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位名叫“江夜雨”的答主,在回答 “ 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用语言伤害孩子” 这问题时,她第一句就说: 就在刚刚,我爸爸跟我说: “以前我还盼着你能出人头地,有点出息,现在我也想开了。” 听到这句话,我想所有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答主肯定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爸爸对她降低了要求,她应该感恩。 而事实上,她上学时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全国前十的名校,毕业后在北京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有北京户口还买了房。 这样的人妥妥地人生赢家了,然而在父母的眼里,女儿依然不够有出息,他们对女儿深深地失望。 答主说 “这种失望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加之的语言伤害,真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更有可能无法逃脱。 在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一期节目中,15岁的女孩张欣妍在面对主持人 “ 你妈妈最生气的时候,说过最伤你的一句话”的问题时, 她的回答是: “你怎么不干脆死外面?” 欣妍说那一回自己成绩有进步了,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表扬她,还是让她一直在房间里学习,等她一走出房间,父母就把正在看的电视关了。 父母还对她说:“我们都把电视关了,你出来干吗?”这让欣妍很不开心, 觉得父母只关心她的学习,从来不管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于是第二天,觉得很难受的欣妍,跟朋友一起买票去参观隔壁市的一个动漫展,本来计划6点之前回家的,因为没有买到票只好打车回来。 等她急匆匆地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快十点了,妈妈当时就情绪特别激动地骂欣妍: “你怎么不干脆死外面?” 欣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演播室里所有嘉宾都震惊了,估计他们都没有预料到,妈妈居然会这么骂女儿! 一旁的妈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欣妍自嘲地说: “很难受吧。” 我相信妈妈当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欣妍的内心绝不只难受这么简单! 在节目主持人邓亚萍的微博下,不少人评论父母对自己说过的最伤孩子的话: ——你这个性格到哪都不会有人喜欢! ——供你养你给你吃穿还不够吗? ——你这样,还不如一出门杵那儿杵死了! ——还不如生出来把你直接恁死了! ——我养你这么大,你就算卖身养我也不为过吧! 每一句话都直戳孩子的心窝!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节目嘉宾张萌在微博分享说,她有一个姐姐从来不唱歌,问是什么原因, 姐姐说小时候有一次唱歌,被妈妈说: “你唱歌太难听了,跟杀猪似的。” 从此以后姐姐再也不开口唱歌了,张萌说:父母不应该否定孩子的人格,鼓励的话语是比打压更有效的相处方式。 的确如此, 父母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在孩子听来却是莫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很有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父母说出来的话,到底有多伤孩子? 前段时间,我带儿子去文具店采购学习用品,听到旁边一位妈妈低声训斥身旁的男孩: “ 自己成绩什么样,心里没点数吗?” 我转头看过去,只见一个男孩的手里拿着一支看上去价格不菲的钢笔,低着头说:“我就想买一支好用的钢笔,我保证我一定爱护好的。” 妈妈却一把夺过男孩手里的钢笔放回陈列架上,然后指着男孩的脑门说: “ 要点脸行吗?” 男孩的脸瞬间垮了下来不再说话。 多少父母看似在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说出来的话,到底有多伤害孩子的心? 《荀子·荣辱》中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父母原本是最应该跟孩子好好说话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句句戳心的人,那些如利剑一般戳在孩子心上的话,远远不止这些。 看过博主“萌芽”发布的一则视频,总结了父母说过的最伤孩子的五类话: 第一类是否定孩子人生价值。 比如“我当初真不应该生你!”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根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轻生的倾向。 第二类是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比。 比如“你看看小明考得那么好,再看看你!”这样的对比会强烈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或者逆反心理。 第三类是用抛弃来威胁孩子。 比如“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种话会在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让孩子处于害怕被抛弃的恐慌中。 第四类是让孩子感到负担。 比如“我花了这么多钱,你还不好好读书?”这会让孩子的压力很大,不敢表达内心的感受,孩子因为过度隐忍而情绪崩溃。 第五类是对孩子的承诺不算数。 比如“你要是考到全班第一,就带你去游乐场!”当孩子完成目标父母却反悔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背叛,不再信任父母和他人。 多么似曾耳熟却又触目惊心的话啊!生活在父母如此伤人的话语中的孩子,内心的创痛真的已经无法表述,更加难以消弭。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的大脑, 发现受到语言暴虐的孩子,其小脑蚯部不正常。 要知道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受环境的影响比基因的影响要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做“口中有爱”的父母,并不难! 张萌在节目中说,有一回因为两岁多的女儿不肯关车窗,对她说:“你就是个自私的人吧。” 后来张萌才意识到这样说女儿是不对的,孩子即使做错了,父母也不能如此苛责孩子。 英国作家吉普林说,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
