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本病具有多行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
病名演变:中医文献记载有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多种名称。如汉代《金匮要略》中“湿疮浸淫,黄连粉主之”,称之“浸淫疮”。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对其病因、病机有详细记述。以后诸家皆有发挥,因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命名,如生在手足部的叫口疮,生在耳部的叫旋耳疮,生在脐部的叫脐疮,生在阴囊部的叫肾囊风,生在下肢的叫血风疮,生在乳部的叫乳头风等。
病因病机:湿疮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由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尘、羊毛、湿疮动物羽毛、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引起,或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志变化、神经因素等有关。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发于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于气血运行失常,湿热蕴阻所致。
治则治法:湿疮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初起可选用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湿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