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懂事”和“乖”是家长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二、“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小孩和自己的奶奶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小孩摇摇头说,“不想要。”于是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真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但在小孩的心底,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小孩渐渐地,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小孩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然而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三、“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小孩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即使上了幼儿园,也不像别的小孩一样哭闹,得到了妈妈和老师的赞扬。 可是,一两周后,小孩变了,他会半夜哭醒,害怕面对人,对同班里的小朋友也不友好,甚至还会和小朋友打架……这是为什么? 与其说小孩听话乖巧,不如说小孩没有安全感。只是,他为了“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真实情绪罢了!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换句话说,他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他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四、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愿孩子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 支持孩子的每个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母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 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处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母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 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如果你自己就是乖小孩,那就别让孩子复制你的道路。 让你的孩子做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找回自己的声音、健康自由的孩子吧!
5 }' Z' s+ ?) [7 \8 n, |
2 }5 z1 f, e; @9 N" g3 ^6 P
4 B% j$ t2 g0 o( f- n6 ^: u/ Q s% ?* j1 @* a+ f$ p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