语言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很多父母错误地以为,越戳孩子心窝的话,越能够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殊不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有当父母真的能做到“口中有爱”的时候,孩子才会真的越来越好。 首先,说正向鼓励的话,不说反向打击的话。 ——“妈妈相信,只要你愿意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你让我怎么相信,你以为你努力就能成功吗?” 同样的意思,这两句话听在孩子的耳朵里,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前一句会让孩子愿意努力,而后一句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每一句话说出口之前,一定要先掂量一下,确保是积极鼓励的话才说,打击孩子自尊和自信的话,一定不要说。 其次,说尊重温和的话,不说贬低严厉的话。 俄国戏剧家契科夫说,不能用温和语言征服的人,用严肃的言语更不能征服。 很多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指导孩子,比如说:“我让你做什么,你照做就行,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你懂什么?” 孩子是没有父母懂得多,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哪怕孩子做错了,父母应该温和地指出来,而不是严厉地斥责孩子。 这就跟“南风效应”一样,父母越是让孩子感受到了温暖,孩子才越愿意听父母的话,反之孩子越可能叛逆。 最后,说推心置腹的话,不说虚与委蛇的话。 我儿子有一次犯错误,我气得说:“真不愧是我儿子!”他立马瞪了我一眼说:“妈妈,你能好好批评我吗?” 不要以为孩子小,他们只是小不是傻,父母说话的腔调,孩子是听得出来好赖的,父母一定要真诚地说,而不是虚伪地说。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
只有当父母诚恳而实在地跟孩子说话,孩子才会被父母的话打动,并且感受得到父母的爱,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建议。 父母口中有爱,孩子才会更懂爱 邓亚萍在微博上说,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父母要做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陪伴,保护好孩子身体的同时,也要守护好她们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成长是跟身体成长同等重要的事情,而让孩子的心灵健康的首要条件,就是父母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基于爱的前提。 知乎上有个话题是:从小遭受父母语言暴力,没有安全感,导致自卑,恐惧,要如何自救? 提问的人描述说,爸爸严厉妈妈幼稚,从小到大不停地责骂和否定他,甚至妈妈稍不如意就开骂,还一度让他去死。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活得很痛苦, 即使读过很多心理学书籍,想要努力变得积极自信,却发现特别艰难特别痛苦。 同时他还不敢跟别人多接触,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还不敢谈恋爱,更不懂如何去爱别人,估计这辈子要孤独终老了。 太让人心疼了!就是因为父母长期地用语言伤害他,让他对人生对未来没有了期待! 如果父母曾经用语言伤害过孩子, 请从这一刻开始,做口中有爱心中更有爱的父母吧,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只有活在父母爱的包围中的孩子,才能更加懂得爱自己和爱别人, 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懂得坚定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来! 来源|父母志 那些冬奥“名场面”背后,藏着怎样的教育观? 原创作者|周雯婕(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副校长) 原创首发“文汇教育” 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无数人记住了他们的故事:力摘两金一银的“天才少女”谷爱凌,放弃演艺事业跑来“玩一玩”却拿到一金一银的“小栓子”苏翊鸣,在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场上的意外摔倒的五届冬奥会“奖牌收割机”、32岁老将方塔纳,用并不完美的最后一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谢幕的单板大神肖恩·怀特,还有那位滑在最后却说是运动生涯巅峰的八届冬奥会参与者、“滑冰奶奶”佩希施泰因…… 赛场就像浓缩的人生舞台,参赛者不仅身体力行,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为了奥林匹克梦想锲而不舍地执着追求,更让赛场外的人们从这些运动员的身上,更深层地理解教育、感悟成长。 体育运动不止于强健体魄,五育并举也不止于培养全人。运动需要天赋也需要刻苦训练,比赛需要实力也需要强大心态,成长需要获得也需要不断舍弃。毫不夸张地讲,体育在锻造人的品格和德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从赛场出发。 01 让孩子从“玩得开心”到“玩得下去”,家长可以做什么? 