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十字街 “一个十字街,半个南通城”、“十字街上人碰人”,这是上了年纪的老南通人都记得的、形容南通十字街繁荣景象的通俗口头禅。曾经的十字街,商店云集,热闹非凡,是市民逛街购物美食的好去处。
以前的十字街周边,不仅有百货大楼、华联商城、文峰大世界等大型商场,还聚集了许多独特的本地风味小吃和大众美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餐十天半个月不同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六桥以里”老城厢的居民真是口福不浅啊!可惜,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屋的拆迁,加之一些传统手艺后继无人,许多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美食逐渐成为了历史。 在没有修建“钟楼广场”前,钟楼前的东南边有一家“十字街饺面店”,早晨卖的麻油刀切面是许多人首选的早餐,这种刀切面非常“有劲道”“有咬嚼”用熬过的麻油做调料,一进门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增。我家就住在面店对面的楼上,有时凌晨起来小解,常常看到做面的师傅整个人坐在一杠棒的一端,对揉好的面团进行跳压,不知要压多少遍,直到将一团面压成薄薄的面皮,然后用一把长刀,将折成几叠的面皮切成细细的面条,每天大约做二、三匾子,由于吃的人多,通常九点钟以后便一碗难求,那时东西便宜,小份二两粮票9分钱,大份三两粮票1角3分钱,价廉物美。 在麻油刀切面的东隔壁,是“乐口饼店”,每天做的“芝麻大饼”也是供不应求,在排队等候的时候看憨厚、朴实的任师傅做大饼也是一种视觉享受,买到的人趁热咬上一口有葱花、芝麻、麻油的、外脆里软的大饼真是口齿留香、妙不可言。他家还有一种“糖酥饼”也是远近闻名,老少皆宜,据说曾获得过全国食品展销一等奖,家居上海的老岳母健在时只要得知我去上海,总要来信叮咛:“别忘了带糖酥饼来!” 十字街西南角原邮电局楼下曾经有一家烧饼店,他们做烧饼的方法与众不同,是用电炉烘制,烘烧饼的器具是呈三角形伸出的三块铁板,活像个“荷兰风车”,每块铁板正反两面贴满烧饼轮流在下边的电炉箱中烘烤,不一会就能做出许多,效率很高,又脆又酥,十分好吃,而且环保卫生。 在原仓巷口有个“吴老太汤圆店”也是生意兴隆,一张台儿板,四周坐了几个包汤圆的师傅,汤圆有芝麻的,豆沙的,鲜肉的,荠菜的,一口大锅中飘着又白又嫩的大汤圆,每只三分、五分不等,花一角几分钱,就能连汤带水吃得满足舒心。所以很受大家青睐。 十字街东边“马房角面店”的“龙虎斗”也是无人不知,汤底是熬的骨头汤,小馄饨与面条一起下,配以碧绿生青的蒜叶,十分诱人。 丁古角的小馄饨店,虽然门面不大,但在南通城小有名气,他家的小馄饨皮薄馅足,鲜香可口,进口消融,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一角钱一碗,二十来只,每天顾客盈门,真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新华饭店”的大肉包儿是南通的招牌点心,其他店用的“标准面粉”,七分钱一只,而他家用的是“富强面粉”一角钱一个,刚出笼的大肉包儿雪白粉嫩,咬一口汤汁满嘴,同时还免费提供生姜丝和香醋,食客天天满座。 上海南京路有一家“七重天”酒楼,90年代前后,在掌印巷附近南通也开了一家“三重天”酒店,楼下店铺开设了“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专柜,南通人在南通就能买到上海南京路食品店的各种名特优产品,风光一时。楼上是“三重天”酒店,当然档次也是蛮高的。一位海外亲友来南通,我们曾在“三重天”接待,1200元一桌,这在90年代初是比较高的,十个冷盘,其中有几样说是“返璞归真”:萝卜皮、五香烂豆、白蒲茶干、腌黄花儿,大菜除了鸡鸭鱼肉,拿什么来凑数呢,于是搬出了“椒盐蛇片”“乳汁蛇羹”等,其实这些东西既老又柴,很难吃,没有动几筷,但价钱却贵得惊人,那时候没有“光盘行动”一说,当着客人的面又不好意思“打包”,大部分就整盆的白白丢弃了,后来国家严令禁止饭店食用野生动物,这种巧立名目的高价宰客花样才得以扼制。 (魏登 宝)
(该文2022年9月30日发表于《南通周刊》)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