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5418|回复: 0

[健康知识] 【中医院 · 名医传承】打嗝不止?巧用中药调理脾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0-2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患者,张某,男,72岁,退休职工,反复呃逆一月余。遂至我院江苏省名中医邱祖萍工作室求诊。

病史

患者自诉病起于一月前热病后期,突发呃逆急促而不连续,自诉每天约百余次,口干舌燥,烦躁不安,5日不更衣,诸药不效,自觉痛苦不堪。既往体健。否认药敏史。

刻下

呃逆频繁每天约百余次,呃声低微而不连续,口干,舌质干红而有裂纹,脉细数。

辨证论治

呃逆-热病灼伤胃阴,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

生津养胃缓急止呃

处方

方选芍药甘草汤加味

生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玉竹、北沙参、麦冬、柿蒂等。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3剂烦躁除7剂呃逆止,舌质转红润,继投益胃汤善后调治而告愈。


呃逆,又称“哕逆”,古称“哕”,俗称为“打嗝”,是指由膈肌痉挛引起的突然关闭声门而导致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呃逆频繁或持续48h以上而无明显缓解者,称为顽固性性呃逆。中医学认为,呃逆主要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因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症见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芍药甘草汤最早记载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芍药、甘草2味药等比例组成,组方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等。方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可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之效。二药合用共奏柔筋止痛、酸甘化阴、调和肝脾之功。

益胃汤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学生有话说
施玲玲

本案患者发病于热病后期,邱老指出热为阳邪,耗气伤阴,阴伤则胃失濡润,难以和降,故呃声急促;气逆无力,故呃声低微而不连续;虚热内扰,液耗津伤,故口干舌燥,舌干红有裂纹,脉细数。拟芍药甘草汤加木瓜酸甘化阴,松驰膈肌痉挛;沙参、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护胃加柿蒂和降肺胃而平呃逆诸药合拍,故能奏效。《滇南本草》云: “柿蒂善治气膈反胃。”但凡呃逆者,无论其寒热亦或虚实,皆可使用,为治疗呃逆之要药。

《素问·宣明五气》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并提出了简易治疗方法,如《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邱老认为,短暂的呃逆可能由于饮食不节、寒邪中胃或因情志不和、肝气犯胃等引起,为实证。而顽固性呃逆除上述标实之证,其本必虚;或为重病体虚,脏器衰惫者,胃绝则呃逆不止;或为脾胃本虚,复感外邪;必为本虚标实之证。邱老治呃逆,重视气化理论,擅调气阴升降,主张“脾胃气血升降论”,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证善于运用中药调气血,复升降,和脾胃,温中健脾,调和中焦升降。邱老指出,临床诊治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伴有胃酸反流或烧心症状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应减少或避免使用甘草。甘草味甘,甘甜之味可能会加重此类患者的胃酸反流和烧心症状,故不宜使用。吐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蒲公英抑酸降逆止呕;腹胀痞满者,加枳实、白术健脾行气、消痞除满;纳呆食少者,加砂仁、炒麦芽健脾消食助运。




专家链接

江苏省名中医

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邱祖萍

主任中医师

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江苏省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中医理论文化专家库成员、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生导师、省痛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主任中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五十余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系统常见病、疑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著的疗效。

脊柱病,颈、肩、腰、腿痛,慢性胃炎,结肠炎,心脑血管病,哮喘肺系病,以及肿瘤、癌性疼痛等具有独到见解和独特治疗法度。尤专长于“中药透皮+穴位靶向”治疗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诊信息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门诊地点门诊诊室322



施玲玲

住院中医师






中医学硕士,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能熟练运用中医学理论及现代医学知识,对肺系病、肾系病、老年常见病具有一定的研究及见解。



来源:通州区中医院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2-22 12:03 , Processed in 0.204014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