个体的兴趣是丰富多元的,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在冬奥之前,很多人就已通过电影《智取威虎山》认识了“小栓子”苏翊鸣,不少人都认为他会向演艺方面发展,就连他本人也曾梦想着考中戏。但一次次训练和挑战让苏翊鸣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最终选择了成为滑雪运动员,面对奥运赛场,他说“玩得很开心”。 兴趣推动着个体去认识和发现,是发展的最佳动力,这一观念已逐步获得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很多家长都曾兴冲冲地投入过孩子感兴趣、“玩得开心”的事物,但大多数时候却是不了了之,发现很难“玩得下去”。这是因为兴趣是有不同层级的。 “兴趣金字塔”理论指出,当一个人沉浸在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并从中获得乐趣时,他只是获得了“感官兴趣”,这种愉悦感会随着刺激的消退而快速结束,因而感官兴趣并不稳定且难以长期维持;当一个人愿意为兴趣主动投入、坚持并定向在某一领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去完成很多事情,这时候就会发展为“自觉兴趣”;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寻找兑现的平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价值激励时,便达到了“志趣”层级。 如何让孩子从“玩得开心”到“玩得下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支持孩子真正的心之所向。 花滑男单冠军陈巍的母亲也曾想推孩子们去参加一些“妈妈觉得很好”的课外活动,不过由于经常遭遇“抵抗”,加之她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正因为母亲对个性差异的尊重,陈巍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得以选择了5条不同的发展之路并获得了各自的成长。 真正的支持从来不是简单地顺从孩子的心意,而是在理性地认同孩子的选择后给予有力的帮助。这种帮助才能让孩子“玩得下去”。 陈巍的每场比赛全家人都会到场给他助威,让他觉得这是家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苏翊鸣训练骨折后,母亲在病床边鼓励他说,“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吃了很多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 无论是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还是面对伤痛的精神鼓励,或是竭尽所能的创造条件,都是一种推动兴趣发展,帮助孩子“玩得下去”的深度支持。当这种支持促成了主动投入、定向深耕的“自觉兴趣”后,就有可能升华为寻求价值兑现的“志趣”。 一言以蔽之,“玩得下去”才有可能“玩得精彩”。而这当中,“开不开心”发乎天性,“精不精彩”视乎定义,能否“玩得下去”对于教育来说最具可为空间。 02 教孩子敢于失去、敢于打破“完美”,是成为“完人”的重要一步 伏尔泰曾说,“完美是优秀的敌人”。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对梦想在赛场上演绎阿克塞尔4周半4A而最终挑战失败、未能实现冬奥三连冠的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的悲情诠释。其实,当羽生结弦落泪自问“为何我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之后,随即就进行了自答——“如果大家能有一瞬间觉得,无关比赛胜负,羽生结弦的表现还不错,即便这种感觉只是一瞬间,那我就觉得今天的努力有意义了”。如果高难度的技术巅峰是“完美”,金牌是“优秀”的证明,那对两者的追求很多时候并不一致。但是,如果“优秀”无关胜负而是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那么两者又何尝不一致呢? 成功是什么?或者说要实现什么样的成长目标?说到底这取决于家长和孩子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在比赛的紧要关头,18岁的谷爱凌拒绝了妈妈的建议,用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女子自由式滑雪选手史上第一难度的动作,成功地“做最好的自己,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能力”。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灌输的理念一直是不要去做“完人”。母亲长期对过程的强调和对“完美”的淡然,成就了她无惧失去奖牌也要在赛场上挑战自我、绽放青春的选择。 当下,不少家长对于精英教育的追求、对于最好教育资源的争夺,让短期回报或实用性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高中选科看能否拿A+,大学选课看如何得到高绩点……这种对风险极力回避,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心态和行为,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也阻碍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追逐金牌还是追逐梦想?羽生结弦和谷爱凌的选择诠释了他们哪怕放弃奖牌,也要放手追逐梦想。放手与放弃不同,放手一搏的背后是勇敢,是无畏一无所有的强大内心,而放弃追求的背后是怯懦。有时候,敢于失去、敢于打破“完美”,恰恰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标志。真正的“完人”,不是事事完美、处处得胜的人,而是知识技能与心智情感协同发展,不害怕失败,勇于实现梦想的人。 03 教育未必需要刻意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 体育赛场的迷人之处在于鼓励竞争、推崇实力,但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远不止于获得佳绩。 相信不少人还记得冬奥会上的这一幕: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高手云集,意外迭起。