麻糕色泽金黄,条形端正,糕片整齐,内嵌桃仁呈蝴蝶状。干吃,酥而甜,有一股浓郁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腻。它选用上等白芝麻、优质糯米和白砂糖为主要原料,先分别制成芝麻粉、糕粉和糖糊,然后按不同比例混合,嵌以优质核桃仁,经制搅糖、炒制熟芝麻、制糕粉、制核桃仁、拌粉、装模划片、燉制定型、回糕、糕体冷却、切片、烘烤、起盘冷却、包装这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南通嵌桃麻糕制作技艺在陆洪小镇内建立南通传统茶食非遗展示馆,收集保留了制作嵌桃麻糕传统的加工工具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并设立专区,通过人物场景沙盘模型把制作嵌桃麻糕的10多道工序刻画得淋漓尽致。

糕点制作技艺

(林梓潮糕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据《林梓史志资料》记载,清朝雍正初年,林梓费姓商人开了一间“老万和”茶食铺,开始制作一种米粉糕,独创了林梓潮糕制作技艺,并开设商号为“老万和”的潮糕店,并传承至今。

林梓潮糕制作技艺是以糥米和粳米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掺和,经选、淘、浸、舂、制坯、蒸等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糕点。刚出笼的潮糕,香气沁人,糕片弯而不断,后在糕面盖上象征喜庆吉祥的寿桃图案的红色圆戳,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林梓潮糕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王建民继承了300多年传下来的技艺,又不断创新开发新品种。林梓潮糕现在除了过去单一的桂花、松仁外,又新创了夹心糕、中型糕、小型糕等,以适应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在王建民的创新性发展下,林梓潮糕制作技艺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的环境里开出“灿烂之花”。

林梓潮糕制作技艺已经不仅是一种糕点制作,而是内涵丰富、极富文化底蕴的饮食文化。林梓潮糕是老一代人心中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和当代人孝敬长辈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是如皋特色长寿食品,如皋特色伴手礼,更是传承给下一代人最好的非遗技艺。 

糕点制作技艺

(石港窨糕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通州区

窨糕是古镇石港一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历史悠久,它的本名叫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民国初年时,石港德兴祥茶食店姚老板虽读而未成,平时却喜欢咬文嚼字、为附庸风雅,将“印糕”改名为“窨糕”,后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石港窨糕作为时令食品,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生产窨糕相当讲究,工序也比较繁杂。每年秋收后,各茶食店就会购足明年用的叫“早十天”的晚稻,只有这种稻做出来的窨糕才既白又软。加工前将稻谷在碾坊里碾7遍成为优质白米,浸水7天,淘洗7次,再碾成米粉蒸成糕,窨糕的隔心(夹馅)有枣泥、五仁、洗沙等,每块窨糕上都用桃红印花,雪白松软、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石港窨糕已远近闻名,目前,石港窨糕年销售达数十万只,产品往往作为地方特产馈赠亲朋好友,甚至作为春季应时糕点摆上了南通各大酒店的餐桌,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这份甜蜜的味道。 

糕点制作技艺

(四宜糕团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崇川区

四宜糕团制作技艺是由第一代技艺传承人殷长庚(爱国春创建人)在1912年根据南通人喜欢糕团习俗开发的并经第二代传承人殷汉堂、第三代传承人薛天岱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糕团制作技艺。就是用上等糯米为主要原料经“湿磨、细筛、双高蒸制、锁水”等工艺制作的具有南通特色的糕团,现有100多年历史。

四宜糕团具有“糯、软、松、细”等特色,堪称南通一绝,深受老百姓喜爱。四宜糕团品种有春季的青团(青蒿洗沙团子)、夏季的凉团、秋季的重阳糕、冬季的南通年糕(俗称“大糕”“水巾糕”)等,故称之为“四宜糕团”。常年供应的还有方糕(蜜糕)、桂花糕、状元糕、礼品糕等系列糕团。 

汤包制作技艺

(如皋蟹黄包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如皋市

如皋蟹黄包制作技艺是如皋有影响、有历史的早点制作技艺。据家族传述,世居东台县孟家庄的孟昌恒,携家人于清咸丰十年(1861年)到如皋,在如城丰乐桥畔租房开设孟家包饺店,因蟹包出名,被誉称做“孟家蟹包店”。据《如皋市志》记载,如皋蟹黄包在清末已成为当时的传统小吃。如皋蟹黄包制作技艺讲究,需经过熬制蟹肉、蟹黄、制包子馅、发面、活窖兑咸、按标准称重放坯、笼垫刷油、喂包捏包、装笼、上锅蒸作、下笼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皮薄馅嫩,蟹足味鲜,食后清口,久有回味的感觉。

如皋蟹黄包制作技艺采用子承父业的经营模式家族式传承,传承人通过不断地钻研、学习与创新,使得如皋蟹黄包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已有上海、广州、北京、南京等多地客商联系合作发展事宜。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

