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民 公 园 轶 事 第一次认识人民公园还是解放前夕的日子,那时候我只有八、九岁。 经常跟母亲挎着一个大蓝子,去“博物苑”挑野菜、“铲”黄花儿(苜蓿的一种,现在人称其为草头),这种黄花儿菜长成很大的一株,铲回去慢慢掐嫩头炒了当菜吃。那时这里没有围墙,四处都可以进出,里面十分荒凉,瓦砾成堆,杂草丛生,树木凋零,房屋破损,亭子倒塌,荠菜、黄花儿到处都是。第一次去时看到假山很好奇,趁母亲不注意不顾危险就爬到假山上去玩,被母亲训斥了一顿!跟母亲挖野菜学会了识别黄花儿,长得很清爽的,绿绿的是“家黄花儿”,可以吃,还有一种有白色绒毛的灰暗色的是“野黄花儿”不能食用。 后来才知道,张謇先生于1905年去国外访问考察,看到外国都有历史博物馆,回国后曾向清政府上书建议建造中国自己的博物馆,中国是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博物馆势在必行。但清政府腐败无能,不予采纳。 回到 南通后张謇自己出资 建立了“南通博物苑”,也 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展品大多是自己家中的珍藏和向社会征集的文物。起初这里是作为南通师范学校的实习基地,“博物苑”里除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实物,还栽种了许许多多名贵树木、花草,学生实习时才有感性认知。同时,博物苑还向社会开放,老百姓也可以去参观游览,成为主城区唯一的公园和绿地。 1938年3月,日本鬼子占领南通,“博物苑”居然成为侵略者养马场!里面的文物除一部分转移收藏外,许多藏品被小日本抢劫一空,就连博物苑南馆墙边的石人石马也没有幸免,现在我们仍然看到一些站立的石人石马没有头颅,据说是被小日本砸坏抢劫到日本去了,这也是日本侵略者对南通犯下的历史罪证! 1949年南通解放,人民政府对博物苑进行了改造修缮,改名“人民公园”,成为南通人民游玩休闲的乐园。我上学时经常与同学一起去人民公园玩耍,亲眼见证了人民公园建设完善过程。 人民公园东门游船码头旁边有一叫“藤东水榭”的精美建筑,房子四周有外走廊,并有一圈护栏,鲜为人知的是护栏上的铸铁栏杆是用的从“跃龙桥”上拆下来的栏杆,既废物利用,又为南通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印记。 1958年,在人民公园的东侧濠河水面,开辟了一个不小的天然浴场,解决了南通没有游泳池的困惑,夏天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曾经风光了好几年。 1959年,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各项工作都走上了正轨,人民生活幸福,这年的国庆节,人民公园迎来了一个非常隆重的盛会。为了让全市人民过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有关部门经过精心策划,在人民公园的草坪、广场搭建了好几个舞台。10月1日夜幕降临,人民公园内彩灯齐亮、彩旗飘舞,吸引了无数观众,一阵罗鼓响后南通侗子戏开场,剧目是《李兆庭招亲》,这里的观众大多是市郊来的侗子戏迷,在另一边,南通越剧团正在演出《老八路》,这是南通市越剧团根据市建筑公司的一位八路军转业干部艰苦创业的事迹创作的现代戏,曾经去北京汇报巡演,朱老总、周总理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他们,因为是筱白玉麟主演,自然引来不少越剧迷。隔不多远的一个台上,南通京剧团的“三叉口”已经开打,两个人在台上“摸黑”厮杀,跟头翻得又高又飘,身轻如燕,观众掌声不断。如东杂技团的抖空竹、脚蹬坛子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还有如皋木偶剧团、通州职工业余演出队、露天电影等等,每一个演出场地都人头攒动,围得水泄不通。我和几个小伙伴没有“顾此失彼”,不在一处浪费时间,而是到处“走马观花”浏览一遍。南通人在自己家门口也过足了一次“白相大世界”的戏瘾,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不眠之夜。
2023.9.22.南通“广播电视报”“悦读,人文”版发表
小时候爬过的假山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