武大靖一度领跑,李文龙硬生生把刀刃滑碎,但赛程进行到一半遭遇召回。第二次发令枪后,武大靖体力不支却努力卡住位置,并碰了碰任子威的手示意他先走。那一瞬,观众集体破防:快上,只要你赢了,中国就赢了;加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如果说实现自我有很多方式,那么突破自我是其中最高级的方式之一。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需要走过漫漫征途去认识自我,付出无数汗水泪水去实现自我。但在某一刻,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担当集体使命乃至成就别人。教育未必需要刻意强调“牺牲”小我,因为成就大我就是成就小我,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好的德性是人的最高成就。 赛场的无情之处在于不断超越、胜者为王,但很多选手令人钦佩的远不止于战胜对手。肖恩·怀特35岁参加个人的第五届冬奥会,将北京云顶作为他单板U池的告别演出。世界第一位参加八届冬奥会的女选手、德国速度滑冰传奇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保持20年的冬奥会纪录被荷兰选手打破,但她却表示“这届比赛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今天比我所有的奖牌加起来都更重要。” 行动方可破固化认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好的成长不是依靠金牌才能证明,好的人生也不是为了去向谁证明。就像康德所说,人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散发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当人的格局突破了私利与虚名,当人的努力纯粹为了实现成长,他的实践本身就有价值,就自带光芒。 体育运动不止于强健体魄,五育并举也不止于培养全人。运动需要天赋也需要刻苦训练,比赛需要实力也需要强大心态,成长需要获得也需要不断舍弃。毫不夸张地讲,体育在锻造人的品格和德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从赛场出发。愿更多的父母能和孩子一起随冬奥成长,体会运动的魅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在新学期一起向未来! 那些动人心魄的冬奥瞬间,背后是...... 作者|人民政协报贺春兰 北京冬奥会,我国冰雪健儿捷报频传,全世界冰雪运动员在此不断突破着世界和个人的纪录。全球无数观众的心思被牵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也在观赛,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那一场场胜败背后,委员们说,最令他们动容的是中外运动员身上呈现的人类伟大的体育精神。冬奥会是团结协作精神的生动课堂。 ——人民政协报编者 △2月1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上,中国选手徐梦桃夺得冠军。图为徐梦桃在夺冠后身披国旗庆祝。新华社发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昌德: 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许多场景令人感奋、启迪心智。这几天,我国冰雪运动健儿勇夺多枚奖牌的赛事,让我印象深刻:2月5日晚,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成功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接受采访时,武大靖眼带泪光表示:“夺冠是我们伟大团队的力量。我们今天上午还在磨合,还在训练,还在研究怎么能更好。”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队武大靖、任子威、李文龙3名队员在异常激烈的决赛中团结拼搏,最终,任子威拿下这枚金牌。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逆转夺冠,当看到与冠军失之交臂的法国选手泰丝·勒德失望落泪时,谷爱凌以及获得铜牌的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赶忙上前安慰对方。这些感人画面,充分彰显了2021年在“更快、更高、更强”基础上新加入的“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生动体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协作,一起向未来”的办奥理念。 大型体育赛事历来是彰显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奥运精神教育的生动课堂。“更团结”不仅诠释了个人的进取精神,更展现了一个团队乃至全人类“接力”和“配合”的协作理念。作为将“更团结”一词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排除各种干扰成功举办,让“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大放光芒、深入人心,相信必将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各种矛盾冲突和世纪疫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 应该说,每一场赛事、运动员们拼搏的每一个瞬间都令我感动。从个人到团队再到国家,很多精神力量是相通的。在我看来,体育精神意味着取胜的欲望、必胜的信念、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拼搏精神和尊重规则、团结协作的精神。一场场体育比赛告诉我们,个人是渺小的,团队是伟大的。再优秀的球员你也不能靠自己跑满场,你的责任就是把大家的能力发挥出来,把能干的人放在该放的位置。 在我们整个人生中,常会有一些关键的台阶,会面临特别的挑战。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这样的战胜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信心。我个人和我所主导的工作开展就深受体育精神的影响。