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气温下跑步10公里,壮年男子患上“热射病”进入ICU救治。所幸治疗及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脱离了危险。 6月2日,天气晴,气温33℃,18点,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电话响起,电话那头传来院前120医生的声音:“有个重症中暑的,做好准备。”3分钟后,随着急促的急救警笛声,担架护送进来一名正在呕吐的壮年男性,院前急救医生胡白波介绍,该中年男子跑步10公里,临近终点时出现乏力及意识障碍,测体温40.5度了。 抢救室当班医生罗婧迅速上前查看患者情况,患者呈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的状态,皮肤灼热,身上湿透了,询问陪同前来的同事和家属,称身上有汗,也有他们降温泼的水。天气闷热、又有剧烈运动史,突发意识障碍、高热,“这是热射病。”罗婧医师心下一惊,立即下达医嘱:“上冰毯、冰帽,冰块!用纱布包一下放在大关节处,开两路静脉输液,用冰盐水,现在降温是第一要务,不然生命都有危险。”随后,她向患者妻子了解患者平时的身体状况。“他平时身体很好的,两三天就会去跑一次步,也没有什么慢性病。”患者妻子显然有些慌张,“医生,他现在情况怎么样啊?严不严重啊?” 罗婧医师一边安抚家属一边简单介绍:“他这个叫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死亡率比较高,前期将体温快速降下来是关键,如果能在两小时内将体温降到38度以下,那么后续的希望就比较大。”同时密切关注着患者的体温情况,冰毯连接的测温计已经放入其直肠内,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体温在逐步下降,19点50分,体温下降到了37.8摄氏度。与此同时,初步的检验结果也出来了——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等等问题,也提示机体的各个器官已经受损,后续仍然需要积极的生命支持治疗。将病情和预后向家属解释之后,患者被收入了ICU进一步治疗,经过治疗,该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已逐步脱离了生命危险。 该院急诊科主任凌受毅主任医师介绍,热射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热损伤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机体剧烈运动后,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时,体内热量蓄积远超散热而导致的核心体温上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急剧升高(通常大于40.5度)为特征。 根据病因不同,热射病分为两种: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主要见于老年人,通常有慢性病基础,他们对于体温调节能力较低、各项生理机能下降,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极易发生经典型热射病,这类热射病相关死亡率高达50%;而劳力型热射病是一种偶发的急症,它的发生与剧烈的体力活动直接相关,主要累及运动员、体力劳动工人、消防员、军人等,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往类似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环境下,从事类似的体力活动并未发生过任何意外。上述病例,就属于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平时坚持锻炼,体质较好,没有慢性基础疾病,若发病之后认识和治疗及时,通常死亡率不超过5%。 夏季来临,空气温度和湿度都较高,大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闷热的环境中,注意保持环境凉爽和通风(该开空调开空调、该开风扇开风扇),适当多饮水,更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避免发生热射病。 + }& f+ h. x P; c3 m2 j- x
% }0 [, |7 m& G* C( {
6 B" \4 H6 M# n9 l: I
! {1 F+ ?4 e' Y! F8 G* F; S( l
5 h& _: o3 O/ B7 h, a5 o7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