(南通鸟笼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南通市

南通鸟笼制作技艺形成于清朝末年,源于清末状元张謇对民间艺术的倾力扶持、滋养。南通鸟笼具有贵气和文雅的造型特点,在笼丝工艺上,精选油润老料,剖料注重纹、色,拉丝尺寸精确性高达到正负两丝之内;在镶嵌工艺上,在传统的“亮丝笼”工艺上,研发出新颖的“金丝、银丝”等扎弦技艺;在打磨工艺上,从粗到细至精打磨,透而不穿,使其温润如玉,最后抛光如孩童之肌,整体做工精细,集三十多种流程工艺于一体。

鸟笼型制除延续明清时的画眉笼、百灵笼、绣眼笼、靛颏笼外,又衍生出鹩哥笼、芙蓉笼、麻雀架、野鸟架等多种。材料不仅有竹子,更有小叶紫檀、黄花梨、红酸枝、老竹片等。

鸟笼主要在城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复古茶馆以及古文玩市场等场所盛行,也常见于很多文人雅士的收藏品中。目前通过带徒和不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和教学进行制作技艺的传承。

羊肉烹制技艺

(海门羊肉烹制技艺)

申报地区:海门区

海门山羊又称长江三角洲白山羊,1000多年前有江南句容、崇明一带的移民迁徒海门落户时带入,以后逐渐扩大至与海门邻近的启东、通州、如东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主产地在海门,所以百姓普遍称之为海门山羊。海门山羊肉选料讲究,一般选择健康活泼、皮肤完整,月龄18个月左右、体重25公斤上下的成熟羊加工屠宰。浸烫推毛后,以自然方式冷却保鲜。从外表看,优质的海门山羊肉皮白细腻,肌肉有红色光泽,肥瘦适度,肌间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纹显著。这样的羊肉加工制作后鲜嫩可口,肥而不腻,膻味小,百食不厌。

海门羊肉烹制技艺主要有提汤、红烧、冷切。提汤羊肉制作精细,烹调讲究,注重火候,以其肉质鲜嫩,汤色乳白,肥而不腻,香味浓郁而驰名。制作时,清水洗净后下锅烧沸片刻,撇去浮沫,然后加黄酒等调料大火烧煮,再改小火慢焖,待酥后捞出拆骨,原汤保留待用,其后可加工成冷切、白烧、红焖等多种美味。红烧羊肉沸水焯透,撇去浮沫,取出冷水冲洗干净。然后将油锅烧热,倒入羊肉煸炒,加料酒、酱油、冰糖等调味品大火烧煮,去掉膻味。冷切羊肉将选好的海门羊肉洗净去四足、头,入沸水焯透,捞出洗净,下锅旺火猛烧,加料酒、生姜等调料,其后小火慢焖,酥透后拆净骨头,放入适量的羊肉汤中自然冷却。经历代海门劳动人民不断实践、总结、提高,烹制更加精良,海门羊肉已成为一道鲜美可口,食而不厌,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大众滋补美食。 






传统医药





中医正骨疗法

(陈氏骨伤疗法)

申报地区:如皋市

陈氏骨伤疗法是一种以专业手法整复病患部位后,外敷陈氏药物制剂,改善骨伤病症的中医疗法。自清末年间,御医马培之的弟子丁志才在如皋和泰兴交界处开设医馆,将手抄药方传授于如皋陈氏先人,并传承至今。陈氏外敷药物分“续骨散”和“活血散”,将原材料经严格选材后,自然阴干或烘炒干,再经过粉碎、过苜、配伍、分装等工序制作而成。治疗时,按量取出续骨散,加入48℃以上的包谷白酒制成药糊平铺于纱布上,并均匀地洒以活血散覆盖,敷于骨伤部位,用藤条、夹板、石膏加以固定。

经数据显示,陈氏骨伤外敷药包扎后6—8小时内可有效消肿,8—10小时可有效止痛,24小时内即可明显改善骨病部位疼痛肿胀不适,三周内能有效促进原始骨痂形成。与现有的西医治疗方案相比,治疗周期短、延缓慢性骨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同时减少病人对药物的依赖和相关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治疗费用也相对低廉,是一个优化的治疗选择。传承发展陈氏骨伤疗法对于促进地方药材种植、带动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推动传统医学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13 09:5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3-11-12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
    熏糕,嵌桃麻糕不是正场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任何东西,适合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否则就像列举的这许多却渐渐隐入声息一样。
    华夏的历史悲剧太多,民众的根本性上是遗忘,不要说数十上百,就是去年的事情,三年的事情,三十年,五十年的事情都很善于遗忘了。
    所以又何来去记住呢?
    所有以上的民间物色都如镜中花,水中月,被部分想利用价值者记住而被大众泯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2 12:20 来自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朱良春那段文字中,最后的:待有发展?还是代有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文化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2 18:39 来自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南通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3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
    我就记得那个陈氏骨伤疗法很了不起,确实很有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京市
    嚼乱话、半妖、空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3 12:03 来自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笨牛 发表于 2023-11-12 12:20
    朱良春那段文字中,最后的:待有发展?还是代有发展?

    朱老江湖不可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无锡市
    十总蛇药,西亭脆饼没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5 23:45 , Processed in 0.489476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