本届冬奥会奥林匹克委员会特别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加入了一个新词——“更团结”,北京冬奥会则提出了一个凝练有力的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而我于2018年给中华医学会麻醉分学会提出的倡导“一起强大”(Together & Stronger)恰恰契合了这一理念。我的意思是,当前麻醉学科抑或麻醉行业面临着挑战,我希望同仁们要凝心聚力一起强大。目前,我国整个麻醉行业在科研、实践等各个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想是与大家的团结协作分不开的。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要鼓励更多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在参与中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起阳光的性格、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尊重规则的意识以及融入团队享受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心态,从而做一个健康阳光的、能够融入社会受到大家欢迎和认可的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 我自己是体育爱好者,特别关注此次北京冬奥运的各类项目比赛。其中特别是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尤为关注。其中有几场决赛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可以说精彩绝伦,印象深刻。 短道速滑比赛中判罚了很多犯规的运动员,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场比赛,如: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匈牙利运动员刘少林第一个冲过终点但被判犯规被取消成绩;还有在男子1500米半决赛中,我国运动员任子威因为犯规被判罚无缘向个人第三枚冬奥会金牌发起冲击,类似的判罚还有很多。我想,公平公正是体育精神弥足珍贵的值得放大的核心要义。公平公正、规则意识,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竞争也同样重要。 在花样滑冰男子自由滑比赛,两届冬奥会冠军、日本名将羽生结弦完成了对自我的高难度4A动作挑战,虽然挑战遗憾失败,二者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让我印象极其深刻,我想结果成功与否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为了人类能不断向更高更强挑战的精神喝彩。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 本届冬奥会再次创造人类速度新纪录,更快更高更强。短道速滑混合接力2000米中国短道速滑“王牌之师”,男女队员同场竞技,新老队友并肩出发,队中武大靖和任子威当晚要同时参加个人赛和混团赛,体能挑战巨大,竞技过程惊心动魄,最终他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坚毅的精神力压韩国队取得冠军并创记录,为中国夺首金取开门红。男子速滑运动员高亭宇在“冰丝带”上以34秒32的绝对实力打破奥运纪录,实现“零”的突破,滑出中国速度,证明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本届冬奥会再次提醒我们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这次赛事中,我们看到了多位高中生选手参赛,我们亦看到了被称为奶奶级选手的将满50岁的德国名将佩希施泰因,她曾保持20年女子速滑纪录,八次出战冬奥会成为参加冬奥会次数最多的女运动员,奥林匹克不仅是争夺冠军,她用属于自己的“第一”滑到自己奥运旅程的终点。 △2月5日下午在国家速滑馆,德国奥运代表队旗手佩希施泰因(Claudia Pechstein)刷新了一项奥运记录:将满50岁的她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女运动员,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参加过8届冬奥会的女运动员。新华社发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陈卓禧: 北京冬奥会的一些镜头确实深深印在脑海里。开幕式短片《未来的冠军》,一岁萌娃女宝宝,连走路也还跌跌碰碰,却站在滑雪板上像专家一样地在雪地上恣意滑翔。萌娃的妈妈说,女儿虽然凭短片成为全球知名的“滑雪宝宝”,将来是否学滑雪等她会说话以后再说,而他们带孩子的理念是希望孩子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再一个镜头是谷爱凌在大跳台自由式滑雪的最后第三跳。只见她站在起点静默、沉思,做了几下细微的调整动作后一滑而下,做了一个自己从未做过的高难度动作,后来居上夺走金牌。她本来在两跳后已可获银牌,曾任滑雪教练的母亲也在电话中建议她力保银牌,但她没有听话,决心挑战自己的极限。 小萌娃在拍摄时不断滑倒,父亲扶起她后,她没有哭闹又站在滑雪板上再滑下去,不停地跌倒、站起;谷爱凌不愿采用保守战略,“因为即使失败,我也想鼓励年轻女孩子敢于突破自己。”一大一小,无论是平民还是运动员,都在享受运动的过程,体现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显现出坚毅不屈、力求上进的性格,以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和情操。 我国办这次冬奥会,达成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更为世界冰雪运动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相关运动产业拓展了市场。这正是天下大同的中华文明的体现。 & J( ^) H2 [) ?
* T0 U) v; X9 R/ | ~0 k2 u8 u/ o- D& V$ n8 ^. W
& Q) _) Z. l2 X8 O3 O0 J6 o1 _+ P5 z7 `" F, I( L
# C7 O8 j) b) F! {1 j! }8 ]( P$ {( s
/ p# m, ` t3 m2 M+ D5 v
南通0 |